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慧婷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年来多次强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从最近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农产品有效供给。而如何衡量高质量农产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石敏等(2017)获得地标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来表征高质量农产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衡量优质农产品,有些学者或媒体就把这个作为衡量高质量农产品的标准或代名词,孟召娣等(2018)、河北日报(2018.4)、西安晚报(2018.12)、新华网(2019.8)和人民日报(2020.1)等。从我国目前来说,高质量农产品是含有地方资源禀赋特色,符合市场标准,经得起需求者检验、认可,绿色生产的有机优质农产品。
在全国范围内,2014年我国“三品一标”主要认证产品年产量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以上,认定的种植业产地占全国耕地45%以上。截至201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品一标”总数接近10.8万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604万hm2(1hm2=15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为1100万hm2,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为169万hm2。2017年我国全方位布局国家营养发展未来,加大力度推进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截至2018年底,全国“三品一标”获证单位总数为58422家,总产品总数121743个。其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37778个,比2017年增长18.1%,2018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超过3亿t,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化肥施用量是作为衡量农作物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2000~2010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剧增,自2010年起每公顷土地所使用化肥量基本在350t以上稍作增长,2017年以后化肥使用量开始下降到350t/hm2以下,2018年为340.77t/hm2。
作为衡量高质量农产品的“三品一标”的绿色食品,我国2013~2017年在该同种类产品中所占千分比例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到绿色小麦占全年小麦产量的比例最低,除了2016年外,绿色大米占全国稻谷产量的比例最高,绿色杂粮和鲜果的比例仅居其次。
2018年我国主要绿色农产品的年产量如图1所示,绿色小麦、绿色大豆和绿色杂粮的年产量在100万t左右变动,绿色蔬菜产量为2017.64万t,在这7种绿色农产品中,产量最高。
绿色农业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偏向型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黄晓凤等,2019),体现了我国农产品质量提高状况。2010~2019年,我国绿色农业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2016年达到了66个,为10年来最多数量,之后又开始递减,2019年为21个,具体变化如图1所示。同时,专利的有效期限是20年,等于每一年绿色农业专利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将向后延长20年,这将会促使我国更多的农产品质量提升,缩小了跟国际同类农产品质量的差距,实现了高质量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效益和比较利益,决定着农户或农业企业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农产品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会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增加。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加速推进,网上购物的便捷化,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将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安全与健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决定着农户或农业企业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农产品生产必须转向改善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地追求健康化、绿色化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而农产品生产受农作物自然生长环境限制和供给者、需求者偏好的影响,即使同一个地区种植的同一种农产品,不同消费者会形成不同的效用水平。因此,农产品质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与差异性,形成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上述现象的存在,在经济学中视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产品市场,也存在了市场失灵。
图1 2018年我国主要绿色农产品产量(万吨)
目前,制约我国高质量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有:农产品的售价、生产成本、普通质量农产品充当高质量农产品的伪装成本、政府对伪装成高质量农产品供给者惩罚和维护高质量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需求者奖励的高低、农产品需求者是否购买及伪装成高质量农产品的风险概率等。只要市场上存在假冒高质量农产品,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所有高质量农产品只能退出市场,市场完全失灵。另外,高质量农产品销售不出去给产品供给者带来的损失大于高质量农产品按照普通质量农产品价格销售带来的收入。
第一,增强农产品市场供求之间质量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进行分区供应。农产品供给者可以借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等传递农产品质量信号,减少农产品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质量信息不对称”;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认证,解决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商标机制,使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都有商标,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
第二,建立农产品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产品供给者信用级别账户,并公开此信用账户信息,便于农产品需求者查阅。从农产品进入市场大门起,就登记产品质量信息。也可以把对农产品质量的评价功能,捆绑在农产品供给者的收款工具中,便于农产品需求者给所购买的农产品进行信用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农产品供给者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并督促其整改,让不改正的农产品供给者直接退出市场。
第三,普及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我国,高质量农产品还更多地停留在宣传上,真正能提供或愿意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者比例不高,导致高质量农产品价格过高,需求者没有购买能力。为了防止高质量农产品滞销,降低高质量农产品价格是关键。普及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免高质量产品质量认证费用和因销售所征收的税收,扩大供给量,促使其价格降低,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形成正反馈机制,真正实现我国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增质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