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它不仅起着承接小学、衔接高中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它所涉及的语文思维的发展提升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提高,都对初中生开展后续的语文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方面入手,让语文学科的文化底蕴成为丰富学生学科内涵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所读和所写中完成所感与所悟的思维活动,进而将学习经验外化成思维发展实践。这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25-02
语文学科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支柱;同时,学科素养的养成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为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中,重视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无疑是教师遵循素质教育理念要求、落实生本教育思想的必要举措。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紧跟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脚步,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弘扬优良民族文化、凸显道德精神为目标,引导学生投入到感知民族精神、体验语言风情、感悟知识魅力的享受型学习中,进一步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发展方案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师落实系统化教学要求的针对性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中,语文学科素养应当包括语言建构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凝聚着语文学科的精华,强调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强化和提升基础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素养所具备的人文性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制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例如,阅读《台阶》这篇细腻生动的小说,学生不仅要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干实业、做实事的精神品质,还需要准确把握作者寄托于文章中的崇敬与怜悯之情,体会那双重感情色彩为文章情感内容增光添彩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着眼于对作者情感的领悟和对关键词句的分析上,引导学生从分析词句入手,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意识,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父亲的形象意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适当地向学生提示阅读要点,巧用针对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建好房子之后,父亲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形象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从父亲想法的角度、社会环境的角度以及家庭生活条件的角度,让学生能够在清晰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文章所创造的世界,触摸人物形象的灵魂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语文思维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能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二、巧用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激活创造思维
新鲜有趣的事物无疑是激活初中生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必要条件,当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审美的视角去探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语言魅力时,他们不仅能收获到个性化的情感满足,也能以更为独特的角度去认识自我能力和價值,为学科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实现完美的契合,并在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达到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这有助于转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态度,让整体课堂教学在浓厚的思维活力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带领学生跟随着鲁迅成长的足迹,一同探求他的童年及文章所展现的童真与童趣。为了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课文内容紧密贴合,深入感悟作者简练生动的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探究文章中景物的特征描写,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呈现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得以拓展,体会鲁迅先生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观察的眼光去勾画出百草园中的景物,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乃至于“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蟋蟀在这里弹琴”,这些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构建出这个奇妙的“乐园”,让学生借助图片和动画视频展开对这些美好景物的奇妙幻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和把握鲁迅先生在语言中所寄托的那份纯真与美好,进一步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重视思维训练活动,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更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逐渐形成积极活跃的思维,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还应当有意识地激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科学、合理的训练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授《社戏》一课时,鲁迅先生用词的精确性和生动性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所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领悟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是教师在开展写景教学时需要绘制出的教学蓝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出文中欢快活泼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悟到那段童年时光的美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围绕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故事发展的脉络,巧妙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要求的导向性问题。例如,教师在着重讲解文章的首段与主要情节的关系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偏僻的村庄能够成为‘我眼中的‘乐土呢?‘六一公公送豆的故事情节在文章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勾画,通过发散思维来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把握情节要点,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建构能力和阅读归纳能力。
四、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思维品质训练
初中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往往体现在他们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应对问题的敏捷性以及探究问题的灵活性上,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拓宽学生思维品质的广度,必然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维品质巩固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内涵,以此来实现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春酒》一课中,乡愁是贯穿整篇文本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品析其中富有童趣的语言,使他们透过文章的风俗美和人情美,体会到那份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发散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为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进而形成不同的思考,并在思维能动性的驱使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应当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文章细节和人物形象的揣摩,细细品味那朴素语言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感受文章语言那不经雕琢却显舒放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热情,也能为学生思维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思维表现平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受到了多数教师的关注。它作为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展现,对初中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和写作表达方面,学生将自己所汲取到的知识经验化作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造中不断提高,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以演讲稿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它所采用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演讲的节奏前行。这篇激励人心的战斗宣言,给予了学生颇具新意的阅读感受,也让他们在体会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同時,领悟到了作者观点的鲜明特色。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演讲的强烈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在演讲者先声夺人、直驱主题的演讲氛围中受到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情感较为强烈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学生会在情境的感染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进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在这一基础上,教师便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表现自我的平台,促使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演讲这一语言艺术。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能促进他们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是初中语文教师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应当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思维动机,让他们的个性化思维能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得以展现和拓展。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才能在自我表现、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 晔.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0(43):21-22.
[2]朱 涓.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J].语文课内外,2020(13):257.
[3]林九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1):225.
作者简介:杨范悠(1985—),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