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举隅

2020-08-23 07:36赖思敏刘石成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赖思敏 刘石成

摘    要 抗“疫”生活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素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立足教材文本载体,用活抗“疫”素材,做好社会法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社会规则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生命家园教育,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观念认知,提升学生的品格和素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抗“疫”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4

反思疫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怎样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从哪些方向、如何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我们认为,应基于教材文本载体,充分挖掘战“疫”教育元素,将学生亲历的、复杂的、有感染力的疫情防控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开展社会法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社会规则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生命家园教育。

一、社会法治教育

社会法治教育是规范法律认知、培育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的教育。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者。[1]而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生活在各种观念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此次疫情中出现的知法犯法、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不仅提醒我们法治教育的紧迫性,更能让学生深刻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党和政府坚持依法防“疫”、依法抗“疫”,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为法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和下册教材都是法治教育的内容载体。作为培养法治素养的主阵地,教学要规范学生的法律认知、培养法治思维,通过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感受法治生活的美好,坚定法治信仰。

首先要规范法律认知,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本质和意义。面对疫情,政府依法防控,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擅自复工、拒绝接受隔离、妨害疫情防控等行为,为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法治防护墙……教学可借此解读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法律,帮助学生建构对法律的清晰认识。例如,在学习“法律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通过“疫”案释法,解读疫情防控的法律依据,引发学生思考法律从何而来,进而延伸思考国家法律内容体系是怎样的;通过展示疫情期间政府坚持依法防控,集中社会力量抗击疫情,重塑秩序的系列措施,让学生探究法律所发挥的作用,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法律,人们的生活会怎样等问题。借此,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思考问题,规范法律体系认识,理解法律保障生活,明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和信仰,从而发自内心地尊崇和捍卫法律。

其次要培养法治思维,准确把握着力点,引导学生从法治角度观察、辨析和探究疫情防控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时,可选取制假售假、造谣发布虚假信息、故意隐瞒疫情及其带来的法律惩罚后果等真实法律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依据法律分析案例中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讨论案例的性质和处罚措施,更好地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体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底线意识,并在分析中提高利用法律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选取疫情中的经典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法律实践活动,促进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是提升网络道德意识、激发网络道德自觉、培养健康网络行为和促进网络道德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网络相互联结,需要网络道德来调节网络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这是网络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使得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强调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原因。

青少年是网络原著民,但其身心尚未成熟、阅历有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情绪化明显;加之网络文化参差不齐,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不当的网络舆情容易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消解社会共识,冲破网络道德防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和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相关教学应通过网络伦理引导、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和网络道德实践的推进等,促进学生网络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认知,保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在疫情中,有人歪曲事实、宣泄情绪,引导舆情偏差,有人以妖魔化语言站在道德高地审判他人,有人以正义之名盲目从众、造谣传谣……在教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时,可选取疫情中的网络谣言案例作为探究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疫情谣言漫天飞的原因、后果,辨别网络信息的做法和面对不确定信息的行为等,引导学生科学甄别网络信息,学会控制转发欲望,避免选择性注意,强化网络安全认知;可利用真实案件的发生发展,还原事情真相,做好舆情解读,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增强社会主义认同感。

其次要引导学生形成文明自律行为,学会尊德守法、理性表达。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时,可选择网络疫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有选择、扩大范围选择、考虑后果选择、公开选择及行动等流程,让学生在判断、澄清中学会理性使用网络;可共同提出網络道德行为规范,让学生在行为训练中学会网络公共交往,理性发表言论。

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实践教育,传播网络正能量。在疫情中,网络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通过网络参与联防联控宣传、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借助各类平台推动网络公益……网路生活是一种“我们”的共同生活,教学要培养“你我共在”的网络生活观念,[2]促进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教学“传播网络正能量”时,可通过项目式学习,围绕疫情中的某一爱心项目,组织学生亲自参与项目设计、确定项目流程、动员宣传等,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项目,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借助网络所能传播的正能量,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能力。

三、社会规则教育

社会规则教育是培养规则意识,使规则内化为认同、外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社会由人集合而成,规则的约束能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强大的国家也需要具有规则意识和理性成熟的公民。社会规则教育是促进学生社会性成长,建构自我伦理原则的重要方式,能培养学生成为高素养的社会公民,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3]

在疫情中,不断跳动的数字、不断更新的疫情实况,都在考验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理性。但诸多无知无畏、无视规则、缺乏理性的事件频发,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理性意识的缺乏,这是一堂代价极大、影响极坏的反面规则教育课。初中《道德与法治》关于社会规则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级第二单元,相关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理性客观地对待当前发生的一切,从而认同规则、遵守规则,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面对疫情,有人心存侥幸,不加防护;有人丧失理性、造谣传谣;有人不遵守规则、卡点耍横;有人擅离职守、临阵脱逃;有人发国难财、乱捕杀吃;有人挑战规则、哄抬物价……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规则、辨识规则内涵、原则,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在教学“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时,要让学生明白社会规则界定了自由的边界,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可通过案例教学,选取现实中真实而典型的案例,系统呈现国家为抗击疫情采取的硬核措施,同时对比呈现反面情境案例。一方面,让学生分析情境中的行为及影响,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严惩破坏规则行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展示政府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得抗击疫情稳定有序,全民、全社会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守护了生命安全的作为,激发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控制疫情蔓延,让学生在鲜活场景中明白自由和规则的关系,培养其对规则的内在自觉性,学会认同和敬畏规则。

其次要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除了“冲锋陷阵”,还要懂得服从与配合。在学习“自觉遵守规则”时,可采用对比教育法,展示“武汉高校回家度假大学生自行隔离”和“两名学生因擅自提前返校而被处分”正反面事件,引导学生在比较行为、辨析行为中,得出正确的判断,理解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人们树立大局意识,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也可采取行为模仿、角色扮演、道德实践和行为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是引导个体将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形成相应伦理关怀、主动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过程。社会责任是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4]责任担当也是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必然选择。责任教育自当承担起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判断,提高责任能力的使命。

反思疫情,只顾个人安危,忘记自己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现象被屡屡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责任教育的虚化和缺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教学要从认知情感和意志担当两个层面,让学生认知责任与角色同在,理解负责的意义,自觉做到责任担当。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发道德情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人民解放军奔赴疫区誓死不退,医护人员联名请战震撼人心、各行各业的人在疫情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分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个人表现等,呈现各行各业的人抗击疫情的材料。通过不同视角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认识到责任是一个人分内的事情,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要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认知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提高承担责任的意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的责任行为、激发勇于担当。面对极具传染力的病毒,许多人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切断疾病传播、保护人群的重任,如德高望重的钟南山院士、勇敢预警的八位医生、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从天而降的人民子弟兵、踊跃捐助的爱心人士,让我们看到平凡人为建设美好社会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此相反,也有一些人愚昧、自私、专横,地方官员不作为……在学习“做负责任的人”时,可选取疫情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英雄和平凡人的事迹,以及一些反面例子,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以身许国,什么是精致利己;什么是生于忧患,什么是疏忽大意;什么是逆向而行,什么是借機逃避。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体察和理解如何做一个负责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给予学生面对社会问题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策划家”公益实践活动,共同商议确定活动主题、意义、要求,亲自参与筹备和宣传,亲身体验策划与活动过程,并分享合作成果。借此,为学生提供融入社会的平台,激发学生勇于担当。

五、生命家园教育

生命家园教育是促进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并学会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生存家园,人们与自己的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怎样与自然相处、与社会相处、与世界相处是需要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课题,也是守护生存家园、守望精神家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疫情使生态、生命和生活相互印证。微小的病毒让人类陷入生命危机,警示我们的教学要让敬畏自然成为一种共识;全民抗“疫”印证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抗“疫”就有希望,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而全球共同应对疫情蔓延更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契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八上第四单元、九上第三、四单元和九下第一、二单元,均涉及生命家园教育内容,教学要从生态、民族、世界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保卫共同生命家园。

首先要培养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敬畏与呵护自然。非典伤痛尚未忘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在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通过纪录片弥补学生对自然内在秩序的认识;通过“蝙蝠的自述”触动学生内心,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思辨人与自然紧密而脆弱的关系;通过追寻共生共存的生活实践,设计宣传标语、画手抄报等,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法则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行为。

其次要培养爱国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面对疫情,党中央统筹应对,9000多万共产党员勇当排头兵、医疗队伍紧急奔赴前线、紧缺物资迅速组织生产、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在教学“凝聚价值追求”时,可通过开展“向逆行者致敬”主题活动或讲述先进故事等解读疫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逆行者们主动请命驰援武汉、为什么中国14亿人民能团结一心共御疫情、是什么让一个城市断臂自救等问题。从中,让学生体悟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最后要培养全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冠肺炎是全球议题,提醒人们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积极抗“疫”,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用中国经验与世界共渡难关……在教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围绕中国抗“疫”对世界的影响主题,讲述中国故事,用数据呈现疫情蔓延的态势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由此,让学生真切感知疫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形成重大威胁,需要各国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共同担当,体悟在合作中发展、在分享中共赢的价值,认同我们是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的世界公民,要关注世界发展,关注人类命运。

疫情终将散去,反思扎根心底。人生于天地之间,永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思考,永不能忘却公民的人格与良知,永不能忘记求真、至善、尽美。经历的危机,也是契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思政担当负抗“疫”之责,乐为、敢为、有为,与时俱进、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构建生命的内核,形成正确的三观、追求完善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胡峻.准确把握青少年法治的着力点[J].中国德育,2019(19):11-12.

[2]毛菊.从"规范—律己"到"对他人负责"——他者视角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探寻[J].教育科学研究,2016(9):20-25.

[3]刘伟峰.心中有规矩,行为定方圆——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2):42-44.

[4]郑士鹏,单宁珍.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6):62-6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