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道中

2020-08-25 10:02道潜
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蒲草藕花僧人

[宋]道潜

位于浙江桐庐富春山麓的严子陵钓台

風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宋诗钞初集》)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的小诗。题为“临平道中”,所写即“道中”所见。前二句,是近见;后二句,是远见。“猎猎”,既拟风声,又拟风中物态。此处应该侧重指小风中的蒲草一列列忽而正忽而斜的样子。试想,能将蒲草吹得发出声响的风,该是大风,而大风中的蒲草,便不会有“轻柔”之态,当然也就不会有“欲立蜻蜓”一说,因为蜻蜓都被大风吹走了。

有人理解,“弄轻柔”与“欲立蜻蜓”皆是指荷花,而非指蒲草。这样理解倒也不能算错,只是与末尾的“藕花无数”重复了,一共四句诗,三句皆写荷花,似有赘述之嫌。何况荷花叶大朵大,纵有些许风扰,立个蜻蜓想必不至于“不自由”,唯有风中蒲草纤纤翩翩,起伏摇摆,蜻蜒才不能稳稳地立足于上,才会忽上忽下翻飞不定,是为“不自由”。

再者,无论诗人也好,读者也罢,唯有经过这“欲立蜻蜓不自由”的活泼的风蒲小景,一边行一边移动视线,方可见“藕花无数满汀洲”的大景,方有惊喜之感、震撼之感。“满”,一作“乱”。我觉得用“甜字似乎更好。“满”,只有广袤盛大之觉;“乱”,则既见荷花开得繁,开得热闹,又见风的淘劣,结构上则与“风蒲”前后呼应。总之,此诗遣词之朴,摹物之妙,非寻常诗人所能及,难怪很多人喜欢。

道潜,一说是吴人,一说是杭州人;一说俗姓王,一说俗姓何。据闻,他少壮时亦曾胸怀抱负,亦曾发奋读书,亦曾希望建功立业,后不知何故,出家做了僧人。身为僧人,在佛法上无大的建树,但以诗文闻名。苏轼曾赞其“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苏辙曾赞其诗“无一点蔬笋气,其体制绝似储光羲,非近世诗僧所能比也”。余下如陈师道、吴可、韩驹,都曾称赞过他。除了这首《临平道中》,我还读过道潜的其他诗,如《东园》:“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归。隔林仿佛闻机杼,应有人家在翠微。”又如《秋江》:“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都是不错的好诗。不过,道潜的闻名,还是缘于《临平道中》,亦缘于苏轼。

宋人朱弁在《续骫骳说》里讲:道潜这首《临平道中》,“东坡一见,为写而刻诸石”。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则说:“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道潜此诗),大称赏。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自此,苏轼与道潜成了好友。苏轼在徐州时,二人曾一起月游百步洪,一起登徐州黄楼,一起游览名胜古迹。苏轼罢徐州任赴湖州时,二人又一起游惠山,游松江。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道潜一度抵黄州,与苏轼同起居达半年之久,又曾同访定慧院,访何氏竹园。后苏轼量移汝州,道潜不忍别,一路送至江州,方才离开。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恰道潜在杭州,二人又聚在一起,游湖访寺,以诗唱和。再后来,苏轼知颍州,就此与道潜相别,此后多年,虽音书不断,却再未有会晤的记载。直至苏轼再度贬谪惠州,道潜欲往惠州相访,在苏轼的极力劝阻下,终未成行。不过,这期间,道潜书问频繁,给予了苏轼精神上极大的帮助与安慰。苏轼被贬儋州时,道潜亦因度牒冒名一事被下狱两年。

苏轼辞世,道潜曾亲往墓地瞻拜,此后离开中原,归老杭州。一个文人,一个僧人,因为一首诗相识,并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杨蓉)

猜你喜欢
蒲草藕花僧人
蒲草抄书
西湖
咏龙感湖湿地
江城子
白云深处
蒲草抄书
颜志语
人生即修行
当老鼠变成虎
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