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实例研究

2020-08-20 15:51胡宝丹刘李雅陈飞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2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实训

胡宝丹 刘李雅 陈飞龙

[关    键   词]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88-02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星火声园”基地的建设实践,就当前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立足校企双赢,制定和完善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运行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等在内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建设并良性运转,使之成为校企深层合作的桥头堡,成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教学基地,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校内真实工作场所。

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正日益体现出来。高职教育与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的不同,更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职业性。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侧重对理论原理的应用讲解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基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建设一个设施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运行节约高效的实践基地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近年我国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建设,大力倡导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但是这种模式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实践需求,在便捷性上也是一大缺陷。因此,校企共建型的生产性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解决“工学矛盾”、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实习、实践条件建设的主导方向。

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模式

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两个相互独立、性质截然不同的主体,二者基于自身情况的综合因素,包括财政实力、行业水平及互相的亲疏关系等,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场地厂房及设施设备均由学校建设,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这种合作模式要求高职院校有雄厚的财政实力,从开始建设到投入使用,再到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建成后学校拥有绝对的自主权。相应地对企业来说降低了运营成本,在本单位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第二种是场地厂房由学校建设,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由企业提供。显然,这种合作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训练技能,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投入。企业也对生产性实践基地享有一定的权利,也不用从社会上花高价聘请生产者,企业可从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优先选择人才,实现“就地取材”。

第三种是场地厂房和设施设备均由企业建设。这种模式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生产规模需要扩大但是无法获取更多的土地建立新的生产场地时,以办学的名义大大降低了用地成本。对高职院校来说解决了生产性实践中场地和生产设施设备的问题,同时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课程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让学生经历接受生产任务、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结果评价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教学方面,侧重于通过设计开发合理的教学课程,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构建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方面,通过独立完成“工作过程”,获得对该专业的初步认知,经过进一步思考和学习,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和原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仅是“培训过的人”,而是成为“可培训的人”,拥有了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培训课程设计

社会对实践课程的内容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技术更新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选择上。社会往往青睐于“零距离”就业的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直接应用,大大缩短了学校学习和职场工作不必要的磨合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注意理论与实践及今后的工作实际契合,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功能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促进。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设计

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作为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必须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产生经济效益。它不仅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企业培训的场所,从中获取收益。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培训新人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课程方面的服务,基于他们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社会上“考证热”的现象,为有需求的群体设置培训和考试课程,提高基地的使用频次。

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

实践指导教师收入相对偏低,所带学生人数多,课时较少。职称、职务晋升制度缺乏合理性,工作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大部分高校用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情况来衡量工作成果,忽略了實践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差异,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需完善实践指导教师管理和晋升机制,在物质待遇、荣誉嘉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体现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价值,提高实践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以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实践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拥有过硬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师数量较小。

首先,政策支持是建立完善的实践师资进修和培养体系的前提。政府给予企业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可协同高校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双方互利共赢,合作才能持久,进一步保证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效果。

其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鼓励、规范广大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促进高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实践指导工作。

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促进教师尽快向“双师型”素质方向发展。对于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不达标的实践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其创造机会,帮助这些教师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学历和技能双达标的双师型教师。

最后,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开展各类教学能力培训,组织各类教学能力比赛,赛出风格,赛出精彩,在比赛中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加强专兼职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教师间可互听课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在兼职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注意兼职实践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从企业聘请的兼职实践教师除了担任实践教学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在企业的本职工作。在遇到企业工作任务繁忙时,兼职实践教师还可能对高职院校发出的实践教学邀请进行推托。

要解决兼职实践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最好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已经达到事业巅峰期的技术专家、学者担任实践教师。聘请年龄适中、身体健康,并且渴望发挥余热的企业退休的老工程师和老专家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五、“产教融合、创新共享”——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与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共建人才孵化基地

2017年12月29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与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正式签约,通过“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的方式,将海航航空销售公司呼叫中心入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民航销售人才孵化基地。

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在“星火声园”实践基地建立座席70个,双方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笔试、职业测评、普通话测评和面试四个环节从民航运输专业两百多名学生中共同选拔出了50名合格的“星火声园”实践基地实践生。2018年3月19日,产教融合,“星火声园”实践基地正式开班。

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主要负责西部航空服务咨询,热线咨询电话是95373,包括各项运输规定的咨询、行李运输咨询等,负责预订客票及餐食、进行客票退改签等工作。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与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秉承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协同发展”的合作原则,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探索联合人才培养途径,为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院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

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极其重要,但是国内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可参考的文献不多,可借鉴的观点不新,加上作者本人受精力与能力限制,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有待斧正,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进行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吴雄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途径与保障机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5-8.

[2]陈章兵,严薇,杨柳.高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4-76.

[3]劉一兵.高职教育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5(3):152-154.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