陈峡忠 赵胜勇 刘睿
摘 要:省级科学院在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创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实施无形资产战略是省级科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在对省级科学院无形资产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无形资产战略视角下如何促进省级科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创新无形资产经营机制,三是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形成创造无形资产的机制,四是引入无形资产专业人才参与机制。
关键词:无形资产;内涵式发展;省级科学院;知识产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20-0057-04
Abstract: 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in the cre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angible asse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strategy is a path choice for the provincial scientific academies to achiev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on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the 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is paper studied how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assets strategy. Specifically, one i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human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second is to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assets, the third is to form a mechanism for creating intangible assets at all stag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fourth is to introduce an intangible asset profession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intangible assets;connotative development;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ath selection
目前,全国约有半数的省(市、自治区)建有省一级的科学院或科学技术研究院(一般称为省级科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共性技术需求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投入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科研开发力量,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省级科学院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面对创新驱动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巨大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省级科学院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内涵式发展是省级科学院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而作为省级科学院内在优势的无形资产如何能成为内涵式发展的高效动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1 实施无形资产战略是省级科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1 无形资产与省级科学院内涵式发展
人类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知识创新,在经济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将从有形向无形化转变,换言之,无形资产在生产力要素构成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一般按照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界定,即无形资产一般包括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和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域名和企业的营销网络、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商业秘密等范畴[2]。与科研机构紧密相关的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标准等。
有学者曾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形资产在美国很多企业的资产比例中已经保持在50%~60%,部分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例甚至是有形资产的4~5倍[3]。从发展历程看,省级科学院半数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原为中国科学院在当地的分院;其余部分多数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组建。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发积累,其已经成为当地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最为集中的创新主體。以河南省科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 35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接近500人,建立了符合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全院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 00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2 0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 000多篇。该院的这些人力资源、科研成果(含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标准、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等)、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资源,是河南省内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比拟的,其创造无形资产的潜力也是短时间内省内任何一家企业难以逾越的。因此,省级科学院具有无形资产的巨大优势和创造无形资产的内在潜力已经成为其独具特色内部因素,将为其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2 省级科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省级科学院快速由单纯科研向发展科技产业轉变,通常的做法是利用自有的科研成果,组建经营性实体,开展商业活动。实践证明,长期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搞经营,真正成功的非常少,能够做大做强的则更少。例如,某省科学院系统内在1995年左右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0家左右,到2019年底则不足20家,而且这些实体多数处在艰难维持的阶段。这说明省级科学院尽管具有成果、人才、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但面向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省级科学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开拓市场的人才和产业化资金,并且大都仍是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系进行运作,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能力[4],普遍存在研发优势和市场劣势的突出矛盾。例如,近年来,某省科学院引进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基本局限在科研、技术范围内,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仍然基本上是空白,院系统内也没有一家单位招聘职业经理来管理公司。
市场经营的缺陷导致省级科学院非常好的科研成果长期无法转化为应有规模的现实生产力,没有取得应有的经济回报,而一些获得技术溢出或者技术转移的经营者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某省科学院开发的磁系列器件总计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足50万元,其中的一项技术以2万元转让给河南荥阳一家企业,该企业一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超过2 000万元。21世纪初,某省科学院开发的电动自行车技术,以8万元转让给河南新乡一家企业,如今,这家企业电动车辆的年产值已经超过40亿元。
如何发挥研发优势并避开市场劣势,是省级科学院破解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张占仓研究员提出,有效途径之一是“利用科研单位的实质性优势,与社会性资金结合,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均沾的市场法则,在市场上融资,实现新的突破”[5]。但是,什么是省级科学院实质性优势,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省级科学院具有研发优势或者说知识产权优势。但是在具体运作层面,要实现在市场上融资,就必须量化自己的资产,而研发优势和资产相差甚远,知识产权也不是直接量化的资产。近年来,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要素赋予了可以作为资本投资的法律地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由此,省级科学院具有的无形资产优势才能作为“实质性优势”,这为具有无形资产优势的省级科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打开了通道。
2 省级科学院实施无形资产战略的制约因素
无形资产是省级科学院实质性优势的体现,也是省级科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实践中,省级科学院在实施无形资产战略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若干制约因素。
2.1 无形资产管理不到位
省级科学院长期以来按事业性质单位模式运行,对房屋、仪器设备、车辆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比较重视,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而对于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省级科学院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其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措施缺位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没有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制度,个别省级科学院在单位财务报表中甚至没有无形资产这一科目,有的即便有无形资产科目,但缺乏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工具,无法准确核算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导致无形资产权益受损时难以维护应有的利益。
2.2 科研管理环节忽视无形资产权利的获取
有形资产具有以物质产品存在的特点,能够轻易进入责任人的视野并引起重视,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并得以推广。无形资产管理尚未有规范形成,管理模式推广较为困难,一般单位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由于不够重视导致的无形资产流失在无形资产中占比很大,相关权利很容易丧失。在科研活动中,科研管理是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流失或者丧失获取无形资产权利的重要环节。专利权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例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很多技术成果在没有申请专利之前就急于发表或展示,造成因不满足专利法要求的新颖性而难以获得专利。陈勇鸣教授从人员、市场、需求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机制下“重研发、轻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成果转化的数量相差较大是科研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6]。要想改变这种情况,科研人员就要重视成果的创新性和市场应用价值,将研究成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以科技成果推动产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 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人才掌握知识,知识创造价值。人才是评估一个单位资产与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内科研单位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人才流失,特别是高水平人才流失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常态化导致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成为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难题。熟练掌握相关内容的技术人才的流失,从进度上拖慢项目进度,从技术成果上则极易造成成果外溢,这就意味着无形资产的流失。从实际案例中,人们对此感受更加深刻,例如,某省科学院自2000年起共有近200名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调离,部分人员利用带走的技术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业务,造成了原单位无形资产的大幅贬值。
2.4 对外合作过程中无形资产处置不当
一些科研单位对外开展合作项目过程中,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导致在合作前对无形资产缺乏权威的评估,合作过程中不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及时办理财产转移手续,造成在合作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经济纠纷给单位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还会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例如,某省科学院在1990年左右以技术成果、人力资源以及实验室使用权与国内一家以现金形式出资的公司合作组建了一家公司,相继开发了各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70余种,科研单位的支持让该企业在技术方面领先于其他公司,产品更新换代快,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50%。2002年前后,企业在产权归属问题上出现了争议,因该院的无形资产没有作价入股,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以合法的形式进入公司注册资本,导致在随后的诉讼中,法院判定该科学院在公司中不占有任何股份。这给该省科学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引起了诸多科研单位的反思。
3 构建无形资产与内涵式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无形资产学倡导人蔡吉祥认为,“无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还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知識,检验其成果的直接经济指标是无形资产这种内涵式发展的资源”[7]。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市场竞争早已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终将被打上无形资产的烙印。相比于其他单位,无形资产在省级科学院中的重要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省级科学院拥有大量的高价值无形资产,在参与市场竞争的环节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省级科学院要建立无形资产与内涵式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产品再生性、知识实效性、能力高增值性等特征,使得其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了极大的不同[8]。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这种相互作用让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术界一般将与人力资源直接相关的无形资产称为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2]。人力资源优势是省级科学院与其他单位相比最为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要想长久保持,就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省级科学院要想实现内涵式发展,也离不开人力资源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无形资产管理和经营从程度上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其中最基础的要求就是建立起与无形资产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如果想要避免人力资源因素对无形资产的不良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小省级科学院自身承担的风险,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立起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关联措施,进而建立员工的精确匹配的量化关系。这样就可以对单位无形资产进行高效的监控,能够在无形资产受损时获得有利的证据。在具体实践中,科研单位应该尽可能地对单位无形资产采取合法、有效的保护措施,与可能接触无形资产的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合同,在法律上对员工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同时要求员工在调离时或退休前做好相关无形资产的交接,对之后员工的行为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综合考虑,如约定一段时间内不得去与原单位有竞争的单位任职或者对参与项目涉及的技术成果继续保密等。
3.2 创新无形资产经营机制
无形资产是科研单位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资源。省级科学院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在无形资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发挥好其纽带作用是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掘其他生产要素上的优势,走集成化一体式发展之路,在取得技术领域制高点的基础上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扩大可选择余地,实现长远的内涵式发展。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摸索,省级科学院的无形资产经营已经建立起了诸多可行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单独经营和投资联合经营两种模式。
单独经营指的是省级科学院经过市场考察调研,利用自身拥有的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可转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本单位内抽调相关人员参与,通过项目评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单位自身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证明,虽然省级科学院大多在科研领域具有其他单位没有的优势,但对人员选拔与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单位内缺乏市场开发方面的人才,这就导致产品在市场上很难占据垄断地位。在竞争对手较多的领域和产品上,想要取得理想的收益更是难上加难。对相关案例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单独经营对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低、附加值较高而市场需求有限的产品是比较适合的。
投资联合经营是省级科学院选定部分无形资产作为资本后,对外吸引社会投资人,共同组建经营的新单位。投资联合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否可靠合适。张占仓研究员认为[5],“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合作共赢的理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联合经营是能够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信用经济,合作伙伴可以被信任”。张占仓进一步分析认为[5],“在制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时,合作方的品行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上市公司都是经过市场淘汰和投资者考察的,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确定了合作伙伴后,一定要依照法律法规将科学院拟投入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入股,在新实体注册阶段将其作为科学院的注册资本。在新实体组建完成后,省级科学院可以凭借作价入股的无形资产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3.3 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形成创造无形资产的机制
无形资产最容易遭到忽视的时间段就是科技创新阶段。由于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经过较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各个阶段都有涉及无形资产的可能性。只有将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细化,才能够及早地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目前,一般将科技创新划分为立项、研发、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产业化和科研档案管理五个阶段。
立项阶段,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可行性分析,准确掌握项目所在领域内科技创新活动容易遇到的问题和自身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可以提前制定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判断拟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是否会侵犯已有知识产权、项目是否可以创造无形资产等。研发阶段,对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与理念进行及时整理,及时区分其所属的领域与可能会获得的资产属性,要准确判定可能获得的无形资产并及时进行保护。科技成果评价阶段,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要养成创新成果无形资产化的习惯,采用法律手段对无形资产进行保护。科研成果产业化阶段,要建立起产业化及时对科研活动进行反哺的机制,从产业化后取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继续推进相关科研。科研档案管理阶段,要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项目研发档案存储与管理制度,对每项技术成果至少要保留一份永久装订的纸质材料,根据机密程度对可能接触的人员进行必要且长久的保密培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证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早发现和处置。
3.4 引入无形资产专业人才参与机制
无形资产具有特殊性,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既懂无形资产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专门人才。例如,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只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过较长时间的申请与查证才能够获得。因此,省级科学院在无形资产与内涵式发展的机制中就必须引进和使用专业的无形资产人才,并为无形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黄庶识.省级科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3(3):114-116.
[2]马柯,陈峡忠,董冰.无形资产视角下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J].河南科学,2008(12):1574-1577.
[3]杜思如.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3):82-84.
[4]余守志,李敏.正在走向市场的河南省科学院[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5]张占仓.省属科研院所改革转制运作的三项原则[J].河南科技,2003(1):16-17.
[6]陈勇鸣.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张江科技评论,2019(2):20-23.
[7]蔡吉祥.无形资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尉京红,王淑珍,郭丽华.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特性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