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多维教学模式融合研究

2020-08-25 08:47窦云莲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教育信息化

窦云莲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泛在教学等多维教学模式取代了“填鸭式”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多维教学模式中凸显。文章介绍了多维教学模式的概况,即多维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提出了多维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即教师指导与学生本位相融合、实地体验与虚拟仿真相融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相融合、系统讲授和技术嵌入相融合,以期拓展多维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形式。

关键词:多维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a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66-02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能推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利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对分课堂等多维教学模式进入高校课堂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多维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高芳征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教学课堂模式研究》中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慕课和“雨课堂”的内涵及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升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探索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毛齐明等在《基于网络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中研究了网络平台日常互动、网络平台定期研讨、师生当面交流学习三种形式,发现网络课堂能发挥学生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优势,保证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任冬炎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从树立互动理念、整合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互动环节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和良性影响。郭兴华在《信息化手段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中介绍了通过翻转课堂和微信平台进行课堂互动、私信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在线考勤,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从上可知,众多学者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多维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多维教学模式融合的研究尚处空白阶段。文章在阐述高校多维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与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维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以期增强教学的高效性和多样性。

一、多维教学模式概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变得越来越易获得,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0后、00后学生本位逐渐凸显,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学习不再受场地、时间、资源的限制,催生出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私播课、对分课堂、“雨课堂”等为代表的科学配比、有效融合的多维教学模式。

(一)多维教学模式的含义

多维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互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现实与虚拟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核心是通过借助学习设备的移动性和联通性构建出混搭的教学模式。[1]多维教学模式是新兴技术应用于“学”与“教”,由此衍生出的新的学习形式与教学形式,具有交互性、多元性、高效性、仿真性等特点。①交互性:多维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线性传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场所,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②多元性:多维教学模式使教学元素更加多元,PPT、视频、动画、虚拟仿真场景等多种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增加教学的现场感、趣味性与多样性;③高效性:慕课、微课将知识点以视频形式带入课堂,节约了教学时间,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些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网络教学使知识传授的场地发生了转移,课内时间、课外时间、模块时间、碎片化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④仿真性:多维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服务教学,将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3D立体打印技术等投入教学,增加了教学场景的真实性与立体感。

(二)多维教学模式的分类

多维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学生本位为核心,以教学重构为重点。在知识开源、碎片化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用科学、高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私播课、对分课堂、“雨课堂”等为代表的多维教学模式因其特点与侧重点不同,可划分为权力翻转式、技术嵌入式、时段优化式、私人订制式。

1.权力翻转式

权力翻转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以翻转课堂为代表,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课前学生借助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后再进行巩固练习和补充学习。权力翻转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2.时段优化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们以个人经验与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2]互联网的泛娱乐化使学生不能脱离课堂完全自主去学习,学习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互配合。以对分课堂为代表的时段优化式教学,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交互式学習,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对教学环境的融入感。

3.技术嵌入式

信息技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多媒体技术、VR技术、3D立体打印技术等新兴技术植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互动感、体验感和现场感;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运用视频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形式在课堂播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雨课堂”使用“移动客户端+课堂”的方式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全面提升了师生的互动体验。

4.私人订制式

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网络浏览足迹获取数据,精算出学习者的关注与需求,制定个性化专项训练,精准推荐与投放。[3]网络的互联互通使教育实现了规模化,而大数据技术催生出教育的定制化,设计并推送出更加贴合学习者需要的定制化教学模式。

二、多維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

权力翻转式、技术嵌入式、时段优化式、私人订制式等多维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将多维教学模式科学取舍、有效融合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一)教师指导与学生本位相融合

“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网络资源的开源性与共享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职责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放任自流,而是应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宏观掌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以此来保障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有效性。多维教学模式将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效融合,采取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当课堂“总导演”对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进行总体把控,并做出总结与点评。

(二)实地体验与虚拟仿真相融合

实践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在现实教学中,因为空间、场地、设备等要素的局限使得有些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在实践场所进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教学困境,教学中的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模拟环境、感知技能等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感知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并结合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多重学习体验。虚拟仿真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成本低廉、高质高效的实践学习环境,将虚拟与现实融合,丰富了多维教学模式的技术形式。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相融合

多维教学模式拥有多媒体课堂、网络课堂、泛在课堂等多种表现形式,多维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堂,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效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公开教学资源进行课外自学。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将学生置身于依托新媒体资源的多维教学模式拟定的学习情境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4]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课内课外相互融合丰富了多维教学模式的内涵。

(四)系统讲授和技术嵌入相融合

学校系统化、规模化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的有力保证,信息时代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地讲授与灌注知识,而是结合各种技术手段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多媒体技术、VR技术、3D立体打印技术等植入课堂,其优势在于节约教学时间、增强学习体验、增加学习趣味。技术嵌入课堂对教师提出全新要求,即具备技术更新能力、课前准备程度、课堂驾驭能力等,将系统讲授与技术嵌入相融合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语

多维教学模式迎合时代要求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使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对分课堂、“雨课堂”等发挥各自优势,课下网络学习、碎片化学习结合课上集中研讨、教师点评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样、高质高效。多媒体技术、VR技术、3D立体打印技术等植入课堂增加了教学的体验感和实践性,多维教学模式考验着教师的资源配置能力、课程架构能力以及技术更新能力,多维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与学生本位的融合、实地体验与虚拟仿真的融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的融合、系统讲授和技术嵌入的融合开启了教学活动多元化、具象化、个性化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3]万新娜.“互联网+课堂”的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133-137.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宁社.依托新媒体资源的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3):30-31.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教育信息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