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话“七夕”

2020-08-25 10:02巍然
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乞巧鹊桥牛郎织女

巍然

当前,人们过节的意识似乎越来越浓重了,但对节日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关注,就拿我们熟知的“七夕”来说吧,它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爪。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数字。“七”与“期”“吉”谐音,当月份和日期全都是“七”时,会给人一个特别的时间感应。“七七”蕴含着双吉的信息,是个吉利的日子。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

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的呢?他们大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就让我们一同领略古诗词里的七夕吧。

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关于七夕话题的诗作有很多,大多表达的是同情、凄婉之情。也有的诗人触景生情,想念起了自己的亡妻。比如李商隐,他在大中七年(853)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早亡的爱妻,于是创作了《七夕》一诗,用来悼念亡妻,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隋。

同为七夕悼亡妻,北宋梅尧臣作于庆历七年(1047)的七夕诗却是一个另类。因为在他看来,所谓七夕的好日子只不过是人们的以讹传讹,纯粹是自作多情,因为没有人会目睹牛郎织女的相聚。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所以他在妻子去世周年的那个七夕,写下了《七夕有感》,抒发了自己在七夕里孑然彷徨的心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诗人眺望银河,盼望着自己能像牛郎织女一样,哪怕一年见上一回,也是幸福的事情呀!

宋代词人秦观曾作《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作者看来,于秋风白露的七夕里相会一次,胜过了尘世间很多长相厮守的夫妻。共诉情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搭起的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诗人歌颂的是一種圣洁的理想以及永恒的爱情。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七夕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但都沿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惆怅。相比之下,秦观的这首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起句展示了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点明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尤其是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心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浓郁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人们常说女人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对七夕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她在《行香子·七夕》中说:“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既描绘了天下人的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人其中,以自己离恨孤寂的切身感受,深切体会被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织女要相会的艰难境遇。她为牛郎织女感叹,叹息他们的离愁之苦;她为牛郎织女忧虑,苦恼他们聚少离多,一年一见,匆匆又别。最后,她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相聚。从而使真、善、美实现统一。因此,可以说这首词是咏七夕之作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天上人间尽苦辛,飞桥斜度水粼粼。一年一会多离隔,好把牛郎觑得真。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明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七夕》诗。

郑板桥对七夕的解读更是独辟蹊径。他这首质朴而富有新意的诗的最大亮点在于“好把牛郎觑得真”一句,因为“一年一会多离隔”,离隔越久,近观越真。银河相隔,长达一年的离别与等待,正是为了“觑得真”,正是为了“细将长夜说相思”,有无数相思的话语要倾诉。新离别必有新相思,故而总有新情语,“不得重提旧怨词”。这首诗让人读到了希望,读到了牛郎和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颇值得称颂。

猜你喜欢
乞巧鹊桥牛郎织女
潭山乞巧
藕断丝连
七夕的夜
牛郎织女
为地球和月亮搭起“鹊桥”
七夕赏“鹊桥”(环球360°)
牛郎织女渡鹊桥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七夕鹊桥仙四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