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萍
摘 要: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推进,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强调教师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优化学生的性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一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中学生 养成教育 措施
“养成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的保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特殊阶段,开展中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既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根本需要,又是促使中学生逐步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青年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兴趣,成为高素质人才。德育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奋战,开展有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避免德育工作的弊端,使德育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达到切实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二)有利于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中学阶段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外在素养和内在素养会对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学生养成教育不仅要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要求学生真正形成文明意识、良好性格,这是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又是新时代高素质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要走出传统德育教育的误区,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枷锁,寻找一条更科学、更有效、更全面的路径,提高中学生的公民素质。只有“从小培养”文明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将文明行为习惯的应有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方式受到影响,尤其独生子女家庭,打破了以往的家庭培养模式,部分孩子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与意识。同时,现代人才评价体系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偏颇现象。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品德教育课程,但流于形式,甚至将品德教育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确定为书面考试,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依然处于浅层的知识传播层面,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将德育教育中的“知识传授”作为核心部分,导致养成教育出现“重表象、轻深入”的情况,无法使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知行脱节[1](16);家庭方面,一些家长存在“重智”思想,只对孩子的最终书面成绩、排名等情况予以重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思想成长,不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停留于学习层面,不让孩子接触任何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只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业中,不仅导致孩子难以自理,甚至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还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心理脆弱,受挫力差。
二、加强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学校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机构,学校教育要始终明确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点滴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使学生在学校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为个性鲜明、道德优良的好青年。就家庭而言,父母要让孩子形成分担意识,逐步培养中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使中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逐步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孝心的好少年。为了全面体现养成教育的真正价值,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品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工作者要对中学生积极开展多元教育活动,如: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由于中学生的成长会因为多种因素造成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学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家庭背景、个性发展等不同特征采取更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情感意识、行为习惯,并通过多元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態。不但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够真正将校园影响的作用发挥出来。
比如,教师可定期开展“新技能”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某一主题明确的文化馆,如:体育、科技、历史等,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突破局限,增长相关知识,强化技能。在参观完成后,教师可给予学生总结、归纳和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外在表现形式,如:“历史画作”“科技物品”“体育活动”等。接着,教师可根据某一主题引导学生展示和分享,在某一同学展示和分享的过程中,其余同学可根据同一主题内容对其提出疑问,展示同学根据问题进行二次剖析。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整理和规划,在黑板上拟画出树状图,并引导学生不断扩展和延伸,让树状图内容更加丰富[2]。
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将“新技能”活动中的所有产物带往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敬老院美术教学活动”“亲子科技竞赛”“社区体育服务”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不但能够丰富业余生活,吸纳尽可能多的有效知识和健康信息,而且能够培养不怕吃苦、敢于摸索的奋斗精神,在公益活动和自身成长需求的结合中,真正建立起情感沟通桥梁,最终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做好多元联教工作。
养成教育无法通过单一机构独立完成,需要结合多元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在进行养成训练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配合。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中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还能够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之中。一些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更不懂得如何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家长明确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多元联教工作,真正发挥出家校结合教育的应有价值。
比如,教师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线上通话功能,定期开展线上会议。在会议开始前,教师先确定会议需要输出的中心内容,并将会议开始时间与最终时长发布到家长联系群中。在时间设定时,要考虑家长的工作时间,因此,会议时间尽可能设定在家长工作完成后的空余时间,尽可能简短精炼。不仅能够保证家长会议的出席率高,而且能够让家长更明确会议后的具体实施措施。在线上会议过程中,教师要记录未参与会议的家长名单,并在会议结束后单独与这部分家长取得联系。针对无法使用通信软件参与会议的家长,教师要及时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并将会议内容准确传达给这部分家长。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习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或不良心理的趋势,家长和教师就要共同采取措施进行干涉,帮助中学生缓解不良情绪,杜绝因不良情绪而逐步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要组织各个班级选出养成教育的家长管理者,并定期邀请校外辅导人员对各个班级选出的家长管理者进行培训和宣讲,让家长和家长之间产生有效交互,真正明确品德及行为习惯对孩子将来成长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和校方能够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并重视品行教育和养成教育,在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中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侵蚀,还能够融洽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使校方和家庭形成更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良好教育和严格训练[3](16)。
(三)建立养成教育评比制度。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渴望得到大家的喜爱、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工作时,要牢牢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公正、科学、公平、透明的养成教育评比制度,这是强化养成教育实效性和目的性的重要措施。同时,中学生因为多种因素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建立养成教育评比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评价。
比如,教师可制定“交互评比”。每学期开课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5组到6组,由各个小组自行评选出1名组长,各个组长之间形成交互评价关系,如:由第一小组组长对第二小组成员的“个人卫生”“小组卫生”“举止行为”“仪容仪表”等情况进行评分,二组组长评价三组成员,以此类推。一周计分过后,由教师宣布各组的“个人标兵”和班级的“小组标兵”。同时,教师重新调换各个组的评分组长,如:第一小组组长对第三小组进行评分,第二组组长评价第四组成员,以此类推。每月结束后,教师统计各个小组的“月标兵”,并在班会中给予表扬和奖励[4]。
针对得分较低的同学,教师要及时了解该同学的具体情况,但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伤及学生人格和自尊。在明确了解分数相对较低的同学的实际情况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科学的指导和真诚的建议,让其了解团队竞争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循循善诱,使该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针对得分较高的个人和小组,教师要引导其发挥带领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促使整个班级往更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样的评选机制,学生能够始终在有效的集體交互中不断前进和进步,通过分层教育学生能够快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使行为、思想真正得到规范和训练。通过上述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养成教育真正发挥效用,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把握好命运。
综上所述,中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长期配合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成长需求角度出发,优化教育方法,改良教育模式,从而稳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的养成教育并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引导和督促,更需要中学生和教师长期共同努力。只有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进行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婧如.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J].高教论坛,2018(20).
[2]李四平,李文华.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5).
[3]刘小园.浅谈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读书文摘,2016(27).
[4]李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析中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措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2).
本论文为张掖市高台县教育科研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