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2020-08-20 05:19张志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

张志

摘 要: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探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创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健全校内外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能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更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开创路径,有效缓解就业难问题的题中之义。高校研究生双创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协同育人是指不同的教育主体为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目的,形成资源共享的内部系统来进行有效互动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1]。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引进协同育人理念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育人机制不健全,双创教育缺乏有效保障

目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对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得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此外,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保障也成为制约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度不够,发展不平衡

第一课堂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的是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可持续竞争力、实践创新与应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一般更注重对研究生的知识性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师资、硬件设备、软件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得到的重视不足[2]。长期以来,第二课堂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被忽视,导致研究生创新创业想法没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影响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导师与辅导员尚未形成育人合力,导师双创教育参与较少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主要的指导作用。在現阶段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导师和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开展育人工作的方式主要是教学和科研,而辅导员则主要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来开展工作。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两者在双创育人方面缺少共识,无法产生育人合力。第二,大多数情况下,导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较为繁重,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主要在学术科研。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调动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力度不够[3]。

(四)联合校外育人力量参与双创教育不够,协同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集思广益,积极寻求校外育人力量的协助,校外育人力量的引入是对校内育人方式的有力补充,双方若能良好互动,协同育人作用则能得到有效发挥。然而,目前的双创教育中,高校与校外育人力量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维持时间不长,覆盖学生范围小。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坚持从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和创新创业实际出发,坚持协同育人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进行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培育创新创业土壤

1.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组织上需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成立院系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挂帅,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干部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组,出台激励措施,开展双创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导向明显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热情,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适用于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激励细则,探索完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管理使用规定等一系列保障和激励制度。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中,除考察学业成绩、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之外,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认定研究生创新创业成绩,提升研究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制定相应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鼓励创新创业。

3.搭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教学培养外应积极寻找与开拓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创新环境上与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协同培养,鼓励研究生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自主研发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研究生各项研发成果寻找孵化基地,为创新成果的落地运营提供良好条件。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发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1.积极宣传动员师生参与各类双创赛事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工作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在官方宣传平台及时发布“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活动通知。同时成立创新创业交流群,便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与交流;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开展创新创业“三个一”宣传动员工作:向本单位主要党政领导进行一次创新创业工作汇报、向学院专业教师进行一次文件宣讲、向学院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宣传动员。通过“三个一”工作来促使领导和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有力促进指导教师转而关注研究生应用实践能力,而不要“重学术轻专业、重理论轻应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在竞争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举办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学院品牌活动库

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专业特色和研究特点,结合研究生创新创业需求,策划并打造具有学院品牌的创新创业大赛。例如,教育技术学相关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举办“数字化学习创意设计大赛”。各大项目导师组运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对赛事进行指导,加入到创新创业赛事组织中来,形成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库,为学生第二课堂双创活动提供充分的平台保障。

(三)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指导

1.合理分工,加强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导师和辅导员有各自的优势。导师在专业知识水平、人生经验和道德风范等方面受到研究生尊重,对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接触较多,有较多的交流机会。辅导员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资源,良好协调沟通能力,对学生学习生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双方发挥优势,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导师可凭借其科研资历和学术作风在研究生双创项目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赛事作品质量;辅导员在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比赛组织方面给予研究生建设性的意见。此外,辅导员与导师积极沟通,随时就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2.充分挖掘导师参与研究生双创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结合导师工作优势,有意识地创造导师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比如,举办创新创业赛事,邀请导师担任评委;挖掘并宣传在研究生创新创业赛事指导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开展导学交流会,就研究生创新创业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等,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导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热情。

(四)校內外协同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本领

1.聘请创新创业导师,举办创新创业培训

可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为研究生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们实践成才的热情。邀请企业优秀项目经理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对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进行落地指导与培育,对一些初创类项目给予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建议与帮助。

2.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机制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进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行业优秀企业签署实习实践协议,为实习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生产实践、开发等工作,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企业建立定期联系反馈机制,就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改进等进行探讨,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竞争力。

3.引领学生亲临创业情境,增强创业体验

为使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了解在地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初创企业运营模式,盈利机制等相关知识,研究生培养单位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访市内各大创业孵化器,亲临其境学习创业知识。积极联系优秀创业校友回校交流相关创业心得,拓宽在校研究生创新创业视野。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教育改革和缓解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践行协同育人的理念,能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段翼泽.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独立学院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77-78.

[2]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3]方勤.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26-3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