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赋能、参与及社区包容性设计

2020-08-21 17:20董华董玉妹
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社区参与老龄化

董华 董玉妹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文章旨在探索促进老年人社区参与的设计理论。通过文献研究辨析了设计赋能和包容性设计的不同视角,阐述了设计参与作为设计的过程以及社会参与作为设计的结果如何影响用户赋能和社区包容的机制。建构了赋能、参与和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并基于社区睦邻中心项目的课程实践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从赋能和包容的双重视角为设计介入社区老龄服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 设计赋能; 包容性设计 ;参与式设计 ;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8-0062-03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趋势。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程度在逐年加剧。据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4年左右突破20%,2030年左右突破25%,2039年左右突破30%,2051年左右突破35%[1]。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为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政策指南。该框架指出,参与、健康和保障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其中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是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是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重要途径[2]。《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The 2030 Agenda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也明确提出只有全年龄段的人都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在地老化”[3]的倡导下,社区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最为重要的场所,社区养老也已成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4],因此设计如何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引发了设计学者们的关注。

老化的过程面临不同程度的机能衰退,设计如何尽可能从心理和生理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包容性设计理念成为老龄化设计的理论应对[5、6]。从设计的外部支持,入手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包容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包容性设计在社区层面的着力点。与此同时设计还需要关注如何从老年用户自身着手,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的能动性,赋能(empowerment)的理论为此提供了参考。本论文将从赋能和包容(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视角探讨设计如何在社区层面促进老年人的参与。

一、包容性设计与赋能

包容性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和理念,倡导设计者应确保他们所设计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大众需求,要求设计尽量摆脱年龄或能力的限制。确保产品易于使用和让大众易于接近是包容性设计的核心考量[7]。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在感觉、认知和行动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衰退,包容的立场要求设计要包容各种变化和多样性。包容性设计的“能力一需求模型”认为当产品对用户的能力要求超出用,户的实际能力时,用户就被该产品排除在外[8、9]。该基本价值观把用户能力与产品和环境需求的不匹配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并提出了“设计致残(designdisables)”的说法[10],认为人的障碍并非由自身造成,而是外界条件使然。为了避免设计对人设置障碍,包容性设计的主要手段是降低产品和环境对用户的能力需求。

而赋能的理论则倡导从用户自身出发解决问题。赋能的概念最早出自于社区心理学,并在管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及护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成熟的应用[11]。护理学的学者将赋能定义为一个识别、促进及提高人们应对需要及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并且动员所需要的资源,使人自觉控制生活的社會性过程[12]。从这个定义。上看,赋能强调个人用自身资源能动地解决自身问题和与自身相关的事务,强调个体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时的能动性。心理学的研究把赋能理解为一种动机结构(Motivational Construct),认为意义感、胜任力、自主性和影响力这四个激励因素可以强化用户的工作动机,从而对用户赋能[13],基于此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强化老年人的参与动机。赋能起源于维多利亚中期的自助和互助传统[14],在赋能的理论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人际间的关系建立对赋能的影响。Christens结合社会资产、社会网路、社会支持和公民参与等理论提出了关系赋能的概念,认为人际间的协作、跨代际的合作等是关系赋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5]。此外,能力发展和技能提升也是赋能的核心关注。一些社会工作和护理学的赋能实践都提出了能力培育、知识和技能发展的策略,以促进用户潜能的实现[16]。基于赋能的文献,笔者总结出动机强化、关系构建、能力提升作为三种赋能的方式,这三个方面也体现了赋能的三种结果。设计赋能用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包容和赋能分别从产品、环境、服务等人造事物外部和用户自身入手共同支持和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前者关注降低设计的能力需求,后者关注提升用户的行动力。包容和赋能构成了的一组互补的面向老龄社会的设计理论视角。

二、参与作为用户赋能和社区包容的途径

参与是赋能最核心的策略[17],赋能的诸多定义和赋能理论在病患护理和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都强调用户(客户)参与健康管理和自身问题解决的重要性[12、14]。此外,研究表明居民的社区参与和社会参与有助于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和包容度[18、19]。因此通过参与可以在用户赋能和社区包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设计如何促进用户的参与呢?

在设计的情境下,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方法,鼓励设计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即参与作为设计的过程。Marc Steen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参与式设计进行了解读,认为赋能是参与式设计中设计师和研究者的美德之一,要求设计师和研究者以及其他人共享设计决策权[20]。Ladner在参与式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出用户赋能设计框架[21],该框架要求在设计的全流程把用户引入进来。在社区服务的设计过程中,用户通过参与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积极影响设计决策,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包容性。二是参与作为一种设计结果和目标,关注通过设计鼓励居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居民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可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广泛的资源通路,从而可以借助群体的力量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意义的社会参与如志愿服务中获得胜任感和意义感等赋能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反过来鼓励更积极的社会参与。包容的社区环境——无论是硬性的物理环境,还是软性的社区氛围,又可以为社会参与提供支持,比如跨年龄段共融的社区活动中心可以丰富社区的文体性活动参与,而居民自治的软环境可以鼓励居民的志愿性社区服务参与。

因此,为了促进社区包容和老年用户赋能,可以在社区老龄服务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促进老年人参与。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增强用户的决策权,使设计的社区服务和活动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和能力,这样就可以强化用户在服务和活动中的参与动机,用户在活动参与中可以得到能力的提升,在人际互动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图1呈现了设计参与、社会参与和用户赋能及社区包容的互动关系。下文将展示一个设计参与和社区参与促进用户赋能和社区包容的设计实践案例。

三、针对社区睦邻中心的设计课程实践案例

(一)项目背景

面向社区睦邻中心的设计项目是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用户研究与设计创新》课程为契机展开的,本文作者分别担任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助教。项目聚焦老龄化设计创新,以上海市杨浦区社区睦邻中心面临的问题和老年参与者的需求为关注点展开。杨浦区社区睦邻中心被称为百姓“家J口的会所”,是由社会组织运营、百姓自下而上参与自治的新兴社区治理平台。从2012年第一家社区睦邻中心成立至今已建成近60家,目前已经成为社区跨年龄共融的活跃场所,而老年人因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成为社区睦邻中心的积极分子。

(二)设计方法与过程

以社区包容和用户赋能为目标,课程中16组学生(每组2-3人)分别进入选定的16个社区睦邻中心,以Fixperts[22]的工作方式与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一起共同发现问题并提出设计解决方案。Fixperts是由英国设计师发起的一套通过参与和共创解决问题的流程与方法。该方法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把真实世界的用户纳入到设计的全过程,作为合作伙伴(Fix-partner)参与解决问题。在课程中,学生分为16个小组,分别进去16个社区睦邻中心,和管理人员、老年志愿者和其他参与者一起进行协作设计,共同参与设计问题定义和设计决策的过程。老年志愿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被激发,他们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设计的过程。有的老年志愿者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讨论,退休前曾是结构设计师的老年志愿者参与了建模的过程,更多的老年人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评估和反馈。

(三)设计结果

课程最终根据16个睦邻中心的具体情况产出了16组设计方案,并在社区内实施落地。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连同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设计洞察被整理成赋能创新工具卡,提供给睦邻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支持其日常管理创新的工具。所有方案从过程上看都是在设计更有效的社区参与,如通过趣味性的盖章游戏激发社区居民表达对社区活动的喜好,有的方案则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让社区居民用彩色线条描绘自己的兴趣图谱,还有的小组通过可展示、分享老故事的照片架引导居民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建立彼此的联结。这种参与互动是个体向群体凝结、共同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居民自治能力的第一步。下文将通过三个方案阐述赋能的三种方式(同时也是结果)及包容性设计理念在其中的体现。

1.动机强化一社区英雄库

五角场街道文化花园社区睦邻中心位于大学附近,周边居民中很多是退休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但同时,调研发现睦邻中心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和指导设备或场所使用。为此,设计团队设计了一个包含12种能力分类的社区人力资源系统,以动员更多的社区人才来解决睦邻中心的问题。以“招募社区英雄”为名发布“英雄帖”,招募具备不同技能的居民以建立“英雄库”(人才资源库)。工作人员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库中调用具备所需技能的人參与社区服务,以弥补中心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一方案冠以用户“英雄”之名,强化了居民的社会参与动机,同时有利于激发居民“意义感”和“胜任感”等赋能的心理体验。考虑到通过线上报名对某些老年人存在一定难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报名途径,老年人居民可以通过线下填写纸质报名表、致电睦邻中心以及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这三种方法报名参加(如图2),多样化的方式包容了不同能力的用户的参与。

2.关系构建——Co-Knitting

密云路社区睦邻中心编织队的老人擅长编织,但有限的资金难以支持足量编织材料的购买。针对此问题,设计团队把社区附近的大学生邀请来和老人共同编织。通过活动,学生可以给老人带去一些可循环利用的编织材料,老人则可以向学生展示编织作品。从包容性设计的视角出发,设计团队设计了方便易用的编织模版和手册,在活动过程中,老人和学生利用编织模版,无论编织经验如何,均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作完成编织作品。编织活动构建了大学生和老人之间有价值的互动。编织中,学生可以体验老人的经历,并学习编织的技巧,老人也从学生身上获得创意和物资上的支持,通过编织活动建立两者的关系,促进“青银互动”。

3.能力提升——创新工具卡

社区睦邻中心各有特色,但也会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16组学生针对不同社区睦邻中心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为了分享这些宝贵经验,也为了创造良性的有利于自我生长和提升的社区管理平台,项目团队设计了一套社区管理赋能的创新工具卡(如图3)。该卡片是在梳理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了“空间”“设施”、“活动”、“人员”和“其他”五类卡片,每一类别下的卡片会明确描述该类别下社区睦邻中心面临的具体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提供者。这套工具卡片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社区工作者和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帮助设计师定义问题并产生了丰富的洞察。虽然每一张工具卡片上描述的问题来自于某一特定的社区睦邻中心,但是很多问题具备共性,因此这套I具卡片可以帮助睦邻中心的工作人员解决日常运营中遇到的问题。在视觉设计上,创新工具卡采用鲜艳和差异度较大的颜色,对不同类别的卡片进行区分,方便用户查询;在信息的呈现上,每张一卡片采用“问题一解决”的简易逻辑,易于理解,体现了包容性设计降低用户能力需求的要求。

以赋能为目标,创新工具卡旨在激活社区居民自身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设计中,每一类卡片后面都附上几张空白卡,以供社区工作者日后补充发现的新问题和产生的创新解决方案。这套工具卡片在设计师撤离现场的时候能提供给社区工作者创新管理的工具和动力,不同社区可以将此作为管理创新的交流媒介,通过卡片共享经验,普通居民作为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通过这种方式创造性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社區睦邻中心项目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参与的方式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活力,赋能社区居民,提升社区的包容性。本项目通过识别社区居民多样化的能力和资源,为社区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创新工具卡提供了一个聚合群体智慧的方式,为不同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并贡献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通道,同时包容性的设计考虑降低了用户参与的难度。

结语

从包容性设计视角来看,通常提升包容性的方式是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所需的能力,使之与更广泛的用户能力相匹配,即降低参与的能力门槛。而从赋能的视角来看,设计活动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体和群体的能力来匹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要求。包容性设计和设计赋能的双重视角给出了降低参与的能力要求和提升参与的能力及动机两种策略,以实现设计与用户能力的匹配。文章提出的赋能、参与、包容的互动模型和总结出的三种赋能方式(动机强化、关系建构、能力提升)及其在设计中的体现为设计介入社区服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益参考。

[1]《设计》杂志编辑部.设计迎战超老龄化社会[J].设计,2019(11):7.

[2]陈功老有所为大有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1,17(6):31.

[3]曹立前,申屠晨怡.台湾地区“在地老化”养老模式及其启示.中国社会保障,2018(2):40-41.

[4]姚栋.设计应对老龄化:社区营造与健康促进[J].新建筑,2018(02):1.

[5]梁骁,刘润熙,全源老龄家居产品的包容性设计初探[J].设计,2018(05):10-12.

[6]朱天陆,刘渊.基于包容性思想”下的老年家居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19,32(13):83-88.

[7]董华.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3(01):19-25.

[8] Goodman D J, WardJ, Hosking I, et al.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currently used in inclusive design [J] . Applied Ergonomics, 2014, 25 (4) : 886-894.

[9]董华,宁维宁,侯冠华认知能力测量:基于包容性设计的文献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6,21(5):11-116.

[10] Oliver M. 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thirty years on [J]. Disability & Society, 2013, 28 (7) : 1024-1026.

[11].董玉妹,董华设计赋能:语境与框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1):174-179.

[12] Gilson CH.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owerment [J] .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1, 16 (3) : 354-361.

[13] Thomas K W, Velthouse B A.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 (4) : 666-681.

[14](英)罗伯特亚当斯,汪冬冬译.赋权、参与和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5] Christens B D. Toward relational empowerment [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12, 50 (1-2) : 114-128.

[16] Falk- Rafael, Adeline R .. Empowerment as a Process of Evolving Consciousness; A Model of Empowered Caring [J].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2001, 24 (1) : 1-16.

[17] Richard L, Gauvin L, Gosselin c, et al. Staying connected: Neighbourhood correlat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in Montreal, Quebec [J] .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8, 24 (1) : 46-57.

[18] Gilson S F, Tuster A. Disability Empowerment [J] .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997, 9(1) : 3-5.

[19] Paoletti I. Active Aging and Inclusive Communities: Inter: -Institutional Intervention in Portugal [J] . Ageing International, 2015, 40 (2) : 165-186.

[20] Steen M. Virtues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Cooperation, Curiosity, Creativity, Empowerment and Reflexivity [J]. 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 2013, 19 (3) : 945-962.

[21] Ladner R E. Design for user empowerment [J] . Interactions, 2016, 22 (2) : 24-29.

[22] FixEd. Because the world needs fixing[EB/OL] http: /fxing education/about.2020-06-06.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基于社区参与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
社区参与下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