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座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在茂陵东北1公里处,并排有两座坟墓,其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埋葬的是汉代名将卫青。据史料记载,卫青去世后,谥号为烈,陪葬茂陵,可谓哀荣备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与西汉皇室异姓的人究竟有何功绩能够在死后享有如此殊荣呢?这就要说说卫青的人生轨迹了。
卫青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父亲叫郑季,是一个小吏。郑季曾经在平阳侯曹寿府中做事(曹寿是汉初丞相曹参的后代。他的夫人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公主,因为嫁给了平阳侯曹寿,所以也称平阳公主)。这期间,郑季与府中的奴婢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随母姓)。卫媪还有三个女儿,我们熟悉的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就是卫媪的三女儿。卫青则是卫子夫的弟弟。
卫青稍大后,被送到生父郑季的家里。然而,不幸的是,郑季的嫡妻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她的亲生子女们也不把卫青当成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就连父亲郑季也对这个儿子不冷不热,不仅不安排上学读书,反而让他做了个放羊娃。
从此,小小年纪的卫青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走很多里路到有水草的地方去放牧羊群。有时候,免不了风吹雨打,忍饥受冻。这还不算,累了一天的卫青回到家中也得不到温暖,家里人对卫青十分看不起,居然像使唤小奴隶那样让他做这做那,态度傲慢,颐指气使,百般刁难,稍不如意,就会加以打骂。相比之下,放羊的生活还是让卫青感到些许欢乐的,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牧童小伙伴们的纯朴友谊。
冷漠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动,使卫青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刚毅坚强的性格,身体也日益强健。有一次,他跟随家里人出门,一个刑徒见他长得一表人才,气宇不凡,便对他说:“你有着贵人相,将来是要封侯的。”卫青觉得这话太不靠谱了,自己在家中都没有地位,怎么可能成为“贵人呢!他觉得这位刑徒大概出于好心,于是苦笑着答道:“我就是个奴仆,能不挨打受骂就不错了,哪敢去妄想什么封侯的事呢!”
终于有一天,卫青决定离开自己的生父,不再过那种受歧视、受凌辱的生活。于是他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前面說过,卫青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初长成人的卫青懂事勤奋,很受平阳公主的喜爱。公主让他做自己的侍从。从此,卫青开始了_一种新的生活。在公主府,卫青逐渐学到了_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更多待人接物的道理。这时,他的姐姐卫子夫也成了公主府里一名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歌女。
有一天,平阳公主大摆宴席,原来贵为天子的汉武帝要来公主府了。当时,汉武帝结婚已数年,皇后陈阿娇却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这让武帝心中十分不快。来到公主府,武帝一眼就看中了为他们跳舞的卫子夫,于是把她带回了宫中。
姐姐卫子夫人宫后,卫青也得到举荐来到宫中当差。由放羊娃到皇宫中的吏役,卫青的人生有了很大转变,曾经那位刑徒的预言难道在慢慢变为现实?谁知,摆在卫青面前的不是通往富贵的平坦大道,而是一场杀身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封建社会,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如果皇帝没有嫡长子,那么后宫嫔妃生的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太子母亲的地位自然也会扶摇直上,这就是所谓的“母以子贵”。卫子夫人宫后不久便怀了孕,皇后陈阿娇万分嫉妒,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痛不欲生。她本来想加害卫子夫,怎料卫子夫正得皇上宠爱,不便下手;于是转而向自己的母亲诉苦。陈阿娇的母亲是大长公主刘嫖,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大长公主唯恐女儿失宠,便想出个主意,那就是找个借口加害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于是,卫青被捕入狱,准备处死。
真是世事难料,刚进入宫中的卫青本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转变命运,谁知等来的却是这样的大祸。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卫青的挚友骑郎公孙敖率领平时和卫青要好的数名壮士,冲破看守,闯进囚室,将卫青劫走。这场飞来的横祸,由于朋友的舍身相救,使卫青转危为安,幸免一死。
汉武帝得知此事,既没有责怪公孙敖等人,也没有继续处置卫青,相反,他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监,还让他做了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看来,这件事非但没有影响卫青在武帝心中的地位,反而让武帝对他更加信任。公孙敖也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久,卫青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做了皇帝的顾问。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话用在卫青身上是颇为合适的。卫青年少时遭遇过不少苦难和波折,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和磨炼。这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为后来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创造了条件。
西汉前期(主要是高祖刘邦到景帝时期),北方的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常常南下进犯,甚至影响到西汉政权的安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白登之围”让刘邦险些落入匈奴人之手。从此,西汉王朝对匈奴多采取和亲政策,以确保边境的安宁。文景时期,采取黄老之术,强调休养生息,对匈奴更是以防御为主。
匈奴有着不同于中原农耕地区的生活习俗。他们没有固定的耕地,逐水草而居,遇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就停留下来,草尽水竭之后便会迁徙他方。因而,转徙变动是他们的天性。匈奴人常常在西汉的边塞放牧、行猎,遇到食物不足的时候,就会侵扰燕(今北京地区)、代(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北地(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等地。他们窥探西汉边防的虚实,发现守备虚弱的地方,便进行劫掠。西汉中央对于这样的侵扰,有时因派兵太少,不足以抵抗匈奴骑兵;多派人马的时候,则是兵马刚刚抵达,匈奴军队早已撤退。而且,西汉正处于恢复期,难以承受沉重的军事费用。匈奴的不断侵扰,使西汉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可以说,西汉初期采取的和亲、互市、防御等策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出现了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兵马强盛的繁荣局面。此外,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基本被消灭,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此时,西汉王朝积聚了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改变被动防御、采取积极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汉初对匈奴的经验告诉他,只有进行武力反击,才能安定天下,巩固政权。即位初年,他表面上虽然继续同匈奴和亲,赠送财物,开关互市,但内里却加紧了反击的准备。
汉武帝在即位的第二年便发起了外交攻势,为的是争取盟国,孤立匈奴。他命张骞为特使,出访西域,准备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以便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只是这个计划没有成功。
在军事上,汉武帝一方面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关,征调士卒加强对边郡要塞的守备;另—方面则是针对匈奴骑兵行动迅疾,汉朝步兵难以捕捉的问题,命令各郡县扩充骑兵,并在朝廷增设了八个校尉,其中四个校尉的任务与骑兵训练有关。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讨伐匈奴。这一年,朝廷考“贤良对策”的题目之一就是怎样才能像周朝成康年间那样,使四海安宁,八方宾服。这是让当时的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大事出谋划策。同时,武帝还专门召开了军事会议,让公卿大臣对与匈奴和战的利弊得失发表意见。最后,汉武帝决定采取主动反击的战略。
正当西汉积极准备反击的时候,匈奴又在代郡、雁门一带不断侵扰,杀掠百姓,抢劫财物。
元光二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要求群臣讨论出兵抗击匈奴的问题。讨论之后,武帝决定采用王恢的主张,在马邑诱击匈奴军。西汉派出多兵种的三十万大军,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任总指挥,兵分两路设伏,准备诱歼匈奴。李广、公孙贺率主力隐蔽在马邑(今山西朔州)附近的山谷中,只等匈奴兵到,立即发起突然袭击。王恢、李息另率三万人马,急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断其退路。匈奴军臣单于率领十万人马直奔马邑。在距马邑百里左右的地方,单于识破了汉朝的计谋,于是立即掉头撤兵。李广、公孙贺行动迟缓,失去了战机;王恢、李息得知匈奴单于兵多势众,也没敢按原计划截击。马邑伏击战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正是这场没有交手的战争让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正式破裂,由此拉开了汉朝军事反击匈奴的序幕,双方进入到较长时期的交战状态。
此时,卫青该登场了。
從马邑事件中,汉武帝看到了一个现实,原有的将领持重有余,进取不足,很难适应主动出击的需要。他认为应选拔年轻有为、果敢勇猛的人担当重任。此时,他想起了卫青。
据说,卫青初人宫时,负责养马。汉武帝有一次打猎时,一箭就射中了马的咽喉,随行的羽林军纷纷夸赞皇帝箭法精准。唯独卫青喊道:“陛下不能杀马啊,您射杀的是军马啊!”说完立刻跪下来为马疗伤,并不停地哭诉道:“汉朝人不爱惜自己的马,汉朝人没希望了!”汉武帝听后十分生气,责问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这么说!”卫青严肃地答道:“陛下,汉朝人打不过匈奴是有原因的。匈奴人爱自己的马,汉朝人则不爱,而且,汉朝人还年年把公主送出去和亲以换取和平。我们汉朝男人的勇气和力量都哪儿去了呢?”武帝听后,大为震惊,他没想到一个养马的人居然如此高瞻远瞩,能够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对卫青印象深刻。
元光六年(前129),卫青迎来了他第一次领兵作战的机会。汉武帝下令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卫青被委以重任,做了车骑将军,从上谷郡出击匈奴军。另外三路是,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车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这四路将军每人率领—万骑兵。四人中,卫青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其他三位则都是老将。然而作战结果却出人意料。此役,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从上谷出发,一路追击匈奴兵至龙城,斩杀七百余人,得胜而还。其他三路,李广有与匈奴多次作战的经验,但这次他领军急进,遭遇匈奴主力部队,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后来侥幸逃归。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多人马。公孙贺没有战功而退军。
这次战争,卫青虽是小胜,但意义重大。他第一次出兵远征就攻占并烧毁了匈奴的龙城。要知道,根据匈奴的礼俗制度,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鬼神和先祖的圣地,也是维系匈奴人信仰的所在。卫青烧掉龙城,等于捣毁了敌人的精神支柱,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唐朝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中就用了卫青捣毁龙城的典故:“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卫青旗开得胜,汉武帝极为高兴,当即封他为关内侯,以示嘉奖。从此,卫青开始了他辉煌的戎马生涯。
这次战役后,匈奴的实力并未削弱。不久,匈奴骑兵又猛攻上谷、渔阳一带。随即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紧接着又从辽西打回渔阳,驻守渔阳的汉将韩安国被打得大败。匈奴骑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很快便到了雁门。西汉北部边郡形势紧张。
在这危难之际,卫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战匈奴。与此同时,汉武帝还下令李息从代郡出兵,切断匈奴的后路,同卫青相互策应。卫青认真分析军情,认为匈奴虽奔袭千里,斩将夺城,但是士卒疲惫;汉军则是养精蓄锐,士气高昂,应该采用速战速决之策。于是他率领三万精骑,挥师北上。卫青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校尉士卒见主将亲冒矢石,勇气倍增,拼死冲杀。最终,匈奴被卫青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雁门一战,进一步显示了卫青的军事才能,他在朝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甚至超过了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同时,这次胜利也增强了汉朝反击匈奴的信心和决心。
雁门之战后,卫青逐渐成为抗击匈奴的主将。
河南地一带,水草肥美,适合农牧。此地又临近西汉京城长安,经济、军事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冒顿单于占领河南地后,对西汉京城的威胁很大。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为了收复这个地方,发起了著名的河南战役。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卫青的肩上。
卫青统辖两个校尉,率领四万铁骑,冒着凛冽的寒风,第三次出征了。这次他采取了“迂回侧击”的突击战术,绕到匈奴后方,迅速拿下河南地通往北地的隘口,一举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娄烦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使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紧接着,卫青率领骑兵,对白羊王、楼烦王形成包围的态势。白羊王、楼烦王为避免全军覆灭,仓皇逃走。
卫青率一支劲旅,一举肃清了河南地的匈奴势力,取得了大胜。匈奴被杀两千多人,被俘数千人,损失牛羊一百多万头,卫青凯旋。为了表彰其战功,汉武帝晋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随同出征的校尉也获得不同的赏赐。
为了巩固成果,西汉在河南地设置朔方郡,并移民十万人,建立了稳固的西北边防体系。河南地的收复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收复河南地之战,甚至可以看作汉武帝向匈奴发动一系列战略进攻的奠基之战,使汉军有了一个可东可西出击匈奴的重要基地。
河南地之战后,匈奴人并不甘心失败。从元朔三年(前126)起,匈奴军大规模入侵代郡、定襄、上郡,杀害汉朝百姓几千人。元朔五年(前124),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领骑兵三万人,从高阙出发。同时出发的还有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他们都由卫青统一指挥,从朔方出发。卫青率大军出塞六七百里,趁夜突袭包围了匈奴右贤王部,大获全胜。这次战役后,汉武帝正式授予卫青大将军印信,各路将领及部队统一归大将军指挥。由此,卫青逐渐成为西汉军队的最高领导者。
河南战役是汉匈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前,匈奴占优势,处于主动地位。此后,匈奴由优势转为劣势,从主动变成被动。相反,西汉则由当初的诱歼、迎战、出击,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深入攻击。
在此后的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脱颖而出,他英勇果决,曾率领八百名“敢死队员”袭击匈奴,斩获甚重,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接下来的河西战役中,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攻打河西的匈奴军。霍去病大军深入匈奴腹地,打败了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斩获众多。他还成功受降浑邪王部,平定了匈奴降军内部的叛乱。河西之战胜利后,西汉王朝在河西设置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控制了通往西域的咽喉。
河西战役虽然获胜,但匈奴主力仍然不断侵扰右北平、定襄等地。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命霍去病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分兵出定襄和代郡,迂回深入漠北—二千里,为的是歼灭匈奴主力。卫青部首先与匈奴军遭遇,匈奴单于发觉形势不妙,乘夜率兵突围,卫青派兵连夜追击二百余里,俘斩匈奴兵将—万九千余人;而霍去病则率军直接北进到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此役,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闻讯大喜,授卫青与霍去病大司马,所从将士一律论功行赏。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元封五年(前106),卫青去世。汉武帝为纪念他,下令在茂陵东北修建墓冢,将其安葬于此。
史书说卫青“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这是颇为中肯的。从放羊娃到大司马大将军,固然与其国舅的身份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才干、品行和功业。
纵观卫青的带兵用将,行军作战,攻防进退,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在汉武帝时期的将领中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当时就有人认为,即使比起古代的名将来,卫青也毫不逊色。而且,作为将领的卫青,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宿营时,士兵掘井得水,士卒不全都喝到,他从不先饮;行军时,士卒不全部过河,他从不先渡。杀敌时,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这些都凸显了卫青卓越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华固然是卫青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但居功不自傲,坦然对待功名利禄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体现了他高尚的德行和处世原则。
卫青首次出征就奇袭了匈奴的龙城,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此时,卫青的姐姐也被册封为皇后。在册封大典上,卫青非常低调。汉武帝问他:“我有意重用你,现在我们又成了亲戚,你为何总对我若即若离?”卫青说:“我只有背对名利,正对强敌,才能保持坚毅和决心啊!如今我因为立了_一点功就被封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报答,不敢不惜福。人人都以为我是靠了姐姐才能这样,我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号令军队。”汉武帝说:“我重用你,是看你有统帅之才啊。”此后,卫青果然奋勇征战,屡立战功。后来,汉武帝想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坚决推辞:“我侥幸能在军中任职,都是各校尉力战之功。我的儿子没有功劳,不敢受封!”
卫青任大将军后,地位更加尊崇,朝中许多王公大臣见到他都要行下属之礼,以表尊敬。但卫青并没有因自己位高权重而目中无人,反而更加礼贤下士。史载:“青仁,喜士退让。”
右将军苏建曾建言卫青:“希望将军您能够效仿古时的那些名将,广招门客,以提升自己的名望。”我们知道,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贵族普遍以养士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到了秦汉时期,海内一统,养士多会招来皇帝的猜忌,就显得不合时宜了c卫青素来不重功名利禄,并且很清楚养士的弊端,对于苏建的建议,他解释说:“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蚧厚待宾客,招致了天子的切齿痛恨。亲近安抚士大夫、招揽贤才是国君的权力,大臣只需遵守法度、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卫青时刻提醒自己要将权力用于正途,兢兢业业为国家服务。
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墓。陵墓现存清代墓碑一块,题为“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为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卫青去世后,谥号为“烈”。《谥法解》云:“有功安民日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日烈。”可见,卫青的“烈”缘于其以功封侯,却不贪功;地位显赫,却不养士;对于功名利禄,总是抱有一颗平常心。诚如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总结的:“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卫青一生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国家边境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不自傲、淡泊名利、禮贤下士的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