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养成记:小班主题式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0-08-25 01:57舒力云
教师·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豆豆小班

舒力云

摘 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产生了对“豆豆”的探究欲望。幼儿种豆豆,豆豆发芽了,教师通过持续关注、深入探究,激励幼儿长期陪伴、养护豆豆;豆豆长出藤蔓了,教师让幼儿搭建支架、比拼“魔力”,支持幼儿比较谁的豆豆爬得高;豆豆结果实了,幼儿通过识别、品尝,发现、了解豆豆果实的外形和结构,感受豆制美食的丰富多样。研究发现,幼儿通过种豆豆、养豆豆、助攀爬、品美味等实践,对活动有了强烈的探究兴趣,积累了有关豆豆的丰富经验,发展了良好的探究品质。

关键词:豆豆;小班;主题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27-02

一、研究背景

小班幼儿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好奇、好动、好探索,但很难对一种事物进行持续探究。我班幼儿自从听了《杰克与魔豆》这一故事,对魔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丁丁:“魔豆的藤蔓那么长,好神奇呀。”宇杰:“世界上真的有魔豆吗?”可可带来了一颗黄豆种在植物角,说:“这是我的魔豆。”受可可影响,其他幼儿也纷纷兴致勃勃地种起魔豆来。可没过几天,大家便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由于疏于照顾,很多豆豆并没发芽,偶有长出来的,幼儿已经记不起它是谁种的,更不知道那是什么豆。

“魔豆的故事是真的吗”“魔豆能长多高”,这些问题对小班幼儿来说既新奇、有趣,又贴近生活,具有持续探索的价值。受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在探究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易受干扰,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很难获得完整的知识经验。

主题式探究活动立足于幼儿的内在需求,以魔豆为载体,引领幼儿围绕魔豆进行不断的观察、探索、发现,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积累较系统的认知经验。

二、研究构思

三、实践与操作

(一)别出心裁种豆豆

1.挖掘资源:豆豆种类可真多

① 寻找收集。开展“寻找魔豆大行动”,教师发动幼儿和家长寻找、收集不同种类的豆豆。幼儿在超市、农贸市场找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豆豆,如四季豆、花豆、芸豆、刀豆、金丝豆、蝴蝶豆等。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直接感知到了豆豆种类的丰富多样。

② 整理记录。由于年龄限制,小班幼儿很难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家长的介入,有效弥补了幼儿记录能力的不足。幼儿说,家长画(写),这样既能真实地表达幼儿的发现,又能准确地记录豆豆的特征。

2.精挑细选:我的豆豆很特别

① 百里挑一。鼓励幼儿在众多的豆豆中挑选最独特的魔豆种子。有的幼儿选体积大的,有的幼儿选颜色鲜艳的,有的幼儿选花纹特别的,有的幼儿选形状特殊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最满意的那颗种子。

② 别样居所。收集藤篮、杯子等作为种植豆豆的容器,幼兒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容器为豆豆安家。“魔豆养在土里、沙里还是水里”,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经验做决定。

③ 专属标签。标签一,实物标签:豆豆种下去后,土里(沙里)的种子就看不见了。每个容器里种的是什么豆豆呢?为方便观察和记录,教师引导幼儿将同种类的豆豆种子粘贴在种植容器上,以实物为标签,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从种子到豆苗的变化。标签二,照片标签:每盆豆豆上都有一张幼儿大头照,这是豆豆主人的照片。教师让幼儿明白这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豆豆,激发他们对豆豆的责任心。

(二)长期陪伴养豆豆

1.实践操作:陪伴豆豆很有趣

① 趣味操作。第一,投放适合幼儿操作的工具材料,如小水壶、小铲子、小锄头、放大镜等。幼儿容易被造型小巧、颜色鲜艳的种植工具吸引,一有机会就去给豆豆浇浇水、松松土,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豆豆的变化。第二,投放豆豆“心情提示卡”。当幼儿给豆豆适当浇水、晒太阳,豆豆的状态比较好时,他的盆子里就会出现豆豆健康快乐的卡通图片;当幼儿对豆豆疏于照顾或过度浇水时,他的盆子里就会出现豆豆伤心难过的卡通图片。在这些卡片的提示下,幼儿更关注自己的豆豆的生长状态,逐渐掌握了照顾豆豆的方法。

② 放大惊喜。豆豆的生长过程虽然缓慢,但某些关键节点总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惊喜,如长出第一对叶、开出第一朵花、结了第一个荚,这些都是幼儿的“哇!”时刻。当这样的时刻出现时,教师可以请豆豆的主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并为他和豆豆拍照,并制作展板展示这些照片,让豆豆成长的过程在展板上呈现。展板旁边则是正在成长的豆豆,豆豆的过去和现在都直观地呈现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感知和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2.深入探究:豆豆问题很有争议

① 猜测验证。豆豆最先发出的是芽还是根呢?当幼儿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猜测投票,结果19位幼儿觉得是芽,7位幼儿认为是根。孰对孰错,静待时间给出答案。两天后,幼儿发现,起初的那根小芽上长出了小胡子(须根),而反方向长出一对嫩嫩的叶,“根芽之辩”真相大白。

② 去伪存真。黄豆苗旁边那棵瘦瘦的小芽是豆芽还是草芽呢?两位幼儿争执不下,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观察、比较,交流自己的想法。幼儿对比了更多的豆芽和草芽,发现豆芽都胖胖的、有两片厚厚的叶子,而那棵小芽瘦瘦的,只有一片尖尖的叶子,所以它不是豆豆,而是小草。于是幼儿果断地拔掉了那棵杂草,打发了这位“不速之客”。

(三)提供支架助攀爬

1.搭建支架:豆豆爬到哪里去

豆豆长出藤蔓了,需要有东西做支撑,用什么做支撑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办法、去尝试。

① 东搜西罗。为了帮助魔豆爬高,幼儿从幼儿园里、家里以及其他地方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细竹子、PVC管、长长的积塑、梯子等,大家的理由是“这个东西有点高,能让豆豆爬上去”。

② 因地制宜。幼儿尝试为魔豆搭建支架。在支架搭建中,幼儿发现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合适,养在大容器(筐子、盒子)里的豆豆可以用细竹子、PVC管做支架,养在小容器(瓶子、杯子)里的则不行(无法固定),只能用绳子做支架(将绳子两端固定、拉直)。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各自为豆豆搭建好了合适的支架。

2.比拼“魔力”:谁的豆豆爬得高

豆豆种类不同,生长的地方不同,结果也不同。我们要引导幼儿注意这些差别,科学地进行比较。

① 绘本启发。教师推荐幼儿阅读绘本《动物量身高》,幼儿在阅读中发现长颈鹿和蝙蝠比身高很可笑。相应地,在比较豆豆藤蔓时,他们会找相同种类的豆豆进行对比。比较后,幼儿发现同种类的豆豆长在土里的都比长在水里的爬得高。所以水里的和水里的比,土里的和土里的比才公平。

② 以身为尺。用目测的方法比较谁的豆豆长得高难免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通过测量做比较。幼儿们试着用自己的躯干、手臂、手掌等身体部位测量豆茎,虽然测量的结果不一定准确,也常常需要教师帮忙裁定,但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有了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探究果实品美味

1.探索识别:豆豆果实大不同

豆豆逐渐成熟,各种各样的豆荚成了幼儿探究的对象。我们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豆豆的果实。

① 多维感知。在采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各种豆荚。幼儿们发现:黄豆的豆荚上有很多绒毛,摸上去毛茸茸的;绿豆的豆荚很小,一端尖尖的,扎在手上有点痛;蚕豆的豆荚胖胖的,比较光滑……而且每一种豆荚的味道闻起来也不一样。通过多种感官的运用,幼儿更加明确了每种豆荚的特征。

② 深度剖析。开展剥豆豆的活动,幼儿在剥一剥、看一看、比一比的过程中发现,每一种豆荚都可以从中间分成两半,豆豆拿出来后,豆荚上出现一个个凹凹的坑,那是豆豆的“房间”。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对豆荚的认识更加立体了。

2.品尝发现:豆制美食很丰富

豆制品的种类五花八门,小班幼儿无法全部了解,但可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在豆豆和豆制食品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

① 经验再现。教师以“剥豇豆”事件为切入点,讨论豇豆的食用部位后,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豆豆,说说这些豆豆可以吃哪些部位。教师设计记录表,幼儿根据食用部位将豆豆图片贴于记录表中,此活动持续进行。随着记录表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幼儿对豆豆食用部位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

② 知识拓展。对深加工的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我们开展尝一尝、猜一猜的活动。当幼儿知道这些形态各异、味道不同的食品都是由豆豆做成的时,他们非常想知道豆豆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于是我们联系了本镇的豆制品厂,带领幼儿进行实地参观,获取有关豆制品生产的直接经验。

四、研究成效

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幼儿园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活動参与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从收集种子、呵护小苗生长到观察藤蔓、收获果实,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探究兴趣。

积累了有关“豆豆”的科学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幼儿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并没有急于给予幼儿正确答案,而是引导、鼓励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到了真实有效的科学经验。

发展了良好的探究品质。在整个主题式探究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跟随自己的兴趣,动手动脑、积极讨论、交流分享,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等品质得到了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豆豆小班
谈小班幼儿入园难适应的应对策略
小班入园“慢”适应四式四法
自由自在的豆豆
豆豆过夏
豆豆的E-mail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