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本科生向硕士研究生普及。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开端,是毕业生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研究人格特性和研究性学习的绩效之间存在的联系,探究学生的人格特性对研究型学习绩效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对本科生进行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人格特性中的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对任务绩效有着积极正向的影响,而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对关系绩效起到正向的预测作用,这些人格特性对总的绩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可以构建人格因素和研究绩效的回归模型,得出具有普及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人格特性;工作绩效;回归分析;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不断进步。根据最新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次高达4002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硕士生243.95万人。在19年的招生情况中,研究生共91.65万人,硕士生招生81.13万,以上数据都显示,高等教育已经在从本科生向研究生推进。在今年2月28日国务院举行的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公布了硕士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进一步拓宽本科生毕业后的升学深造途径。除了受今年疫情影响,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所采取必要的扩招行为,研究生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生的重要选择,扩招是顺应时代的必然结果。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不断攀增的情况下,研究生学历也会受到贬值的冲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作研究生的工作绩效,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认可度。
本科生教育是基础的素质教育,内容相对基础、宽泛,而研究生教育是专业教育,学习更加精而专,在更加精确的学习方向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区别也对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本科生在升学后面临挑战:并不是所有的本科生都适合研究性学习。探究人格和学术研究绩效之间的关系,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人格特性进行预测,使得本科生在选择未来发展时有理论参考,以提高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质量,实现更高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
在相关的研究中,早期研究者通过人格量表对实验人员进行人格测定,再通过人格量表構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随着对人格特性的研究,在对典型的人格进行了分类之后,发现其中的某些类别的人格特性对工作绩效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同时也开始研究在人格特性和工作绩效关系中产生联系作用的因素,作为中介变量。目前,对人格描述中,大五人格理论为大众熟知。大五人格模型将人的个性划分为五个维度:外倾性、开放性、责任感、神经质和宜人性,分别列举一些词来描述这五个维度的人格特征。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可以研究人格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在早期对工作绩效的研究中,将任务绩效和工作绩效等同,只考察了任务绩效的结果。随着对工作绩效的研究不断扩展,有学者提出工作绩效可以分成并列存在的两个绩效成分: 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将关系绩效这个概念引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任务绩效是指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履行职务的结果,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成果,可以定量衡量为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申请的专利数、参加的项目数量等成果;关系绩效也称情境绩效,是员工与周围环境产生的互动效应,影响着人员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专业素质,为工作行为和过程提供了组织、心理、群体方面的情境,具体表现在科研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性以及利他行为等。
通过元分析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人格特性对工作绩效的预测。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在早期的元研究中, 在对典型人格和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 通常情况下的多种职业领域,公正性因素都对工作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随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工作的类型进行不断的细分,结果显示,对绝大多数职业人群而言,公正性和情绪稳定性在工作绩效的预测中能够起到最有效的作用;而对于管理类工作的绩效,外向性人格则是较好的预测因素;对于技术型工作的绩效,开放性人格的影响程度更大;宜人性则对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管理者人群的绩效以及习得性熟练度都有较高的影响度。因此,不难看出不同类型工作的绩效的度量需要不同的人格因素,总结归纳出具体工作的人格预测因素,就可以选择相对胜任的人员,相应的,个人可以通过人格量表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对应的工作。
二、研究过程
目前,国内研究人格因素与研究型工作绩效关系的内容还较少,本文只是提出一种研究思路,拟探究人格因素对研究生学习绩效的预测结果,将人格特性作为自变量,构建研究绩效作为自变量的关系模型,寻找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研究理论
1.绩效研究理论。绩效描述作为一种手段或者一种工具,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的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在军队中进行试验和研究,最早是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绩效研究的过程是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将目标实现、过程环境以及应用方法相联系,实现对绩效结果以及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的研究,旨在寻求改进方式,提高绩效。
2.绩效结构理论。对绩效进行结构分析最早起源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绩效评估专家从三个维度对绩效进行分解:效率、有效性以及工作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绩效结果理论、绩效行为理论和绩效综合理论三个层面。
绩效结果理论认为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工作任务的结果,绩效行为理论是对绩效结果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得到进一步理论依据,绩效的衡量不能仅仅通过结果和成果的高低,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评价是不合理的,并且工作绩效很有可能不是个体的独立绩效,周围环境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也对绩效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绩效结果或者绩效行为理论都不够全面,将结果和行为结合就得到了绩效综合理论,最终提出了绩效二维模型,将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维度。
(二)研究变量
1.自变量:研究生的人格特性。对人格特性的度量拟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将人格的特性划归为5个维度:外倾性、责任感、宜人性、情绪稳定性以及开创性。用1到5的数字表示测量者对描述的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以此得出科学有依据的人格度量结果。
2.因变量:研究生的工作(研究)绩效。鉴于研究生阶段科研绩效往往以个人为单位,所以本文中的工作绩效指个体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是指硕士在研究生阶段完成课题的学术表现,关系绩效指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和同门师兄弟之间的人际关系,最后得到学习的总绩效。
将以上两方面测度因素之间构建起联系,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人格和研究工作绩效的关系——人格特性对学术研究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且得到因素的相关系数表。
(三)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现在的高校研究所发放300份问卷。目标对象硕士生中的毕业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完成或者快要完成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已经取得一定的绩效成果,方便对工作绩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其中任务绩效可以通过他们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衡量,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参与项目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定量的数据分析。另外关系绩效则可以通过描述性行为来测量,在研究生阶段,能否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参与科研的氛围如何等定性的描述。同时附有的大五人格量表测度学生的人格特性,在每个维度的表現高低,得到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人格描述。
(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对于收回的样本,进行数据的预处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大五人格量表和绩效测度表进行可信度的检验,然后再对人格特性对研究生的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五大人格特性和学术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能够进一步得到相关系数,体现人格特性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1.相关性分析。(1)学生人格特性与任务绩效存在相关性。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责任感正向影响工作绩效,责任感强的人对研究工作更加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能够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付出努力。对责任感强的描述词通常是认真、勤奋、可靠、坚持,这些都是对一个学者较高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责任感对科研绩效有正向影响。情绪稳定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任务绩效,稳定的情绪能够保证在科研过程中更加专心和投入,并且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能够继续踏实地完成工作任务,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状态来面对枯燥繁杂的研究任务。另外,研究性学习需要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所以开创性人格对学术研究的绩效也会起到正相关的作用。开放性维度高的人员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在科研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因此容易获得更高的任务绩效。(2)人格特性与科研中的关系绩效存在相关性。具有明显相关联系的是人格特性中的宜人性人格特性,在研究生硕士学习阶段,更多的科研任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科研团队中完成的,所以研究的过程中离不开团体的协作互助,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宜人性可以用坦诚、温柔、可以信任这些词来描述,这些个性特征可以促进良好的科研氛围,在关系绩效中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和情绪相关的情绪稳定性维度也会在关系稳定中发挥作用。情绪稳定的人更加平和,在工作表现中更加稳定,这些使得这样的学生更易于受到导师的重视,得到同门的亲近,在关系绩效中取得更高的成绩。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构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拟合方程,即回归模型。分别计算出大五人格维度对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以及总绩效的预测关系,绘制工作绩效和人格因素的相关系数图表,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五)研究结果
根据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法,人格因素对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科研)绩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是否继续深造时,学生本人应该认真考虑自身的性格特点,对科研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格特性有责任感强、情绪稳定性高、具有开创性和宜人性维度特性,同时不同人的人格测度也有不同的人格倾向,不同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同的侧重,可以根据具体的数例研究等到更加精确的结果。
三、未来研究方向
以上的研究思路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回归分析的样本数不够全面。
(2)对科研绩效的测量主要是调查者的主观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虚假陈述或者主观臆断。
(3)对科研的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分,研究的领域的不同也会导致要求不同。
(4)性格作为后天形成的因素,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但是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的改变都会对个性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上的研究思路中,人格特性作为一个自变量是默认它稳定不变,应该考虑到人格的影响因素。
针对上述的第(4)条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有以下的思考:
将人格因素作为因变量,研究科研上的工作绩效对个性的改变。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如:成就感、满意度等因素,探究工作绩效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否同样作用于人的个性形成。这就需要引入中介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在未来的研究考虑人格因素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论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践调查,以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为例,探究人格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能够得到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结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人格因素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测量个人的人格特性能够对研究绩效起到有效的预测作用。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开创性人格因素对任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人格对工作绩效中的情绪绩效影响更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在现实应用中本科生可以对自己的人格特性进行测度,以预测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绩效,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教育部网站,2020.
[2]戴先任.研究生扩招的喜与忧[N].中国财经报,2020.
[3]钟建安,段锦云.“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4(04):578-583.
[4]罗正学,苗丹民.工作绩效预测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98-805.
[5]吕伟萍.大五人格与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8):103-106.
[6]单亦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02):117-121+128.
[8]王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研究[D].厦门大学,2014.
[9]郭名,叶龙,李嘉文.高速铁路司机个性特征对工作绩效影响研究——以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4):68-74.
[10]刘金培,宋晓霞,方琼红,朱磊.人格特征如何影响创新型员工工作绩效?——基于敬业度的中介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4):149-154.
[11]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2]杨林波.人格特质与员工绩效间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