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于心,独立于世

2020-08-20 07:53张文清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张文清

摘要:《逍遥游》为著名道家著作《庄子》的开篇,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逍遥”二字可看出,庄子通过本篇想要表达的是人应摆脱万物束缚,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超脱于天地,自在逍遥。深处社会,不免会感到压力痛苦。而《逍遥游》旨在打破人的思维限制,帮助处于心灵幽困的人们用大视野,多角度看待生活,从而实现精神上的高度自由。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精神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的著作也是代表道家思想的重要作品。道家思想是以“道”为核心,讲究顺应自然,无道无为,似幻似妙。自春秋时期以来,道家思想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记》中《论六家要旨》记载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体现出道家思想对人不论在道德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庄子是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念,其哲学思想对传统文人精神世界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主要用三则故事来阐述道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本文就从这三则故事来分析其对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的影响。

第一则故事介绍的是将北海的一种巨大的神奇动物,这种动物叫鲲,它可以化成鸟,名为鹏,其身大到约几千里,展翅而飞,会水击三千里,狂风至上就万里高空。从这点对鲲或鹏的描述来说,首先可以说扩展了人的眼界。人的特性是惯于把自己的思维视线固定于一方,这不论从身体构造还是精神层面都可以看出。所以对于人来说,视线的狭隘是阻止其发展的重要一方面,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避免。所以,《逍遥游》的开篇介绍的这种神话动物在真实生活中虽说咱无迹可寻,但是这种扩展的无限大的想象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思索。可以说,本文一开头就极大限度地扩宽了人的视野和眼界,使人站在一种更广大的视野上。后面提出的疑问更好地给人更广阔的世界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虽说人活在世上都是有局限的,但是身体上的局限阻挡不了人思维上的无限。天是蓝色的是从我们视野范围内所看见的天空得到的结论,但是超脱视野范围外的天空的颜色就要靠思维来想象。从此可以看出,《道德经》在对人思维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一个就是扩宽了人的思维路线,伸远了人的思维广度,增添了人的思维维度。关于思维路线,“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些道理并不难懂,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庄子对于其的类比和解释,很显然是要告诉我们不论先前的事物有多巨大,但是它总是要有寄托,不论是水对于船来说还是风对于鹏来说。寄托之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附之物的大和小。杯子虽比芥草要小很多,但是如果只有一洼水,芥可为舟,杯却不行。鹏虽大,但只有强劲的风才能托起它飞行。外物都要有所寄托,人也不例外。可以说寄托之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附之物的价值。所以,对于人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寄托之物是十分重要的,这决定了人在世上有何种价值。寒蝉,小灰雀和斥鴳耻笑鹏是因为就身体构造上对于视野的限制造成了思维上巨大的限制。就如文中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聪明是每个生物都可以拥有的,但是大智慧却是稀少。所以,这里庄子显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自身局限的情况下,要如何突破局限?可以说对于身体结构上的超脱并不是那么现实,所以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思想上的扩展,做一名思想上的巨人。紧接着《逍遥游》就给出了和我们理想人物几乎一致的宋荣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不把视野只局限于满足一国人的期待,辨别外物和自身的区别。不得不说,这才应该是人处于世界的真实态度。对于每个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感觉到自己意识思维的人,是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生活在世界上。你与世界的关系是一对一。身边之物则有可能只是虚幻,只有自己最为真实。所以谈到对于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当自身处于人潮涌动处,看自身人影穿梭时,人应做到不为外界所悲喜,自身精神境界自然就提升到一个高度。但是庄子又说,宋荣子也并不是达到了最高境界,因为他必须借风而行,还是应有所依托。所以对于人来说真正达到道德上的“至人”,需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即是说人要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可以成就“至人”。认清自己与外物的关系是第一步,认清自身与世界的界限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要达到物我合一,把自身和天地融合之间,随天地瞬息变化而动,世界就是自己,自己即世界。

第二则故事讲的是尧和许由的对话以及肩吾向连叔的提问。许由对于尧想退位于他的想法并不支持。对于许由的想法,我们应受的启发是每个人应该各司其职,而“名”是次要的,并不能因为追求名而去越俎代庖。明白自身的位置,安于其职。肩吴对于连舆的话中神人的怀疑得到了连叔关于他思想上“聋”和“瞎”的评价。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肩吴这种怀疑实际在很多人身上有所体现。人们总是以自我价值观体系去判断其他人的思维,但却不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没见过的,并不是没有,你说闻所未闻的,不一定不存在。所以对于比你思想见解更高远的人的话,不要以自身浅陋的视角观点去看待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理所当然。世间万物多种多样,并不是只是以一种固定的模态呈现。就如文中这段故事最后所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不要以自身固有的观点去看待所有事物。另一方面,对于故事中所提到的神人是如何看待治理天下之事,连叔曰:“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谈到神人是将天地与自己合一。自身即天下的这种道家观点在前面也谈到过,这是对人的一种极大程度的肯定。人是可以超脱外物和本身达到一种无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下的人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虽说要做的这点是难上加难,但是对于这其中包含的一种人生价值观值得借鉴,即不为外物所悲喜,坚守本心。

第三则故事是惠子和庄子的对话,主要对人的价值观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惠子对庄子说关于大葫芦毫无用处只好砸烂的事情,庄子为惠子讲述了一个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却只讲此药用于洗丝絮保护手来用,完全没想到其在别的方面可以带来的更大作用。这就是没有发掘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世间万物,任何事物都是有价值的,但是正如说千里马易求,而伯乐难求,懂得其价值并把它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人總是少之又少。所以善于发现价值并很好地利用价值是人应发展的品质之一。惠子没有看到大葫芦的价值,这是他心窍不通的表现。而在现实中,这种能发现事物价值并把它发展到最大限度的人却很少。首先,这种品质需要敏锐的眼光,这点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具备的,其次,需要丰富的经历。比如说识得好马就需要丰富的、专业的关于马的知识,认识大葫芦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白其的材质,大小等。这点可以说对一些人来说并不是多难,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再次,是将其价值发挥出来的能力。光有想法是不行的,需要有实践行动才可能达成。所以只是知道其价值并无用,真正将其物尽其用才行。所以对于物尽其用的本事是对于个人发展十分需要,这也是庄子想在《逍遥游》中想告诉我们的。惠子再次向庄子提问是关于一颗生长的歪歪曲曲的大树的故事,惠子认为其是无用的。但是庄子回答说野猫和黄鼠狼有捉东西的本领但是最终却掉进猎人的陷阱中,死于猎网下。斄牛虽然体积巨大但是却不能捉老鼠。既然这棵树曲曲折折,不符合丈量的要求何不把它种在需要它的地方,这样它还可以发挥它遮阴避阳的作用,也受不到什么伤害困苦。所以,当一件事、一件物看似对所在的环境无任何用处时,在另一个境地中却有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如何发现物的价值主要在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对于看似无用之物,换个角度去运用很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同时对于不同的物是有不同的价值,就如野猫虽然没有斄牛体积大力气大,但是却可以捉老鼠而斄牛却办不到这点。另外这里应还体现庄子的另一个观点,即万物有灵。所以对于似乎掌控其他物种的人类来说,要善待任何生灵。就如惠子的歪曲的树,虽然它在此地无甚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放弃它,让它在此地受苦。可以说上天赋予了人的能动性,思考的能力,动手的能力,是希望人用这些能力去更好地保护身边的生灵,是保护者而不是掠夺者。

从《逍遥游》中可以看出,庄子在对人的最高标准是达到物我合一,天我合一的境界,不为世俗外物所悲喜,又心中有天下。逍遥于天地。在对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人精神上的超然是自我与天地相合的重要条件。庄子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人在精神上修炼的途径。身体上不论怎样锤炼也是无法超脱世外,精神上的超脱才是超脱世外的途径,也就是只有逍遥于心,才能独立于世。逍遥并不是身处于万物之外,而是精神上的逍遥于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在精神上有所淬炼,就要在精神上首先摆脱万物的束缚,然后摆脱自我的束缚,让其在天地间自由遨游,无边无际,无所顾忌,无所依托。所以,大胆假说,《逍遥游》中的世界其实所讨论的都是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境界后或没达到时所发生的场景,鹏是人的宽阔精神的一种化身,麻雀蜉蝣这是狭隘精神世界的化身。列子乘风而行并不是真正在现实中乘风而行,而是指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可以做到。神人则是指人接近达到物我合一后其精神世界中所存在的场景。因为在精神世界达到了物我合一,所以在精神世界中他可以像神人一样逍遥于世。

参考文献

[1]余光中.《逍遥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2-216.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