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劳动教育的美好意蕴

2020-08-23 07:36王喆琼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王喆琼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亦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教学须从纵横两个维度研读分析劳动教育内容,把握教材编写对儿童生活逻辑及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把握学习活动这一“明线”,以活动组织教与学,才能凸显“暗线”,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构建联通儿童生活“过往”“当下”与“未来”的三大学习策略,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并幸福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4

高尔基曾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对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劳动托起“中国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有多处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如:“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等,并将能够“乐于参加劳动”[2]作为低段儿童四大行为与习惯目标之一。可见,劳动是儿童良好品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实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值得我们探索。

一、循律而美,明晰劳动教育教学内容逻辑

笔者梳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尝试从纵横两个维度,即纵向——儿童劳动教育的学习年段分布,横向——劳动教育所属儿童生活领域,构建统编教材劳动教育内容坐标体系(见图1)。

从中不难发现,在统编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分布广泛,在低、中、高学段都有所体现,并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增强以及生活视域的扩展不断延伸,同一学习主题呈螺旋上升的形态。

以四年级上册“这些事 我来做”一课为例,本课从属于家庭领域,家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务劳动”是儿童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这一学习主题,教材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内容。

从纵向坐标看,本课属于该领域的中段内容,此前有一年级“干点家务活”一课为基础,儿童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方法和技能,感受了做家务带来的快乐;其后有高段五年级“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以思辨自省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儿童构建正确的劳动观、家庭观。因而,本课根据中段儿童特点,更强调在劳动过程中体悟家务对于个人成长与家庭和谐的意义,培养主动做家务的责任意识,以及坚持做家务的精神。通过纵向梳理,我们发现教材在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价值的理解、家庭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层次分明,梯度清晰,本課在家庭领域中纵向坐标分析(见图2)。

从横向坐标看,本课选自四上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本单元共三课,包括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和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上承第4课,使“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愿望真正落地;下接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累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使思想和行为有所提升。

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研读分析教材,体悟每一处劳动教育的主题内容与教育要求,我们可以充分感受教材编写对儿童生活逻辑及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因此,明晰劳动教育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坐标”,正确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的“度”,让教学因“循律而美”,这是本课程劳动教育教学的基础。

二、各美其美,以学习活动彰显劳动教育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3],统编教材的编写亦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基于儿童视角的活动式表达让“教材”与“学材”合二为一。如果说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与版块是清晰的教学活动组织“明线”,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则是隐含的教学价值“暗线”。因此,我们应从明暗双线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设计学习活动,充分挖掘活动背后的意蕴,从而让“活动”与“价值”各美其美。

仍以四年级上册“这些事 我来做”为例,本课共四个板块,“家务擂台赛”以“擂台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自己的家务特长,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愿做哪种人”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关于家务劳动的各种观点进行辨析,发现家务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让做,怎么办”重现生活中家长反对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落实德育指导生活的理念;“与家务活‘签约”则是在障碍扫除之后的行为实践,学做、巧做家务,做出承诺,持之以恒,初步形成习惯,逐步树立责任意识。本课教学明暗双线分析见图3:

劳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认知层面的劳动知识学习、能力层面的劳动技能操练、行为层面的良好劳动习惯培养、情感层面的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等[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其重点不在于“做”,而在于其背后丰富的价值意蕴——培养儿童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让儿童充分感悟劳动的意义,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把握“明线”,以活动组织教与学,凸显“暗线”,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这是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的“神”韵所在。

三、向美而美,在联通三维生活中劳动成长

鲁洁教授曾说:“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向生活学习”[5]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课程劳动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由此,教学应循着生活学习的“时间线”,构建联通儿童生活“过往”“当下”与“未来”的三大学习策略,让儿童在劳动教育中发现、感受并追求生活之美,向美而美,过更美好的生活。

策略一:联通“过往”——珍视儿童劳动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立场,呈现当下儿童成长生活中普遍问题与困惑,但共性的教材话题毕竟不同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教材中的范例儿童也不同于现实中的儿童。

以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为例,教材第一个板块“今天我值日”描绘了一位女生值日时的四个情境:注意值日生形象、早到开门、清洁教室、检查作业,旨在让学生了解值日生的基本职责。教学应通过联通“过往”,让儿童从教材范例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教材范例因儿童自己的值日经验融入而变得更加鲜活,其教学过程及结构如图所示:

童年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儿童生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宝贵的资源[6]。我们应联通儿童的“过往”,将教材与儿童生活相链接,引导儿童以“回望”的方式重温已有劳动经验,发现劳动的美,并帮助儿童在已有经验的“再生”中获得新的认知与成长,这是对儿童生活的珍视,也是劳动教育“向生活学习”的第一步。

策略二:联通“当下”——丰富儿童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我们要尽力为儿童创设劳动场景,丰富其劳动体验,使其从中感受并体会劳动之美。

课堂学习联通儿童“当下”生活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先学再做的“场景练习”式劳动学习,其二为先做再学的“尝试探究”式劳动学习。“场景练习”式即通过课堂情境引出劳动话题,先进行范例学习,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点后,再进行劳动练习。其基本教学结构为:情境引出话题→劳动范例呈现→交流劳动方法→现场劳动练习→活动总结引领。

联通儿童“当下”生活的第二种学习模式——“尝试探究”式学习,则先呈现儿童劳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并进行第一次劳动体验,根据尝试结果教师引导总结劳动的方法,然后儿童再次劳动体验,并巩固提升劳动技能。其基本教学结构为:劳动问题呈现→初次劳动体验→交流存在问题→学习劳动方法→再次劳动体验→活动总结引领。

【教学片断】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

问题呈现:你们会洗碗吗?平时是怎么洗的?

初次体验: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呢?我们来试一试(请两名学生上台洗碗)。

交流不足:他们洗干净了吗?为什么?

学习方法:(播放视频)三年级的大哥哥是家务能手,他可会洗碗啦!

交流方法:粘了米饭结的饭碗怎么洗?油腻腻的碗怎么洗?

再次体验:全班模拟洗碗。

总结:看来动脑筋做家务,我们还能长本领呢!(板贴:动脑筋 长本领)

策略三:联通“未来”——促进儿童劳动成长

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儿童的主动参与、自主建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联通儿童的“未来”生活,引导儿童走向劳动观念的自我建构——以“榜样驱动”劳动意识,以“生活模拟”指导劳动行为,以“评价促进”劳动习惯养成,让课程学习真正为儿童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及儿童的生命成长服务。

榜样驱动“我要做”。榜样如同镜子,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并激起人积极向上的模仿内驱力。通过“内挖外拓”,即向内充分发掘教材内范例的榜样精神,向外拓展寻找儿童身边的现实榜样,让优秀榜样的劳动精神照耀儿童的劳动成长之路。例如,四上“这些事 我来做”一课教材中“夏丛艳日记”描绘了一个主动为父母分担、为家庭尽责的留守儿童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美德少年的可贵精神,同时将身边“劳动好少年”高年级姐姐的事迹引入课堂,同龄人的责任和担当引发了学生深刻的反省与自悟,充分激起了“我要做”劳动意愿。榜样驱动的基本教学结构为:情境引出话题→劳动榜样呈现→交流榜样言行→反省自身行为→激发劳动意识。

生活模拟“我会做”。孙彩平教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涵养智慧”的课程,我们的课要教给儿童的是“实践智慧”[7]。因此,当劳动认知已建立,劳动情感被激发后,我们应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模拟再现于课堂,引导儿童做出道德判断,并在生活情境演练中指导其产生道德的劳动行为,帮助儿童学习应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发展真正的劳动实践智慧。

例如,在“這些事 我来做”一课教学中,当学生体验了家务,对家务劳动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后,教师设计“小鬼当家”环节,呈现了这样一组生活场景:

一个个熟悉的生活问题和场景指引儿童不断反思自身日常劳动行为,引导他们当生活中再次面临类似的情况时,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产生道德的劳动行为,大声地说出“我会做”。生活模拟的基本教学结构为:生活场景模拟→作出道德判断→反省自身行为→提升劳动智慧。

评价促进“坚持做”。儿童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劳动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实现的,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学习绝不能囿于小小一方教室,局限于短短的40分钟。创新劳动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儿童与自我沟通,与他人互通,与家校共通,让儿童从课堂上的“我要做”“我会做”,走向生活中的“坚持做”,才能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为儿童“未来”奠基。

例如,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学习后,设计了与绘本人物“朵拉”比一比的整理实践活动评价表。针对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和系红领巾等内容,以周小评、月总评的方式,持续关注学生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采用学生自评、家长综合评、班级表彰等评价方式,多方联动,鼓励学生争做”整理小达人“,共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亦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我们应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以学习活动彰显劳动教育价值,以生活学习理念鲜活劳动教育的教学,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2][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成尚荣.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9-06-05(009).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9.

[7]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 中小学德育,2016,(9):9-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