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摘 要:从南朝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到现代叶圣陶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无一不说明情境的重要性。作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情境具有活跃氛围、激发兴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让文本知识幻化成各种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入境入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教学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借情境之翼,助飞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教学效率
有效的情境可以对僵化的语言文字加以渲染和润色,使其富有感染力,从而加速学生与文本的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产生良好的课堂反应。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重点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 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也决定了感性材料是支撑他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感性材料的不断刺激,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知。角色表演符合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表演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低段的语文课文有很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中心思想的。这些具体形象是以文字符号显现于学生感官的,表演就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手段,通过各种肢体动作和神态、语言将文本符号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戴上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只见断了尾巴的“小壁虎”沮丧着脸走到“小鱼”面前,向有着“又大又圆”尾巴的小鱼借尾巴,“小鱼”无奈地摇了摇头,甩动着尾巴说:“不好意思,我还要用尾巴拔水呢。”“小壁虎”失望地走了,遇见正在吃草的老牛……。故事表演完了,学生还沉浸在情境里不能自拔。课文的内容已经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了孩子们的心灵。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同时将小动物有礼貌和真诚相待的美好感情表述得栩栩如生。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材料为支柱,离开了这一支撑,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失去灵性。表演这一直观形象的方式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表演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的形式显现于学生的感官,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将表演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带给学生全新额视觉体验,让学生逐步进入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入情入境。教师无须多言,学生在演、写、说中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李白和孟浩然在岸边辞别时会说哪些话?”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创造性地加上动作和表情。只见“李白”紧紧握住“孟浩然”的手,深情地说:“到了那边记得来信,照顾好自己。”……学生编得合理、演得动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演结束后,学生仍沉浸在情境中意犹未尽。并且在表演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都得到发展,落实了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
二、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多媒体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形、色、声的直观感觉,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除此以外,语文是一门内容多、范围广的学科,小学生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的限制,很多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若教师口头描述,只会增强教学的枯燥性,不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课堂教学的进度。而多媒体凭借高科技的优势,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小兴安岭,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直观认识,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也难以体会,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为学生呈现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景色,春天郁郁葱葱的树木、厚厚的积雪、融化的小溪,夏天雾气笼罩的树林、碧绿的草地……。从而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渗透情感教育,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由此可见,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学习需要的任何图画、文字资料,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加速课堂教学的进程。
由此可见,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实现超时空的知识、情感交流,已成为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音形兼具的情境,优化语文教学,缩减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加速他们与文本的融合,突破教学重難点。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人们创编在生活实践中创编出来的,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走进故事的情境中,不会激发有效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将多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看着画面里山林大火持续燃烧、洪水喷涌而出、猛兽伺机而动,学生仿佛进入真实的故事情境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切地感受到人类遭受的苦难,体会到女娲作为人类母亲的痛楚心情。这样通过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苍白的语言文字直观化、鲜明化,提高对语言感悟力的同时,还实现了思维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三、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虽然语文不像数学那样注重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但良好的思维活动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更好地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段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收到“长篇短教”的目的。一旦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问题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穷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题眼“穷人”创设问题情境:1. 穷人指的是哪些人?2. 这些人的“穷”体现在哪些方面?3. 你认为穷人“穷”吗?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对文本的研读,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统领课文的主题思想,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让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提高。
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如果缺乏一定的新颖性,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他们不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林林总总的课堂问题中,教师要设计集趣味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于一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为了深化主题思想,延伸学生的情感触角,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小女孩生活在现代社会会怎样?”这一问题课本上没有固定答案,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融入自己的个性化体验。经过对知识内容的重组,学生创编出不同个版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续》,但无论哪个版本,其主题都是在对比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深化了主题思想,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发散了思维。
四、 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有很多知识性的课文,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比较陌生,为了让他们能够熟悉这一事物,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事物让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实物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知。
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班级的角落里用鱼缸养几只小蝌蚪,指导学生每天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课文中小蝌蚪的颜色变化及尾巴变化。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及探究精神,使得課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语文的活水源头,只有基于生活的教学才能消除知识带给学生的陌生感、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感知、理解、体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儿童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苍耳、蒲公英等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是很熟悉。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亲眼见证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传播特点。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还发现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按照文本的结构特点续写诗歌、开阔视野的同时,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发展了综合素养。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意识到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受师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形真、情切、意愿”的特点,它的运用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更有魅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创设情境,切实发挥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岗.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C],2016.
[2]司马梨.试论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A].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C],2019.
[3]华志敏.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时代教育,2015(10).
[4]武鹏霄.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