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途径的研究

2020-08-25 08:33宣花
成才之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设疑启思、建构网络、学用结合等途径,引导学生在确证与通透史实中培养历史思维和时空观念,使学生在解读与运用史料中建立唯物史观,在体验与感悟史感中形成家国情怀,在分层与表达史事中加强历史解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4-0125-02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导向,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这五个方面彼此相连,又彼此渗透,并共同构成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教师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体验领悟史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借助图片、音乐、动画、实物等素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形象的历史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的体验与感悟、反思与建构等,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更为透彻全面。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歌谣导入: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谁能告诉大家,歌谣中的“红头军”指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红头军”是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这时,教师顺势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金田起义”浮雕的图片,提出问题: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之一,人们将“金田起义”的浮雕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足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史的影响深远。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近现代史的发展角度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中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体验,教师可播放纪录片《太平天国》,以加深学生对近代农民起义的直观感受,使学生从中体会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史中的重要影响。

二、设疑启思,形成唯物史观

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科学甄别,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如何建构内在的逻辑,学生的唯物史观如何培养,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不妨设问启思,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教材的重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这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唯物史观的关键。同时,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问启思,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史料并自主运用历史方法思考历史问题,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历史思辨能力,并能够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在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建立唯物史观。当然,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教材、学情等综合性因素,尽量让学生以问题为桥梁联系当下理解历史概念及规律,客观理性地思考历史现象及现实问题。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洪秀全是通过什么形式将太平天国运动组织起来的?学生明确: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发动群众,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教师顺势设疑启思:洪秀全为什么要通过宗教来组织农民起义运动?学生可结合古代史中的历次农民运动与宗教的联系进行讨论,加深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理解。

三、建构网络,培养历史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等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结,既是优化学习方法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必然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的认识与阐述,是历史思维培养的过程,能够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過将金田起义、天京事变等知识点自主联系并建构知识网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从而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此外,农民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分析历代农民起义的特点,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判断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列表格对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从纲领颁布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评价等方面分析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思考两个纲领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

四、学用结合,突出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主要纽带,而且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影响学生精神发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与启发,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推理与论证,客观理性地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及概念进行阐述与解释,以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与人文情怀。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史实思考这种主张消灭私有制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制度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何影响。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自主探究,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展开深度思考,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的必然性,并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总之,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要落地生根,并最终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内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从应试导向到素质导向的转变,从落实“三维”目标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这既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教师应积极丰富自身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从课堂建设、教材整合、师生互动等方面反思历史教学实践,多角度、多方面、多元化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02).

[2]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J].人民教育,2018(08).

[3]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4]王玲.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简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

作者简介:宣花(1984-),女,江苏常熟人,一级教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