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扬 吴雅静 李馨怡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下,本研究以创业教育为逻辑起点,以降低农民贫困脆弱性为研究目标,借鉴贫困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等方法研究创业教育、政策认知和农民贫困脆弱性的测量维度,检验创业教育对降低农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政策认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而从加强创业教育和营造政策氛围两方面提出降低农民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 创业教育 贫困脆弱性 政策认知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率急剧下降,成为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民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2019年,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之下,扶贫工作深度、力度和精准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为2020年如期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551万人,与上年相比下降66.8%;贫困发生率为0.6%,与上年相比下降1.1个百分点。如何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农民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民扶贫的关键,有三个原因较受关注,第一,农民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增加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第二,通过自主创业,可以创造出许多劳动岗位,使闲置劳动力得到就业保障。第三,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便会有更高的追求,不愿维持现状,从而走上创业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农民创业人口的不断增长,为农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创业活动的实际效果也颇受相关部门和相关学者的关注。为了保障农民自主创业的安全性和自主创业的减贫效果,创业教育便是必不可少的。考察创业教育对农民创业的影响,不仅仅有助于对农民创业的减贫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还为制定和实施有关创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农民就业问题,有从人力资源,家庭资本资源与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对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有职业选择和政策制度变迁方向进行研究(Banerjee Newman,1933; Abdulai & Delgado,1999).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高文傲(2009)[3]得出结论返乡农民工通过自主创业可以增加其收入,并认为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返乡农民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几乎不能增加其收入,而进行自主创业,从事非农业产业是增加其收入的重要途径。韦吉飞(2013)[4]从农村微观调查数据的角度上,研究了农民创业是否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少贫困性。结果表明,农民创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且民创业创造了许多劳动岗位,不仅提高了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对农村贫困度有显著性的降低。
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都是以农民创业为出发点,从而得出结论农民创业是否能够降低农民的贫困性,而没有通过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创业教育是农民创业活动的基础,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创业教育上,以创业教育为逻辑起点,以降低农民贫困脆弱性为研究目标,借鉴贫困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等方法研究创业教育、政策认知和农民贫困脆弱性的测量维度,检验创业教育对降低农民贫困性。
二、数据来源及实证结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CHIP2013,CHIP(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已在2013年、2008年、2003、1989年相继进行了四次入户调查,目的是追踪中国收入的分配情况。
(二)实证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农民创业教育能够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0.703到0.838个百分点。按照贫困脆弱性平均值来计算,相当于贫困脆弱性下降了2.32%至3.07%。因此,初步的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创业教育的确降低了贫困脆弱性,这意味着创业教育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其成本。从政策方面来考虑,创业教育对农民未来的增收和农村脱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创业教育降低农民贫困脆弱性的机制
(一)创业教育与脆弱性降低
通過开展创业教育,使得农民对创业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他们开展创业活动,从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创业活动有利于贫困脆弱性的降低,从而形成“创业教育-增加农民创业-脆弱性下降”路径
(二)收入与脆弱性降低
大多数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可获得的收入是有限的。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实质性和持续的收入增长从根本上依赖于劳动力。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开展创业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创业可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既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又能带动周边农民家庭脱贫致富。通过农民的增收,增强了家庭信用抵御风险影响的能力,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农民创业-收入增加-脆弱性下降”路径。
(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与脆弱性降低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农民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闲置劳动力。利用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创业可以增强市场竞争,促进产品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表及里,促从而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它可以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的福利用水。因此,它降低了农村家庭未来重返贫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农民创业-经济发展-脆弱性下降”途径
(四)政策认知与脆弱性降低
政策的调节对脆弱性的降低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一,政策的调节可以直接影响到每个农民个人身上,通过政策调节,可以切实的增加农民的个人利益,使其转变到创业活动道路上来,第二,政策也将影响创业教育、收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上述分析,最终也会导致脆弱性降低,从而形成“政策认知-影响其他因素-农民创业-脆弱性下降”途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大众创业的现实与扶贫目标,本文使用了CHIP2013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创业具有显著性减少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减少他们未来的贫困困倦的可能性。家庭创业可以大大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为了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政府应该对贫困采取预干预政策。提前干预是为了准确识别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群体,执行政策扶持能够有效解决脱贫返贫问题。乡村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农民自身。最终,要由农民自己继续脱贫。农民创业落地降低了家庭的脆弱性,促进农民积极创业,政府的政策也需要发挥农民创业在扶贫中的作用支持。
第一、加大开展对农民的创业教育,开展科学的创业将于能够增强其自身的文化水平,能够更好的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通过创业教育能提高农民创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引导农民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创业项目。
第二、是对位于脆弱性的农民采取“造血式”扶贫方式。政府应推动更多工业项目落户农村产业项目带动位于脆弱性的群体开展创业活动,增强其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的扶贫。
第三、通过上文的分析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政府应当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是有利于个人的,比如对实施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可以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政策,比如提供一些更具优势的土地政策,资源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调节方式,都有利于农民创业活动的开展,为实现农民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晓丹: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EB/OL].国家统计局,2020-01-123.
[2]徐超,宫兵.农民创业是否降低了贫困脆弱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37(05):46-59.
[3]高文敏.自主创业:返乡农民工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72一 74.
[4]韦吉飞.农民创业对农村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2):16- 2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378341。
作者简介:胡建扬(2000-),男,汉族,安徽六安市,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