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瑞
(沈阳二四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阑尾炎是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情况严重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病情恢复有积极的影响,阑尾炎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白细胞上升、体温升高的症状。当前阑尾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切除术与小切口切除术是较为常用的阑尾炎手术方式,为了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对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治疗的168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详情如下:
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接诊治疗的168例阑尾炎患平均分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84例),医护人员在分组期间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分别有男性患者42例、45例,分别由女性患者42例、3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分别在15~63岁、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别为(27.4±4.8)岁、(25.1±6.4)岁。参与此次分组治疗的患者无机体机能不完全患者,且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在5~8 cm之间,并采取普通4号丝线为患者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患者压痛最强点下0.5 cm作为中点做切口,切口长度在1.2~2.5 cm之间,医护人员依次切开分离患者皮下组织,顺盲肠找到阑尾位置,并对阑尾系膜血管做结扎切断处理,上述操作结束后,清洁患者腹腔,并采取可吸收线逐层缝合患者皮下组织及皮肤。
(1)医护人员在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将其住院天数、皮层切口长度、拆线天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行对比分析。(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状况。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文数据,(±s)为计量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t、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所用住院天数为(2.6±0.5)d、皮层切口长度为(1.6±0.3)cm、拆线天数(3.2±0.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0.5±2.1)h,对照组患者所用住院天数为(5.6±1.5)d、皮层切口长度为(5.3±1.3)cm、拆线天数(5.2±1.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9.6±3.5)h,两组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指标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详情如表1。
下表2中数据表明,接受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2.4%显著低于接受传统切除术治疗的参考组患者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 ±s)
组别/例数 住院天数(d) 皮层切口长度为(cm) 拆线天数(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观察组/84 2.6±0.5 1.6±0.3 3.2±0.4 10.5±2.1对照组/84 5.6±1.5 5.3±1.3 5.2±1.4 19.6±3.5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对比
阑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发病以后,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临床上治疗该病症的方法主要手术疗法。
传统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以患者腹部压痛处为切点做长度约在5~7公分范围内的切口[1]。传统治疗方式有着术后恢复速度慢且创伤较大,而且对患者来说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阑尾炎治疗方式有了全新的需求,希望能够以提升治疗效率为前提保持皮肤美观性。近年来,小切口切除术在阑尾炎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对两种治疗方式对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我院特进行分组治疗研究,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皮层切口长度、拆线天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接受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2.4%显著低于接受传统切除术治疗的参考组患者的16.7%。
综上所述,小切口切除术有着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且能够减少阑尾炎患者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该治疗方式应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