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耀辉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法律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每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精研细琢教学内容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汲取知识,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呈现出勃勃生机,激荡出学与悟、思与行的最美旋律,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4-0162-01
Abstract: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carries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view. Every stage in th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needs set up scientific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tasks, lapping fine poin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let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so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showing a vitality which raged out learning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melod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on the practi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lower grade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las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lowe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Classroom practice
引言:在当前的道德和法制课中,很多一线教师把教学目标放在“认知、活动、简单应用”的水平上。但是,这一水平的教授们只教学生根据教材逐步掌握知识,很难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如何创造实际的学习情况,引出学生的深刻经验?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重新组合教材的内容?如何優化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这些共同的问题值得一线教师考虑。
1 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变革,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积极交流与互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目的组织教学活动。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一定阻碍,因此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行小学生的素质与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的一个方面。
2 将知识融入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
中生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来源,教师要从生活中提炼出理论,再运用其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小学生正处于规则意识的形成、道德品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教师应通过独具匠心的授课,让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的萌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实践。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活是他们快乐的童年历程,是充满乐趣、奇妙的知识之旅,也是培育道德、形成正确观念的梢神之旅,要做到知行合一,既学会生活又学会做人,二者相得益彰,让童年更为多彩。那么,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将知识融人到具体实践中,从而引领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悟、内化等。如,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时,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看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让学生通过自身所见所感,关注大自然的生命形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侮一株花草、树木都需要尊重,需要爱惜,由此,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环保的意识和理念。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养花养草,可以定期将自己所养的花花草草搬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见证生命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对自己亲手养的花草的热爱与呵护之情。由此,爱护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则会深人人心。
3 多元化教学,保障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优化,同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更加紧密,依托信息技术的各种新型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保障课堂教学实效。
4 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多维探究
伦理及法制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展示以多数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在深化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双向指导,让学生充分探索,自然地引出某种价值。为此,可以利用教材,让教材知识和学生探索冲突事故的火花。
把教材和生活联系起来。道德教育要以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否则就是“在雾中看花”。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还要用教材和教授丰富学生现有的经验。同样,《心灵110》一课的“如果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么办?”本次会议中,3名陌生人具有“邻居王奶奶”、“帮你家修理煤气”、“送快递”等多种身份。对此,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让4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其中,“发快递”的角色在网络购物时代经常遇到。陌生人用这个角色单独与小学生见面时,最能考验学生的警惕性。于是,课堂气氛很快变得活跃,学生们通过演出和模仿解释了生活的可能性。
5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
根据新课改标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生活逻辑、理论逻辑等的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教育模块。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极高的修养、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法律法规素养等。学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认识自我,才能处理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学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社会规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化教学理念,组织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了解活动所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思想,再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形成切实的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6 结语
小学道德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道德和法制教育,在小学道德和法制教室中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教育是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要求。道德教育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应该从小开始。
参考文献:
[1]彭有姬.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新教师,2019(06):70-71
[2]滕思雨.深入实践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探研[J].成才之路,2018(34):25
[3]薛芳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