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红
教材多版本、内容不連贯、教学方式不渐进、学法不适应等,是导致中小学教学不能有效接轨的主要因素。
如何才能准确抓住其内在联系,有效达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
不能有效衔接的原因分析
1.小学教师不够了解中学教学内容,就课论课,就题论题,教学中缺乏远瞻性,不能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适当拓展延伸,自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做好铺垫。
如,小学课本中安排了“用方程解决问题”,为初中代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但没有对这方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延伸,甚至会因为怕“加重”学生负担,避免解方程的繁杂,提高解题效率、正确率,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作重点要求,或者尽量避免用方程解题,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题意,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2.初一教师不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多初一老师从初三刚下来,对新初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其知识能力甚至心智发展水平估计过高,教学节奏比较快,学生来不及消化,慢慢开始出现掉队现象,差异日渐明显。
3.学科增多,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等导致学生不适应。
刚进初中,学习科目比小学陡然增多,学科内容难度也是突然加大,作业形式、格式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学习压力倍增,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未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这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跟紧帮扶,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
应立足学科素养的培养
内容上的衔接
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对负数有初步认识,一般不参与计算,进入中学后就以负数为台阶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领域,更多的是负数参与到一些方程与式的计算中,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实际结合数轴等直观图形,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负数的含义的基础上,拓展一些简单的负数参与的计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数到式的衔接: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运算式以及运算结果,七年级上册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代数式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但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一些由特殊数表达到一般的抽象代数式表达的式子比较困难,如,小学阶段经常会遇到类似于“一张长方形桌子可以坐 6个人,2张、3张、……、n张并在一起呢?”最后一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类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亲身经历由数抽象到式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为中小衔接做好铺垫。
算术式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但多数学生还是喜欢用算术法。进入中学后,会大范围要求用列方程来解决问题,因此小学阶段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熟练使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为中小衔接做准备。
几何教学上的衔接: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考察内容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计算,以及对概念特征的记忆。中学图形与几何与小学前三个方面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另外考察方面对图形与证明的学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考核,适当拓展延伸。
统计与概率上的衔接:统计与概率知识从小学教材到中学教材每一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六年级已经会把收集到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如,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并从中读取有关信息。但到初中明显对该部分内容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有概率,方差,中位数等。
教学方法、数学思想上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运动变化、转化、极限、建模、数形结合”等,是贯穿中小学知识的一条纽带,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小学教师教学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挖掘,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在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中也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衔接
中小衔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知识的不适应,而是学习能力方法的不适应,尤其课堂记笔记和课后独立整理知识能力缺乏。在小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会留足时间给学生记笔记,课后教师也会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并且反复提问背诵默写,所以学的比较扎实,而到了中学科目繁多,内容密度难度加大,导致学生不可能再向小学那样依赖于教师,课堂听课效率、记笔记效率都要大幅提高,课后要自觉梳理知识、整理错题等,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在活动中促进师生思想意识的衔接
真正的中小衔接除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之外,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师生思想意识上的衔接,这种衔接需要的实践中活动中去深切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来催生这种意识。
做好教学教研交流
即将接手初一的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听课,吸取小学教师教法的优点,充分掌握所要接手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速度和难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深入中学课堂(特别是初一年级)了解教学方法,以促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中小学教法的衔接奠定基础。
共同组织宣传活动
中、小学可组织双方教师或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一些宣传活动或拓展活动,向学生及家长介绍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中学可对小学生设立开放日,小学生可在教师或家长的陪同下进入中学了解情况,可以参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图书馆阅览室状况、以及考试情况等,参观期间可向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咨询,解除内心的疑惑,为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交流平台
中、小学教师可通过信息化交流平台了解对方的教学现状、教学计划、学生学情,以此为参考,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中、小学之间的无缝衔接。
总之,中小学数学衔接意义重大,只有中小学老师都得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准知识的基准点和生长点,适度拓展、深化理解,真正从学生终生发展考虑,每个学段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就是最好的“衔接”。
我们起步与中小衔接,但绝不止步于中小衔接,让我们携手共进,继续探索、不断改进……
(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