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萌萌
摘 要: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对居民的金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偏少,金融供需信息不流畅,金融服务单一,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状况更应注意。本文基于已有文献,从定义、测度、影响因素、金融行为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素养;农村居民;金融行为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认同居民金融素养偏低也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此各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居民金融素养。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等都对居民的金融素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不高,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征[1]。随着农村经济、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刻不容缓。
一、金融素养定义与测度
(一)金融素养的定义
金融素养最早的定义由诺克托等提出,其认为金融素养是居民可以做出有效决策运用和管理资金的能力。但目前金融素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将其分为三种。首先,部分学者鲍恩(2002)、卢萨尔迪和米切尔(2007),将金融素养定义为强调金融知识,认为金融素养是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如通货膨胀、利率等。其次,部分学者摩尔(2003)、美国总统金融素养咨询委员会(2008)将金融素养定义为强调知识和能力,认为金融素养是居民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金融资产作出合理规划的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除了以上要素外,还应包含行为、意识等要素。经合组织(2011)将金融素养定义为居民进行金融决策以提升个人金融福祉的知识、态度、行为、意识与能力的结合。
(二)金融素养的测度
在金融素养测度方面,休斯顿(2010)通过对文献的整合,发现基本金融概念、投资和借贷是较为常见的测度内容。何学松、孔荣(2018)运用金融知识、意识和能力三大维度18个指标对金融素养进行测度,包括储蓄、借贷、家庭负债、风险认知等内容[2]。吴卫星等(2018)将测量金融素养的指标分为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主观金融素养指标是由受访者对于自身金融素养状况的评价,或者是对金融问题的掌握程度组成;客观金融素养指标是根据受访者回答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正确与否判断[3]。张欢欢(2017)在PISA金融素养测评框架基础上,综合中国农村居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原有框架的内容重新归纳,从六大方面12个指标进行测度,包括风险回报、金融规划、金融责任和金融背景信息认知等[4]。金融素养的测评方法分为:部分学者张欢欢(2017)、王宇熹等(2015)根据受访者回答金融基本知识的情况进行评分,再汇总得分。部分学者吴卫星等(2018)通过受访者回答正确与否,用因子分析对数据的主成分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作用因子赋予不同权重,得出金融素养得分。
二、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
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个人特征
1.年龄
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年龄对金融素养产生显著影响,总体呈现倒“U”型分布。朱雪明等(2019)认为年龄对金融素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在金融活动中不断积累技能,金融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但何学松等(2018)、顏睿(2018)通过实证检验认为农村居民年龄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2]。
2.性别
部分学者卢萨尔迪(2010)、张欢欢(2017)认为女性的金融素养低于男性,但何学松(2018)在调查西部地区农民金融素养时发现性别对金融素养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其认为原因可能是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参与家庭金融活动的机会增加,降低了男女之间金融素养水平的差距。颜睿(2018)在调查浙江地区农户时发现,只有浙中和浙南男性金融素养高于女性,其他地区没有较大差异[5]。
3.教育程度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居民自身教育程度对金融素养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吴卫星(2018)发现,即使户主具有较高的学历,也存在金融素养非常低的情况。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的影响还应具体分析。
(二)家庭特征
1.家庭收入
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概率增加,金融素养不断积累并提升。张欢欢(2017)通过研究发现家庭人均收入对金融素养没有明显影响。颜睿(2018)在调查浙江地区农户时也发现,在浙南地区家庭人均收入对金融素养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其他地区都具有正向影响[5]。
2.父母教育水平
国内外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金融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偏高,这是因为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会将自身的金融知识、行为等传递给他们。
(三)从业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从业类型对金融素养也有影响。张欢欢(2017)研究发现,非农职业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最高,务农的居民金融素养最低。其原因可能是非农职业的农村居民日常接触的金融产品等较多,比务农的居民具备更多的金融知识,所以金融素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与刘国强(2018)、颜睿(2018)的研究相似。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研究较少,而学者的研究内容不同,所选定的影响因素也不同。还有学者会从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面积、与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是否为党员或村干部等方面研究其对金融素养水平的影响。
三、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的分析
国内外学者都对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过分析,由于关系性的研究较为复杂,在学术界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两者有相互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
黑斯廷斯(2013)等认为,居民掌握金融知识和处理资产的能力可以使其投资行为获得最优收益。吴卫星(2018)根据中国居民家庭的数据分析,金融素养会影响居民家庭的负债偏好,而这种偏好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并且金融素养的提升会降低居民的过度负债。其认为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对自己的还款能力以及家庭财产更为清楚,能够较好地计算出借贷成本[3]。这与杰拉尔迪等的研究(2010)基本一致。向晖等(2019)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消费者金融素养越高,其对网络产品的风险感知能力越弱,越容易产生网贷消费。在农村居民借贷行为上,何学松等(2019)以陕西省农户为例,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后得知,金融素养对其选定的信贷、理财和保险三种金融行为都能产生正向影响,并且金融素养每增加一个单位,信贷金额提高4 783.85元,参与的理财和保险种类都会增加。刘自强等(2019)以需求角度研究農户金融素养对信贷的影响时发现,能够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较少,有些农户会因不知如何贷款或认为自己不能贷款而不去申请,而金融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农户的借贷需求。在农村居民创业行为上,苏岚岚等(2019)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创业培训与农民创业决策的关系,金融素养的提升会影响农民创业决策,不论是其当前创业还是未来创业,创业培训对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关系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在2017年对消费者金融素养统计分析时发现,虽然城乡居民在家庭开支规划、未来支出计划、信用卡使用等行为上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2019年的调查也表现出各比例都有所提高,但农村居民在这些方面和城市居民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四、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建议
基于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得知金融素养的提升对农村金融发展以及农村居民应对各种金融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加大金融机构的设立,开展长期金融知识培训,加大普及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下乡宣传,并以奖励机制吸引农村居民参加。可将金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不同知识的课程。也可借助农村信息平台,发布金融相关内容,缓解农村居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防范农村非法集资等诈骗行为。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入手,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地农村居民状况,合理推出金融服务和产品,并应时常举办有关活动,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等。村民有问题就及时解决,不夸大问题,维护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的信任关系。以农村居民的角度农村居民应主动提升金融素养,积极参加金融培训,学习并掌握金融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自身及家庭的金融资产状况,合理规划借贷、消费等金融行为,增强风险意识,避免过度负债等带来的消极影响。
五、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建设不断完善,这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利于农村家庭防范风险,提高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提升金融素养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都有显著影响。但目前由于学者研究的角度、样本的不同,学术界没有普遍认可的关于金融素养的定义、测度。而且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城市居民等,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研究较少。并且有些研究理论还有较大差异,这都需要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17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2017.
[2]何学松,孔荣.普惠金融视域下西部地区农民金融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6):46-51.
[3]吴卫星,吴锟,王琎.金融素养与家庭负债——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8,53(1):97-109.
[4]张欢欢,熊学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测评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河南两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7(3):131-144.
[5]颜睿,熊德平,余新平.农户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万户调研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8,20(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