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
燥为阴邪,易伤肺阴和胃阴,燥胜则干,燥邪为患,则常出现一系列以“干”为特点的症状。如犯于口鼻,则导致口鼻干燥,甚者干痛,口唇干裂出血,发热恶寒等不适;如犯于肌表,则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皮疹、皲裂等不适;如犯于肺脏,则易出现干咳、少痰,甚则咯血等症状,一些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老慢支等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复发;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侵袭可出现大便干燥密结、痔疮出血等症。防秋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多饮少言润心肺
中医认为,秋天对应人体的是肺脏,秋燥伤人易伤肺,此时应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中医有句名言“形寒饮冷则伤肺”,秋季天气已经逐渐转凉,还要忌寒凉之饮。干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肤日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秋天必须补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但要注意少量多次。此外,每天不停地说话还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所以要注意“少言”。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处暑过后秋燥渐盛,为防止燥邪伤肺伤胃,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食物,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具有益气之效的保健食物。另外,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
●少吹空调,少开电扇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洗澡后尽快搽润肤霜
晚上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保持在39℃以下,防止水分和油脂因过热而流失。洗澡后趁皮肤还未全干时,应立刻涂上滋润皮肤的乳液或护肤品,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帮助皮肤保持湿润,防止皮肤水分挥发,从而有效减少皮肤干燥现象。
●多进行体育运动
可以选择散步、骑车、体操、慢跑、跳绳等运动,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运动的同时可适度晒太阳。晒太阳的时间宜选择在傍晚,每次半小时左右,晒太阳时应选择避风处。
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晒太阳,可以感受到室外阳光空气的抚慰,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保持体内旺盛的新陈代谢,使皮脂腺、汗腺得到正常的分泌,以滋润皮肤,防止皮肤干燥、瘙痒、脱皮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秋天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的变化。虽然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但秋冻也要因人、因时而异。尤其是老人、小孩,由于其脏腑之气虚弱,抵抗力差,就需要特别注意。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若遇秋雨,气温骤然下降,就不要再“秋冻”了,要及时增加衣物。同时要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免燥邪入侵。
首先是头部,秋季头部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其次,颈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第三,腹部保暖至关重要,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临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第四,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第五,脚部保暖保健康,因为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入秋以后,对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老慢支等阴虚体质的病患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