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诚信”观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重构

2020-08-23 07:36唐海燕倪胜利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儒家诚信道德

唐海燕 倪胜利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精神资源。诚信之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是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关于“诚信”的经典表述,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道德精神,对转型时代人文精神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诚信;儒学;传统文化;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4

文化即“人化”,而人之成化,则是依文而化。儒家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化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儒家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思想萌芽可追溯至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经后人不断发微阐幽、丰富完善,形成了具有永恒价值意义的经典话语,塑造了民族文化心理和人格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言语之所以能“鼓天下之动”,盖因“文以载道”之故。当代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旨归,儒家“以文化人”之道是值得传承的精神文化遗产。梳理关于“诚信”的经典表述,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道德精神,对转型时代人文精神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传统的文化溯源

“诚信”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记载远古遗事的经典文献《尚书》中有许多关于“诚”的话题,如《尚书·太甲下》中的“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2],意为鬼神不系于一人,诚敬者才能享其祀,这时候的“诚”表现为对鬼神的忠诚信仰;《左传》中“齐圣广渊,明允笃诚”[3]里的“诚”用作实词,意为切实忠诚;《诗经》中也曾记载:“申伯还南,谢于诚归。”[4],这里表达了申伯诚心归于谢国的心意;“诚”字在论语中出现次数很少,一共两次并且都用作助词。因此“诚”德在成为儒家独立的道德体系之前还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至《大学》,儒家将“诚意”正式纳入道德修养范围,使其成为不得不修的内圣之学。《大学·传六章》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5]这里的“诚意”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做到不自我欺骗;直到思孟学派才首创系统的“诚学”,《中庸》将“诚”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6]“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7],从天道、人道和自然之道的角度论述了“诚”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发扬了《中庸》的诚学,创造了践行诚的“诚身”之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8]即“明善”。到宋明理学时期“诚”依然备受重视,周敦颐认为:“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9]因此从“诚”的文化根源可以看出,作为哲学范畴其为“真实”,作为道德范畴其为“诚实”。

“信”在春秋以前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最初是指祭祀天和祖先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经儒家提倡,“信”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10]“信”的基本含义是遵守承诺,做到言行合一。我国古典文献中曾多次出现“信”字,如《尚书·汤誓》中的“尔无不信,不食言朕”[11],这里为信用之意;《左传》中也多处使用“信”字,目的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协调上下关系,如“人所以主信知勇也,信不叛君”[12]“弃君之命,不信”[13]等;《诗经》中也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14]等语表达信守承诺之意;至孔子将“信”提升到人伦道德的高度,“信”在孔子那里成为了人们在日常人伦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因此《论语》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5],“信”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与人交往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6],充分说明了信的重要性;孟子更是将“朋友有信”[17]纳入其五伦的人伦体系;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将“信”纳入了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体系之中,从此“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儒家学说中,“诚”与“信”构成一个内涵统一的概念,是一个道德哲学意义上的提升和跃迁,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巫性到理性的转型。荀子曰“诚信生神,夸诞生惑”[18],张载言“诚,善于心谓之信”[19],理学家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20],此时“诚”和“信”已经具有了其内在统一性,它们联结成为一个词,表现为一种信守诺言、不欺不妄的真诚美德。

二、儒家的“诚信”观

“诚信”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易经》中有经典名句“修辞立其诚”[21],“闲邪存其诚”[22],前者是为“诚信”立言,后者说闲弃了邪恶念头,持守住正心诚意。“人心惟危”[23],不可不介慎之。《易经》倡言道德哲学,主题词“有孚”即今天所讲的“诚信”,它是《易经》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用词之一。君子以德行求福,以仁义求吉。只要有诚信,就会有善果。

大学之道,讲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层次递进的秩序结构可分为“内修”和“外治”两个阶段:前面四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内修”;后面三项“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个阶段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4],把安身立命之本,建立在这个层次递进的阶梯之上。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修身养性为立身之本。本末倒置、厚薄不分,不可能有可持續的有序化发展。孟子这个思想,用老子的话来评说,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25],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26]。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基于底层的建构”。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个体,个体身、心、知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宏伟大厦的稳固基石。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情感、价值观,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被形塑的。

从个体修养层面而言,儒家一向重视“为仁由己”的内在修养方法,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7]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28]“克己复礼为仁”[29];孟子更是提出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0]的“反求诸己”的修炼方法。儒家修炼“诚信”之德也提出了一种修养的自律方法——“慎独”,即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行事依然要小心谨慎、随时戒备。当人能够做到“慎独”时,自然而然便拥有了“诚信”之德,“慎独”的本质即在于修养“诚”的品德。中庸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1]“故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32]可以看出“诚信”的运行机制之一就是内省。儒家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更是一种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人们只有在他人看不见的时候,看不到的地方,仍然常怀戒慎之心,坚持诚实守信,做到表里如一,才是真正的道德君子。[33]儒家这种通过“内省”而达到诚信之德的方法对如今诚信社会的建立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从社会层面而言,诚信之德运行于政治治理与礼义教化的相得益彰。在政治治理上,儒家认为建立社会诚信秩序,君臣、上下级以及百姓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言,“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34],这里重点突出了君主在政治上的示范教化作用;荀子言“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35]“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36],可以看出诚信充当了维系政治等级制度的纽带。在礼仪教化上,诚信之德被纳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先,诚信是交友基本准则。子夏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37],孟子言“朋友有信”[38],孔子也将“朋友信之”[39]作为自己的三大心愿之一,足以见诚信之德在交友中的重要性。其次,诚信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40]意为只要讲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实谨慎,哪怕是在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若反之即使是在本国也无立足之地。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笃行诚信之道。最后,诚信是为人基本准则。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41],认为修养心神没有什么比诚更好了,孔子也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42]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性,没有这个根基,就像牛车缺乏輗、小车缺乏軏一样丧失了其本来的作用,此人也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诚信社会的运行与政治和礼仪教化密不可分,两者合力构成了政统与道德一体化的伦理格局。

三、时代转型呼唤“诚信”观的重构

儒家经典中的“诚信”话语,构筑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引领了华夏精神文明演进数千年,无疑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竞争成为根本特征的时代,矛盾和冲突充斥一切领域,大到国际市场的竞争、资源的抢夺,小到岗位的竞争;文化的战争大到国际的文明冲突,小到家庭里价值观的分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追求成为判断一切的依据。它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它还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总之,人心不诚,邪念横生,便成为罪恶的渊薮。当代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诚信”理念再度跃升,成为世界大同的根基。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诚信”是新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新时代社会建构的基石。

讲诚信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应当以时代精神熔铸其中,将之发扬光大,并与时代转型同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运作。创新是开放、联结、融汇、贯通的结果,是依“文”而“化”的过程。我们所要坚持的是诚信理念,这是一个价值引导,所要联结的是当代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譬如,将“诚信”的理念联结到现代技术上,那就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实质所在;将“诚信”理念与知识的追求关联起来,那就是追求真知,实事求是;将诚信理念与人的发展联结起来,那就是立德树人的问题。学业成绩、论文写作、科学研究、创业谋生等各个方面,以诚信话语来审度权衡,都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创新的必要条件是事物间的联结,将儒家关于“诚信”的深邃思考和经典话语,拿来与当下的现实问题交流对话,有了历史深度、思想深度、文化深度,实现“双创”才有可靠的基础。

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如《大学衍义补》中所言,“如金之在镕,惟人所范;如泥之在钧,惟人所模。故视之以诚信,则诚信笃于其心矣;视之以诈伪,则诈伪笃于其心矣。模范之初,贵得其正”[43],意为对孩子从小进行正确的诚信教育,则诚信将会成为其一生的道德支柱。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启蒙导师,其价值观和诚信观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的示范表率作用极为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诚信意识。此外学校教育是学生树立诚信观的关键,学校应发挥诚信引导作用,始终将诚信价值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建设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精神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力的最大化。最后,社会教育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受到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冲击的现代社会,数据造假和网络造假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要着力净化社会的不正之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弘扬诚信的时代主旋律。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以构建更完整的诚信社会。

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内化教育与法规约束的结合。仅靠诚信意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法规要以奖励诚信行为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方式,让守诚信成为大家的共识。除了法规以外,诚信意识的内化也十分重要,归根结底,诚信德性的养成是靠个体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经历,并通过自我的内化而最终形成的。一个人只有真正具备诚信意志和誠信情感,才能不自我欺骗,并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因此要坚持自律为主、他律为辅,切实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强化其自我反省、“反身而诚”的能力,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44]现代诚信观的建立需要摆脱传统的只重视自律而轻视他律的观念,在实践中实现内化教育,在实践中遵守诚信法规,以实现内化教育与法规约束相结合的现代化转化。

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强化政府诚信,发挥其表率作用。孔子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45]居上位的人讲求礼仪,那人民也会恭敬;居上位的人讲求道义,那人民没有不服从的;居上位的人讲求信用,那人民都会讲真话。因此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强化政府诚信,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首先,国家要对政府人员进行诚信教育,让政府工作人员做到言行一致,给人民带好头。同时要结合新的历史政治条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诚信的地位,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其次,政府还要切实接受各方监督,增强政府的工作透明度,拒绝贪污腐败和暗箱操作行为,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政府人员滥用权力而导致失信行为的发生。当前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表率,建立起正当的诚信引导机制,将诚信建设与正确的义利观相结合,人们才会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选择正确的一方。

参考文献:

[1][21][22]周易[M] .杨天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600,13,12.

[2][11][23]尚书[M].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405,98,361.

[3][12][13]陈清华.春秋左氏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36,401,135.

[4][14]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468,86.

[5][6][7][8][15][16][17][24][27][28][29][30][31][32][34][37][38][39][40][42][4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8,27,29,221,78,50,203,275,42,60,104,274,17,33,112,43,203,66,127,50,112.

[9]周子.周子全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12.

[10]刘书正. 儒家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7.

[18][35][36][41]荀子[M]. 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35,32,231,31.

[19]张载.张子正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3.

[20]程颐.二程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119.

[25][26]陈阳,张晓华译注.道德经[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238,260.

[33]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31(05):43-50.

[43]丘濬.大学衍义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322.

[44]倪守敏.弘扬儒家诚信思想,构建青少年诚信教育体系[J].人文天下,2016(20):51-5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儒家诚信道德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知命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茶道
道德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