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四川人做饭少不了一把花椒,湖南人吃饭必须要一盘辣子,山东人吃饭大葱和煎饼不能少,甘肃人说好厨子就是一把盐,陕西人说油泼辣子“撩咋咧”……那么新疆人,特别是南疆的喀什人,没有皮芽子,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做饭了。
说到皮芽子,和人们常说的洋葱、洋蒜、球葱、圆葱、玉葱、葱头、荷兰葱是一种东西。可能连新疆人都没意识到,皮芽子才是新疆菜里雷打不动的角色。新疆家喻户晓的美食,其实都离不开皮芽子的配合——馕要用皮芽子调味,羊肉靠皮芽子解腻,烤包子以皮芽子碎为馅料,在抓饭和拉条子里,皮芽子更是不可或缺的食材。甚至连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剧院,也因为形状类似皮芽子,被亲切地称作“皮芽子大剧院”。
皮芽子在某道菜里,或许只是昙花一现的配角;然而放眼整个新疆风味大舞台,却堪称是响当当的主角!
在欧洲,皮芽子被誉为“菜中皇后”,而在新疆,特别是在喀什,皮芽子应称为“菜中太后”。资料显示,洋葱公元前1 000年传到埃及,后传到地中海地区,16世纪传入美国,17世纪传到日本,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皮芽子”一词源于突厥语西匈语支,在新疆逐渐被音译为“皮芽子”。
皮芽子之于新疆人,正如大蒜之于北方人,大葱之于山东人,做菜自然是不可或缺,生吃则更为狂野奔放。所谓“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对于最喜羊肉的新疆人来说,皮芽子取代了生蒜,成为消食解腻、提升风味的“佐肉圣品”,更有着降低血脂的功效。因而一“皮”在手,大可放开肚腩、大口吃肉,痛痛快快地来场肉食者的狂欢。
在新疆,最家常的羊肉做法无疑是清炖。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大块羊肉入锅炖煮到肉烂,其间葱、姜、盐、花椒等调味料任凭个人口味适量投放,然而出锅之后,一大把皮芽子条必不可少。
原味炖煮的羊肉细腻绵软,带有浓郁的肉香;皮芽子则辛辣爽脆,入口却有回甘。两者的口感互补,风味相合,当清炖羊肉的鲜嫩多汁遇上皮芽子的甘甜爽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喀什人发明的缸子肉,则是清炖羊肉的袖珍版。火炉上排布着复古的搪瓷茶缸,在其中加入羊肉、胡萝卜、皮芽子等食材,有的地方还会放些新疆特产的“恰玛古”。这一次,羊肉和皮芽子在小小的茶缸里“促膝长谈”,在持续炖煮中融为一体,皮芽子消失无踪,化作了肉的清香和汤的鲜甜。
新疆最出名的烤肉,更需要皮芽子来助攻。烤肉的做法堪称是“极简风格”:食材上,羊肉往往是“三瘦一肥”,不需要额外刷油,肥肉中的羊油自然会滋滋地冒出来,渗透进瘦肉之中;调味上,只需要往上撒一把盐,或者在盘子里滴一滩盐水,最多再来一把孜然,烤肉的风情就展露无遗。
待到时机成熟,把油光发亮的肉串铺到馕上,切几片皮芽子一口肉一口“皮”地吃,油脂帶来的腻味被皮芽子完全消解,只剩下迷人的烟火气和持久的烤肉香。
在北疆的乌鲁木齐等地,还有一种名叫“塞皮”(读音类似于“CP”)的烤串,即将羊的脾脏掏空,往里塞入皮芽子碎、碎肥羊肉、碎羊肝等,再封口上架烤制。当肥油和皮芽子一起融化,油脂的浓香和皮芽子的芳香交织缠绕,诞生的口感不输极为鲜嫩的烤腰子。
除了羊肉,皮芽子同样是马肉、牛肉等食材的伴侣。哈萨克族的纳仁,一般来说下层铺面,上层则排布着大量马肉和皮芽子,再煮一壶奶茶解腻消食;还有种“马肠子”,把马肉塞进马肠中,制成后切薄片,配合皮芽子条食用也是风味奇佳。
对于新疆人来说,羊肉的确是餐桌上无可替代的霸主,皮芽子则是羊肉无可替代的伙伴,新疆是“羊肉味儿”的,同样也是“皮芽子味儿”的。
如果说面对羊肉,皮芽子还只是打打辅助,那么在主食里,它则是左右风味的核心食材,在新疆的三大主食——馕、抓饭、拉条子中,皮芽子都能“C位出道”,掌控全场。
馕,稳坐着新疆人主食的头一把交椅,然而很少有外地人知道,香脆的馕饼,在烤制之前往往会用盐水和洋葱碎在表面涂抹一层,之后再放入馕坑烤制。在热力的催化下,面饼膨胀,变作一片焦黄,皮芽子则会变作焦黑的颗粒附着其上,辛辣又微甜的风味渗入馕中,让其口感变得更为丰富,具有了层次感。
等到烤馕出坑,馕饼的麦香混杂着皮芽子的清香悠悠飘出,一口咬下,让人仿佛置身深秋的农场,风吹麦浪,土地清新,眼前尽是一片成熟的金黄。
而在新疆的抓饭里,根本不会加酱油和咖喱添色,也不加姜、八角、花椒粒等香料调味,只有原汁原味的大米、羊肉、胡萝卜、黄萝卜,以及我们的主角皮芽子,一同在大锅里翻炒、融合、交织,散发出的只有羊肉、蔬菜和米饭本身的香气。
新疆人做抓饭,大多会用一口极为厚实的大铁锅,为的是导热慢,能够让热力缓步而持续地散发,完成“焖”这道工序。久焖之后终于上桌,食客们却很难在饭里找到皮芽子的行踪——它在完成调味后,已然“事了拂衣去”,把自己融化在了炙热的抓饭里,你看不见它的身影,抓饭里却处处有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