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价值及对策思考

2020-08-23 07:36姚丹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姚丹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教师兼职情况普遍,缺乏专业性,理念与方法亟待更新等问题。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新媒体生活,把握新媒体对于促进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通过校本培训方式的创新,帮助教师借助新媒体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新媒体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关 键 词 新媒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2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快速走进教育场域,在对学生品德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带来新视野与新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尤其对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和方法形成了强烈冲击。对此,学校需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教育优势与不足,及时改善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问题透视: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

现代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要求,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效益,可说是新媒体环境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常态,并尝试将新媒体引入课堂之中。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作为新时代思政教师必备的素养,现代信息素养的提升自当立足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然而,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多学科兼职是普遍现象[1]。在日常学校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品德课)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目”挤占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前,广州市在教育建设上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城市发展,不断有新创建学校涌现。同时,因师资力量匮乏,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身兼多职,往往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主要科目,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和研究。这导致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德育意识落后,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学[2]。加之学校在职称评定上,往往忽视思政课教师,教师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等问题严重。面對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道德与法治教师显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如何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与方法亟待更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兼职”情况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校本调研发现,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研究,突出表现在日常教案的撰写上:教师编制教案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实际教学往往照本宣科,教学准备不足;其课堂教学往往按照自己的有限知识,随意传授;教学方式单一,仍以传统灌输和课本知识为主,比较乏味,很难提升学生兴趣等。这些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流于形式,德育效果低下,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是无从谈起。

二、价值重识:新媒体之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机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贴得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本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因此,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新媒体生活,把握其心理与学习特点,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育。

1.新媒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

美国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即所有人向所有人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它将信息传输方式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特点鲜明,为受众打造了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小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最小人群,其年龄小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接受新媒体的信息。如利用其听歌曲、查资料、写心得等,几乎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需求。

新媒体的传播依赖互联网,信息是实时发送和传输[4]。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生活脚步加快,小学生也追求快节奏,新媒体中信息更新更快,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媒体生活。校本调研也发现,使用微信和QQ,实时传递信息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受学生欢迎,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互联网世界,任何人和组织都能自由发表和下载信息,如在网络中发表言论、书写文章等,不受地位和身份的限制。借助新媒体,小学生可以更加大胆地表达,许多自卑的孩子也找回了发言的勇气。同时,网络提供了更多的平台,让人们积极地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作为消极的旁观者。新媒体的产生带动了大众参与交流。对于小学生来说,可满足其求知心态,激发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其中。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来源于观察、感知、体验,从而获得经验,进而从已有经验中获得新知。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小学生的价值观与认知观,能激发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展开探究与体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对策思考:实现新媒体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融合

小学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往往与其兴趣爱好紧密相连。而有效利用新媒体,是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对本校50名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生调查发现,有13名学生表示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上这门课,占比26%;有15名学生表示是通过与教师一同进行课外活动而喜欢上这门课,占比30%;其他原因包括讲故事和看视频等形式。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借助新媒体丰富教学形式等,实现新媒体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1.转变德育观念,主动提升现代信息素养

在当前“兼职”的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回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德育理念和方法。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其思想动态,采用适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增强学习意识。具体而言,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还要掌握新媒体相关内容,不断充实新媒体素养。[5]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必须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立足学情,把握学生真实存在的生活问题和道德困惑,立足其新媒体生活,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2.创新校本培训方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当前“兼职”的现状,学校必须不断创新校本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网络媒介使用能力,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平台。

校本调查显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数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其中,多数学生经常利用微信和QQ,向教师述说在课堂中不敢提出的问题,并发表自己对学习的感想。由此,学校加强新媒体沟通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建立师生交流微信群和QQ群,以及校园网及公众号建设等,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帮助教师熟练运用新技术,与学生在网络中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新媒体的发展为小学德育开辟了新路径,也对小学思政课提出了新挑战。以人为本,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守权.试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独特性及其养成途径[J].中小学德育,2018(11):11.

[2]毛丕显.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84-85.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

[4]裔建虹.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5):188.

[5]张娜.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4):50-51+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