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思想家,其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造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对中国社会实况而提出的系列教育思想,即使在百年之后仍然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行知思想的教育理论紧紧围绕生活展开,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双赢的素质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站在当下初中化学科目的视角,行知思想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理论基础牢固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值得每位化学教师借鉴。
关键词:行知思想;化学课堂;综合素质
一、 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严谨性较高的理性科目,从初中阶段就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若加以有效运用,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深化其学习程度。行知思想作为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与当下的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值得每位初中化学教师学习。行知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其教学理论紧紧围绕生活教育展开,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积极践行行知思想,有效激活化学课堂。
二、 行知思想概述
(一)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行知思想的生活教育理论三大原则,其强调了生活实践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仍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三大原理的核心理念,行知思想指出教育是出于生活需求而衍生的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源于生活,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进行更好的运用,是人类探索历史的必要产物。生活中无处不教育,教育无处不生活,生活与教育源自一体,具有紧密的联系。行知思想中对于生活即教育的定义为:生活教育是自人类活动产生就有的,并随着人类生活进步也在不断进步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相互对应,维持终身的教育活动。其次,社会即学校是行知思想三大原理中的另一重要命题,行知思想以普及大众教育出发,认为社会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为当时的社会大众带去了平等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历史意义。社会即学校理念打破了学校教育的空间限制,将教育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在行知思想的指导下,既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也增强了社会生活与学习理论教育的联系,对于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最后,教学做合一是行知思想落实的重要方法与途径,辩证统一了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更能满足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行知思想认为“做、学、教”三件事在生活中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教育者要根据“学”展开“教”,受教育者根据“做”而去“学”,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搭建起实践性更强的知识理论平台,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稳步发展。
(二)六大原则
行知思想教育理论的开展要遵循实践性、科学性、全民性、前进性、终生性与创造性六大原则。实践性是行知思想的根本,其认为实践是知识累积的开始,而知识理论又是实践开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促使着人类在知识探索的实践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更新知識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的进步,因此在教育中实践性是最为根本也最为重要的原则。科学性是教育开展的重要指导原则,行知思想认为只有科学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才能保持教育的及时性与实用性,从而促进教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脱离了科学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会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全民性是指教育的普及意义,行知思想认为教育不分等级,打破了教育的阶级性,为中国民主思想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当前的教育活动便严格遵守了全民性的原则,义务教育便是其积极体现之一。前进性是行知思想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而提出的重要原则,教育源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因此教育应当根据社会的进步进行变革,与社会同步发展。教育只有遵循前进性的原则,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正向的助力。终生性是基于教育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重要原则,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伴随着社会的诞生就有的重要社会活动,因此只有保持终生性的学习态度,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积极意义,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稳定的人才动力。创造性是基于教育活动的进步而提出的新兴教育原则,其强调抛弃传统教育中与当前社会不适应的教育思想,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教育活动提出新的需求,保持教育活动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对于当前的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 在化学课堂践行行知思想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化学作为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目,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科学发展的目光,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定成长。而行知思想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优秀教育理论体现,其对于当前初中化学课堂的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行知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践行到化学课堂上,便是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展开理论教学活动,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解读,从而促进其智商与情商的共同进步。
(二)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邓小平同志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以来,我国就在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行知思想的人才培育观念满足了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强调教育的开展要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对于素质教育改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初中化学教师要有机的结合行知思想与素质教育改革的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以期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 在化学课堂践行行知思想的策略
(一)在做上教
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有效践行行知思想,教师可以从其“教学做”的关系入手,在做上教,切实融入实践观念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搭建较强的理论基础。首先,教师要明确生活与化学的关系,自身对于生活教育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针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确保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学生带着实践的目的参与到化学课堂中,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化学理论进行思考,深化其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从而为其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以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制取氧气》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为了使学生在后期能够有效完成相应的化学实验,应当有针对性的将化学实验应准备的材料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时就能掌握實验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制造氧气的化学实验开展前,就应当准备好试管、试管夹、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等实验用品,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注意事项如试管倾斜程度、夹取方式、酒精灯的使用等要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如此才能保证其能够安全有效的开展化学实验。教师在化学理论教学活动中对于实践的强调,能够保证学生后期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在高效的实验中深化对于氧气性质的理解。
(二)在做上学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践行行知思想,应当遵循其生活教育的原理,帮助学生养成在做上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其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敏感度。初中化学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教材过于依赖的弊端,扩大教学阵地,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化学学习体验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摆正自身的学习观念,以深化理论知识为目标,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为了改善当前的化学教学环境,为学生化学思维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空间,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完成化学理论的学习。以人教版初三教材中《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的学习为例,由于初中生自身生活经验较为薄弱,因此其对盐的理解局限于日常生活的食用盐,并不具备较强的化学意识。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盐的理解,培养其化学眼光,应当有目的的创造相应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窗户玻璃中的碳酸钠、天然溶洞里的碳酸氢钙反应、糕点发酵粉里的碳酸氢钠、天安门广场华表中的碳酸钙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盐,对于化学现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更能调动其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做上学,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其化学眼光,锻炼其化学思维,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并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化学科目作为新增科目,也没有较为系统的学习经验,因此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对于教师的依赖比其他科目都更强一些。在行知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化学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融合“教学做”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搭建系统科学的化学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不可过于依赖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化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人教版《溶液》一章的学习为例,在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时候,学生若没有掌握牢固的化学概念,对于实验操作指南没有较为深刻的学习,就极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一定的课堂混乱,不利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学习。
五、 结语
行知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值得每位化学教师的积极思考。教师在展开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行知思想的三大原理,遵循其六大原则,结合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培养其核心素养。对于行知思想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积极践行,能够有效激活初中化学课堂,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1-96.
[2]汤艳.践行陶行知思想 构建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高化学课堂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8(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