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民族是天生的吗?

2020-08-24 21:46封文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殖民地帝国主义民族

摘要:“二战”以来,所有的革命都在“民族”的范畴上予以定义——这种情况是如何产生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书中试图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基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一前提,他进而通过历史社会学、比较等方法,论证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中孕育、散布的复杂历史进程。

关键词:民族;想象的共同体;语言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殖民地

一、国家和民族来源于想象

观察今天的埃及陆地边境线,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它西南角的边境线,居然就是一个标准的直角,几乎没有任何偏差。之所以如此“规整”,是因为当时欧洲殖民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了分清其势力范围,而将其强硬地划分开的。但有趣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那些拥有笔直边境线的国家似乎已经认定了,他们的民族天然地就是按照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划分的,对于这个民族也产生了自豪感与自信心。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人类的想象力,建立起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合作网络。”

这最早来源于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本书中对于“民族”的定义,他说:“民族是什么?民族是我们人类想象出来的一种政治共同体!”他认为,尽管每个民族内部存在着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但民族总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爱,而正是这种友爱关系,驱使着人们前仆后继。

二、民族主义的起源

1.18世纪美洲的民族主义

作者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看作是现代“民族”产生的先驱。他认为,美洲的欧裔移民受到母国(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歧视和限制。在这段被作者称为“朝圣之旅”的旅途中,移民者的后代们在官僚体系中只能在移民属地任职,永远也无法回到其“母国”。他们似乎与那片欧洲大陆断了联系。久而久之,这些欧裔移民开始将殖民地想象成自已的祖国,并将那些与自己血缘不同、语言不通的印第安裔和黑人看作是自己的民族同胞,与他们一起共同反抗那些与自己肤色、信仰相同的“母国人”,领导民族独立运动。

2.语言民族主义

第二波民族主义是“盗版”(既模仿又发展)“美洲模式”。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人认识到了多元文化,拉丁文“被迫要在平等的本体论立足点上与一大群驳杂的庶民方言的竞争对手混处一室”。在这里“印刷资本主义”被再次强调。神圣语言被拉下神坛,于是,市面上开始大量印刷英语、法语、德语等方言的辞典、历史书。同时,“阅读阶级”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革命的潜在消费者”,“以方言为基础的国家语言取得了愈来愈高的权力和地位”。

至此,法国大革命、南北美洲独立运动、民族语言构建,这三者相互作用,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掀起了新一波的语言民族主义浪潮。而由于它是孕育在固有模式之上的,因此它的民粹主义倾向相较于美洲来说更为深刻。

3.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回溯欧洲,迎面撞上王朝制帝国的高耸围墙被称为“第三波民族主义”一一即在内部进行的“官方民族主义”、在外部进行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

“官方民族主义”其实就是旧王朝无力抵抗新兴民族主义浪潮,为了保存王朝权力、收编群众的反叛,进行的从上而下地“归化”工程,它是“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以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期间所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为例,首先从最效忠沙皇的民族开始,通过强制将俄语规定为教学语言,对王朝内日耳曼人、波兰人等不同民族进行同化,逐渐形成为一个“大俄罗斯”民族。

4.一战后的亚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如果说“第三波”是对语言民族主义的反叛与复制,那么这“最后一波”民族主义,其实主要是殖民地地区对于帝国主义的反应。

殖民政府通过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沟通殖民地、被殖民地两个国家的双语人才,他们拥有着母国背景,却有着欧式的生活方式和伦理习俗。当然,同早期美洲的移民一样,他们的行政天花板也被限制在殖民地的范围中。这一批人就成为了潜在的最初的殖民地民族主义者,殖民地的边界最终成为了“民族”的边界。

三、本书之于中国

根据安德森所述,中国应该属于“第四波”浪潮。著名学者费孝通曾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民族”这个词是在19世纪才在中国出现,“中华民族”则最早出现于1901年梁启超所写的《新民说》中。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所描述的民族形成模式似乎无法解释中国的民族。清末民初,大量的知识分子兴办报刊(如梁启超办“实务报”),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时间进入了安德森所说的“虚拟的”“同质的”时间。国人通过阅读报刊,感受他们完全不认识的一群远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同胞们的慷慨陈词,通过感受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感受着“民族”的边界。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2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99.

[2]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與散布[M].吴彀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艾俊树,黄德凯.非洲本土视域下的民族国家建构一一模式、特征和路径[J].国际关系研究,2019(01):51-76+156.

[5]孙江.中华民族的现代时刻一一概念史视野下的《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J].学海,2019(01):204-210.

[6]朱孝远.后发国家如何赢得未来一一从哈布斯堡王朝到伊丽莎白时代的霸权兴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8):50-61.

[7]焦佳伟.现代希腊民族构建中的“去奥斯曼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封文璇(199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殖民地帝国主义民族
MINORITY REPORT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殖民地时期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为什么大相径庭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早期华侨文学中的东南亚地区殖民地状况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
二战后英属各殖民地分离倾向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