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儒
2019年4月,四川省举办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成为四川省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能的标志性事件和新的起点。四川文旅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是要把四川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2020年5月9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会议上,省长尹力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尹力宣布,2019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616亿元,增长7.5%。其中包括文体旅游在内的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六大成长型服务业不断壮大。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4%。
尹力强调,2020年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服务业,优化“4+6”产业结构,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而“4”指的是文体旅游与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四大支柱型服务业。“6”为着力培育发展的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川派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等六大类服务业。2020年要“确保兜住民生底线和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文旅领域的重点和亮点工程项目有建设长征干部学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村级农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建设等。
一个月后,6月29日,四川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崇州市召开。成都市青羊区、阆中市、兴文县、剑阁县等17家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授牌。会议指出,(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各地以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旅游精品打造等方面发力、比学赶超,形成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乐山、阿坝等8个市(州)和成都都江堰市等20个县(市、区)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创建单位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都江堰市、峨眉山市、青川县3家创建单位通过国家验收。
会议强调,当前四川省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等重大战略机遇,要坚定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全域旅游规划的“四川标杆”;要构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面服务、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将全域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要以创促建,对照创建标准,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大文化旅游新业态、新市场、新产品培育开发力度,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凝聚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全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川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省份。自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西部文化强省建设以来,四川省一以贯之地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推动四川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等几个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对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个好地方,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要求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这些重大部署和重要指示要求,为四川省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大会,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大会并讲话。从中不难看出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四天前,即2019年4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正式发布,该《意见》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认真落实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而对四川文旅经济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其发展目标为:经过五年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几天后召开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可以看做是对四川省委、省政府这个《意见》的解读、落实和总动员,这次大会可以视为四川省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能的标志性事件和新的起点。
这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背景是,2018年四川省首次迈入旅游“万亿级”产业集群俱乐部。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1.01万亿元,增长13.4%;文化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增长16.1%。以此为标志,意味着随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正在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柱。
这次大会确定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具体指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翻番”“四个倍增”“三个突破”,即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次达到7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实现30亿美元,分别比2018年翻一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0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100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1000个、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家,分别比2018年增长一倍左右;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企业达到5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30家、培育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文旅会展和活动品牌,实现重大突破。
大会确立了四川省构建“一核五带”总体发展布局,“一核”为建设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提升文化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支持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增强世界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对全省文旅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五带”即: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等交相辉映的环成都文旅经济带,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的川南文旅经济带,巴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相互促进的川东北文旅经济带,彝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攀西文旅经济带,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
面目焕新的安仁古镇吸引了大量文博产业及其孵化项目,让这座曾经只为“历史”代言的古镇华丽转身,成为新型产业孵化服务平台。安仁古镇与全国九大美术院校合作,组建了中国公共艺术创作供给基地、中国青年艺术家美育联盟等平台,吸引了众多青年艺术家入驻安仁,而他们的优秀作品则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成为安仁古镇鲜活的文博内容。
在安仁,除了人们已耳熟能详的“水西东”林盘交流中心这样的原创样式,未来还将会看到影视音拍摄基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音乐观坊等相继落地。据了解,经华侨城引荐,安仁还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西部文化藏品拍卖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三大国际性平台,并举办安仁双年展、文化名镇博览会、安仁论坛等品牌活动,将文博产业延展至文化交流、产权交易、拍卖收藏、主题会展等纵深领域。
除此之外,华公馆、国家宝藏体验馆、莱卡相机博物馆、方知书屋等一批人文产业方面的项目也计划在安仁投资建设,如安仁公馆·酒店群、林盘乡舍酒店、薰衣草世界蜂巢酒店等不仅将为安仁带来更多的消费场景,也必将丰富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当地群众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华侨城与当地农户共同建造的耕学农场、彩林种植、艺术花田等景观农业,以及林盘庄园、艺术公舍、乡村生态博物馆等文旅业态,已显现成效。据当地政府统计,安仁全镇居民直接从事文化旅游的从业者占36.9%,间接从业者占23.1%,文旅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超过30%。
更重要的是,安仁古镇所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举措,并非简单粗暴的引入产业,而是构建起了从产业到城镇再到人口的自我繁荣闭环:通过产业吸引人口流入,安仁的居民也可以在安仁从事生产,共同发展建设安仁,之后又在安仁生活消费,享受安仁。如此循环,为安仁注入了充足的发展动能。产业的密集,意味着当地的年轻人在家门口便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而不必再去外地寻求工作机会。中国小城镇普遍存在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在安仁古镇药到病除,迎刃而解。
未来安仁古镇的交通规划建设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小城镇“落后”“偏远”等固有的认识。城际交通上面,环大成都五小时城市高速带、四十分钟天府新区城市直通带、路网+轨道交通一小时城市纵贯线,使安仁与成都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加之连接大邑高铁站-安仁古镇的首条旅游空轨,年底便将建成通车,届时从成都出发,三十分钟即可到达安仁古镇。远期规划的成都地铁12号线延长线,更是让安仁成为了成都泛地铁生活圈中的一员,安仁与成都变得更紧密。这些都会助力安仁朝着中国最美小镇乃至世界名镇发展。
以安仁古镇为例,四川的文旅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又一次走在了西部的前列。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今年恰好是规划的最后一年。有意无意间,安仁古镇也走在了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列。
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尽管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向好,但是横向与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地位和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总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蹇莉、助理研究员杜唐丹分析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后认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文化产业要素保障乏力等。其深层原因,一是缺少具体的政策法规支持,缺少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没有专门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二是文化金融发育进度滞后。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至今还没有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政府也未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三是人才支撑力度不强。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艺领军人才欠缺,用人机制缺乏弹性,优秀人才出走流失现象客观存在,还未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不够。
蹇莉、杜唐丹指出,新时代四川文化产业正从速度增长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已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升级的主要引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文化强省战略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红利叠加营造发展新環境。四川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脱贫攻坚、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文化强省建设乘势而上就能抢占先机。2018年11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同时四川省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提出将让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强省建设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建设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其中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文化市场主体和经营收入实现倍增,涌现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诸多政策红利叠加,为四川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环境。
(二)人民消费升级催生发展新需求。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智慧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独特优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同时,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品位,构建地区文化品牌,塑造地区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一产、二产等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开放融合的“文化+”模式成为行业发展新业态,文化产业内涵扩大,外延拓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升级,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和新疆域。
(三)资源禀赋优化打造发展新空间。四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一是基础好,四川文化历史内涵深厚,民族文化特色显著,现代科技基础深厚,已经建成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连续成功举办国际非遗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创意设计周等重要文化展(节)会,为文化创意领域成功搭建了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 工业设计、 室内设计均占中国西部较大市场份额。动漫游戏业快速发展,文化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腾讯、盛大等一批知名领军企业,汇聚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搭建了文化旅游、高端印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行业平台。二是关联产业多,一二三产业类型齐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观光农业等多融合业态发展异彩纷呈,文化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突出。三是外部环境优,四川是泛欧、泛亚铁路网的枢纽,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随着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民“刚需”,文化产业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四川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基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一大背景,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刘彦武、成都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方维等研究者认为,在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前提下,以文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能够实现快速恢复发展。研究者就增强四川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四川文化旅游的地位和形象,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应对措施。
(一)制定宣传推广计划,迅速提振发展信心决心。制定四川文化和旅游市场恢复提振宣传推广计划,启动既定的文化旅游季活动,加大营销力度,全面展现四川文旅新形象。举办省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百馆联动”复馆、“百千万”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四川省数字文创展、当代艺术季、交响乐演出季、川渝话剧双城记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形成四川文旅宣传推介声势。发布游客优惠清单和重大文旅活动清单,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构建“省+市+县、横+纵”联动传播推广模式,持续叫响“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入川入境。
(二)构建巴蜀文旅走廊,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双廊”建设,构建巴蜀生活方式的文旅生态圈。加快“一区、一园、一廊、一周、十大”等标志性引领性的枢纽项目建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八大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在地缘、资源、市场、消费、交通等核心优势,探索四川省文旅领域“一核五带”区域合作模式。针对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不一,研究各地特色优势文旅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优势业态错位发展。
(三)深化健康旅游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景区管理与质量提升、健康旅游发展、提升入境游水平、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等系列配套具体措施,强化健康旅游理念,优化公共服务环境,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推动“景区+文创”“景区+非遗”等植入模式,在 A 级旅游景区活态化、常态化展演地方艺术和非遗技艺,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巴蜀文旅各类线上平台,大力发展线上文旅新业态。打造新型文旅空间载体,推進公共空间艺术化、景观化。大力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延长文旅产业链,补足四川文旅短板。
(四)开展消费城市试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制定出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引导各积极争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发行文旅消费补贴基金,围绕重点消费群体,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消费模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艺术培训等资源,研究筹建线上线下“文旅产品超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工业遗产、医疗康养等为主导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项目)。
(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文旅品牌带动效应。健全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常态化协调督查机制,开展第二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10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产业优秀龙头企业评选,办好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2020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实施四川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工作,健全文旅品牌发展联盟机制,推出系列产品线路。鼓励优质文旅品牌开展全球授权,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力。大力发展IP文旅内容产业,深度开发精品IP,从核心原创衍生出更多价值,塑造产业良性发展之路。支持创作优秀大型舞台剧目。扩大传统景点景区品牌建设模式,联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力度。
(六)准确研判市场变化,提高四川文旅发展质量。针对当前文化旅游业实际,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减免、费用减免、金融支持、社保支持、劳资支持等“福利包”,积极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围绕文化艺术、公共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宣传推广等方面研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支持各地推出消费券、惠民卡、门票优惠等措施,加大对文旅企业的政策支持。快速推进“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实现“公共服务一键通、市场监管无盲区、宣传推广精准达、资源情况底数清”目标。
正如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所说的,推动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四川优势独特、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是相生共兴、融合交汇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四川文化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形成了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精神,具有浓郁独特的巴风蜀韵。大自然的特别眷顾成就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也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在这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展现出无穷魅力。经过这些年发展,四川总体实现了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跨越,全省文化旅游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面临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要素驱动更加多元的重大机遇。只要把握阶段特征,充分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补齐短板,就一定能够开创四川文旅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