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妍 刘德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并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但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发展不平衡现象呈扩大化发展趋势。国家为了缩小发展差距,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建设过程中,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逐步演变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依据国务院批示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做了总体规划,要求各部委及时落实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早日实现。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甘肃及西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还存在着好多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关系涉及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速度,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本文以甘肃和西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中的瓶颈为研究重点,提出五点改进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陆海新通道;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6-0144-0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由一个小角色,迅速发展成为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的经济大国。其发展速度令世界咋舌,但是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加大,影响着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实事求是、鼓励创新、示范引领,使地区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尤其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推出,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甘肃作为新通道发展中关键节点之一,曾是古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通道,探索这条跨国、跨省、跨行业的物流贸易大通道建设,使甘肃与西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40年多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3678亿元人民币的生产总值,飞速发展到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909万亿元人民币。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离不开我国政府的正确引领,在遵循经济发展其自身规律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市场作用,扫除人为障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实现贸易畅通、百业兴旺。从中国经济发展时间轴上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导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过剩,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刚好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使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更不利于加快城市化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为此,国家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提出,加快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建设,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做出了实际性的贡献。2015年11月,中新第三个政府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正式启动,2017年2月,项目首次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名称启用(简称“南向通道”),是在中国和新加坡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在于加强中国西部和东南亚之间的联系。2018年11月12日,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陆海新通道”),此次更名意味着中国中央对通道建设的参与度不断提高。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9〕67号)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对西部各省市互联互通的发展做出了指导。
二、陆海新通道下甘肃及西部產业融合发展的建设定位及发展瓶颈
1陆海新通道甘肃及西部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定位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堪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合作的标杆项目。南向通道使黄河流域的甘肃作为一个重要的省份,也在积极发挥大通道优势,构建大开放格局,推进南向通道建设。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甘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黄金地段,成为连接各个区域板块、构建联动开放格局的重要枢纽,迎来了融入国际合作、实现自身振兴的重大契机。甘肃与广西、重庆、贵州联手推进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实现了我国西南与西北、中亚与东南亚的联通。国家《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将兰州列入内陆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和主要货源地节点,由此形成大量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这一重要通道的贯通,使甘肃在“大通道”建设中优势更加凸显。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高端论坛上,甘肃省委书记表示,甘肃已经形成东进西出、南来北往,陆海联运的交通大格局,必将带来各种生产要素以及产品的迅速流通形成的商气。甘肃国际陆港建设,兰州新区贸易服务中枢建设,木材、汽车进口分拨中心建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进口粮食制定口岸建设等,各种参与南向通道建设进展措施,不断推动甘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大格局。
2陆海新通道下甘肃及西部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1)行政壁垒与地区分割依然存在,妨碍大融合发展。由于经济发展中各地区间存在资源利用问题,导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仍然存在。虽然从中央政府层面上看,各地区之间没有关税而且执行统一的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但实际上,各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依然存在,比如各自为政的地方保护、用工时偏向本地户口、偏向本地区的一些优惠政策等,严重制约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发展中深度融合的速度和质量,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投资率不高。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下,西部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是从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率上来看,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有些省份的投资率为负。可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程度偏高,经济增长仍靠投资拉动,缺乏投资效率。
3国家和各级政府注重固定资产“硬”投入,对“软”环境建设不够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建设将辐射到西部重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上与东盟9个国家互联互通,陆上与中南半岛的7个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以来已经覆盖到全球58个国家113个港口。很明显这些地区贸易要畅通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天然的发展劣势,使得“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没有因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改变,加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贸易往来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方“硬”投入,对“软”环境建设力度相比欠缺。使得人力资本和技术成了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产业转型困难,核心竞争力不够
改革开放初期因国家政策倾向东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目前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演变,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国家固定资产“硬”投入,缺乏自身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日益突出。从总体上看,西部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与目前的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更加拉大了东西部地区发展的距离,加大了西部产业结构改革难度。第二产业中多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端化缺乏,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下甘肃及西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1积极推动从国家战略层面建设新通道经济,消除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
甘肃及西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涉及到的12个重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地区之间都采用同样的货币、贸易、金融等国家统一政策,但因资源利用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各省份之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现象不可避免,如地方经济保护、用工优先本地户口、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等,影响着各地区间深度融合发展。如果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支持和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各自发挥优势,进行短板互补,加大各省份开放力度,形成抱团经济,才能破除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
2打破原体制机制,培育各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投资效率
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在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更要加大对“软”环境的培育和投入,改变西部地区仅靠国家投资拉动经济,从“输血”变为自身“造血”的局面。同时,要重视投资效率,实事求是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或“软”环境投资前的调查和科学分析,确保对需要投资的重点领域精准投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产出偏低。建立固定资产监督环节,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分工合理、监督完善的体制机制。
3加快产业转型,形成协调共生生态链
从外部看,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当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进入了全面加速新阶段,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观念和体制机制限制,不利于对产业承接,导致除了资源型产业,其他轻工业、化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多数转移到了中部地区。西部要加快产业升级,必须舆论引导转变思想观念,鼓励科技创新,扩大开放力度和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质量,创造自有高端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产业发展不再是低端的能源输出,加大产业集中度,培育和保护配套大中小骨干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生态链。
4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教育科技适应性发展
尽快使科研投入跟上国家平均水平,重点扶持具有技术发明和科技创新的高质量项目建设。要有科学合理的研发资金管控机制,确保科研资金合理利用。同时,大力鼓励企业成为创新研发主体,加大对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产权制度和奖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中央和各级政府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适应性发展。除学校培养人才外,鼓励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开放各种学习平台,鼓励自我提升。健全用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用。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5强化国际合作,建设西部物流大枢纽和综合贸易服务体系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已辐射到58个国家和113个港口,充分發挥陕—川—渝国际经济合作中心作用,带动沿线各省份国际合作平衡发展,吸引国外资本在重点科技领域的投资,支持股权债权融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改变物流格局带动西部地区与国际供应链链接,完善陆港、海港、空港等联运通道,组成各地交通大枢纽,增强甘肃与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国际陆港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为贸易便利化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锦莹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24):56~56
[2]蒋仁义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贵阳日报,2019-09-18(007)
[注]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名称:甘肃及西部省份地缘经济关系分析与评价(项目编号:2019B—218)
作者简介:
1
马志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金融。
2刘德光,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税,金融,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