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单篇”引向“类似主题”文章阅读的范本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真正让学生习得知识、方法,并以引文检验其学习效果, 迁移运用提升,同时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
关键词:范本教学;解读教材;“教什么”;“怎么教”;海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19-02
“引子”范本教学有多种模式,由“‘单篇引向‘类似主题文章阅读”是其中的一种。由“单篇”引向“类似主题”文章阅读,即首先以“引子”课文为突破口,结合单元双线组元特点,紧扣课后“语文要素”提示,建构阅读主题;然后在课外探索与教材中单篇课文相关联的文章,依据学段目标与学生的阅读基础,选取适切这个学段的学生阅读的文章,让其展开专题阅读。本文试以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由“‘单篇引向‘类似主题文章阅读”的“引子”范本教学模式实践。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爬山虎的脚》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写。人文主题是“留心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地点、叶子特点、脚的样子以及是如何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告诉我们只有细致、连续、留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将事物介绍清楚。
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细细品读,却能获取很多信息:爬山虎随处可见,作者平时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满”“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爬山虎数量多,生命力强。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作者将颜色的变化过程写得很清楚:由嫩红变成嫩绿。“一顺儿”准确写出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铺得那么均匀”让我们感受到叶子排列整齐,不重叠、不拥挤,再加上微风“拂过”,那一墙随风而动的叶子像漾起的波纹,眼前一片绿色,怎能不好看呢?动静结合的写法将叶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密不可分。“不几天”等词语说明作者有连续观察;从叶子的颜色变化,“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等词句可知作者有细致观察。“看着非常舒服。好看得很”是作者观察时的内心感受。
准确生动的表达在文中比比皆是。第三自然段从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描寫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准确,“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是形象的表达。由于叶圣陶对爬山虎的脚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他才能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生动、清楚。段落中的“注意”一词就说明他有细致观察;“以前、今年”说明他有连续观察。
第四自然段准确运用动词将爬山虎怎样往上爬写清楚:“触”告诉我们爬山虎刚开始是轻轻地接触墙;“巴”说明是用力地紧贴着墙;“拉”,借助经验常识很容易明白细丝拉嫩茎是用力的;“贴”表示很牢固。教师还要仔细琢磨:能否将“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显然不能换。因为人或动物的脚长出后,就不会再长脚了,走路时脚交替向前,所以是“一步一步”。可是爬山虎的脚紧贴住墙后,它的脚不动了,再长出新脚,向上生长,又紧贴着墙,这只脚也不动了,就这样长一脚爬一脚,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所以用“一脚一脚”。从“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仔细看”可知作者有细致观察;“原先、现在”说明他有连续观察。作者由爬山虎细小的脚联想到“蛟龙的爪子”,这么一想,这么一写,文章的表达就形象、生动了。
第五自然段,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不几天、后来、逐渐变成”)将爬山虎“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不同之处写清楚了。
二、“教什么”“怎么教”是关键
(一)“教什么”要考虑三个方面
1.教好范本
范本即课文,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成为范本。衡量一篇课文是不是范本,要看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否用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自主学习类似主题的文章,是否有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爬山虎的脚》就具有此功能。
“语文要素”是范本教学的“根”。要教好范本,先要知道单元及课文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的语文要素都体现在课后习题中。《爬山虎的脚》的课后习题分别是:①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②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③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并抄写下来。此外,还有“资料袋”。“资料袋”教给学生写好观察记录的方法:图文结合、做表格。
基于以上考量,本课的语文要素是:引导学生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学写观察记录。重点落实前两个方面,至于“学写观察记录”即“资料袋”内容的教学,重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连续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资料袋”介绍的方法及时进行记录。
范本教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文本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一定的语言积累,能用基本的阅读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且有一定的观察意识,但在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及感悟、如何进行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连续细致的观察习惯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无论是从阅读的角度还是习作的角度来看,《爬山虎的脚》都是一篇优秀的范文。鉴于此,教师应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对话范本,适时引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选好引文
为什么要引文?就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把教材当“引子”教,要教引文与课文的链接点。这个链接点因学段不同而不同,因课型不同而不同,因文体不同而选择不同。它既可以是课文与引文的相同处、相似处,也可以是相异处、相反处……同一篇文本,阅读角度不同,链接点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单元语文要素及本文的特点,笔者将链接点确定为“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明确了链接点,就要选好引文。叶圣陶的《三棵银杏树》这篇文章与《爬山虎的脚》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体现连续细致观察的词句还是准确、形象的句子在文中随处可见,是一篇难得的引文。
3.推荐名著
“引子”范本的教学,最终指向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拓展海量课外阅读。名著的推荐要考虑学生的学段特征、学生实际、課文特点、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推荐的书籍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可读性极强,是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体现的“观察与表达相结合”很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借鉴。
(二)“怎么教”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1.教实“起点”
“起点”即作为范本的课文。以《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为例谈谈如何教实:①引“名言”。教师出示三句名言,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名言与“观察”有关。这样的“引”,有针对性,简洁有效。②学“引子”。第三自然段的教学,重点在理解词语及体会生动表达上。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适时地点拨让学生知道“茎”“叶柄”的位置及理解“反面”“枝状”“细丝”“嫩红”等词语的意思。在体会表达的生动上,让学生找生动表达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落实了语文要素。教师追问:“作者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生动、清楚,为什么呢?这一段中哪个词语能说明他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观察?这么细致的观察仅仅是一天吗?”使学生发现观察与表达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动词(触、巴、拉、贴)的教学及词语(“一步一步”与“一脚一脚”)的辨析,体会表达的准确。抓住“原先”“现在”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出示“蛟龙爪子图”“爬山虎的脚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第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欣赏视频,直观理解词句的意思,感悟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化理解,内化与积累语言。每个自然段教学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将落实语文要素进行到底,将朗读贯穿始终。只有教师用心教好课文这个“引子”,学生对知识、方法的实践运用才能成为可能。
2.架好“支点”
“支点”即设计的过渡问题,也就是引出类文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怎么设计?就是抓住范本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进行设计。由于文本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而作为范本进行教学时就要精选教学内容。精选《爬山虎的脚》“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一语文要素后,链接《三棵银杏树》,问题就可以这样设计:默读短文,用“ ”画出作者对银杏树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词句;用“~~”画出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3.用好“终点”
“终点”即引文。它既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又要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学通常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本课知识、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当堂检测中巩固学习成果,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是“引子范本”教学理念得到有效落实的体现。其次,推荐名著,延伸阅读。以一篇带一本,落实读整本书的理念。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本书,这样才能培育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确保课外阅读的成效,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本环节非常重要,要有充裕的时间保证。如果教师只是在课末留一两分钟时间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没有“引文”进行当堂训练,这仍是传统的教学,并不是“引子”范本教学。
总之,针对由“单篇”引向“类似主题”文章阅读的“引子”范本教学模式,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找准文本作为范本的生长点,找到引文与课文的链接点,找对推荐整本书阅读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2(8):29-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朱成助(1979—),男,福建寿宁人,福建省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