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慧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模式的探索

2020-08-20 05:19韩成文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三全育人贫困生

韩成文

摘 要: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学校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心理帮扶,采取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的育人策略。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做法的有效分析,提出家庭经济困难且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模式;探索

近年来,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困难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为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心理帮扶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资助

由于地区差别、自然灾害、家庭遭遇突发性事件或家庭成员患病、单亲家庭、失业等原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然存在。目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7 115人,录入贫困生库内的贫困生为1 899人,贫困生人数占全院学生数的0.267%。建档立卡427名。这些学生需要在资金上予以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费用。

(二)心理异常学生需要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上的沉重负担,造成的心理压力要比其他普通学生大得多。据调查,由自卑、孤僻造成的交往障碍和由对学业、就业焦虑产生的抑郁心理,是这个群体的主要心理问题。近几年,心理问题学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可能会形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统筹推进育人工程的需要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把“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和“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分别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10项内容之一,困难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是落实育人工程的具体举措。

二、主要做法和效果

(一)建立一个理念:即困难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

鉴于该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群中心理异常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的实际,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该院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工作内容。2016年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资助人员的组成部分,纳入资助工作的日常管理,要求资助工作做到哪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跟進到哪里,形成“资助+心理健康”的育人模式,做实做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二)规范两个重点:即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1.完善机制

为了规范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院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分管副院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学生处、系书记和资助、心理健康工作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还成立了心理健康服务站,适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帮扶。

2.健全制度

为规范管理,该院制订了《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12项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制订了《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使该院的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和健全、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同时,该院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把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纳入学生工作考核,既强化了政策的引导,也调动了学工人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衔接和良性循环。

(三)突出三项工作:即困难资助、心理筛查、心理疏导

1.困难资助

该院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利用智慧资助平台,发挥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作用,同时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及时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妥善解决了他们学习、生活的经济困难。

2.心理筛查

根据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提供的学生名单,该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并形成了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报告,同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3.心理疏导

根据测评结果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按照心理健康状况3个问题等级,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逐一进行回访,对一级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或转介进行专科医院治疗。目前,由于该院对这些学生十分关注,采取了积极地针对措施,实施精准施策,智慧帮扶,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基本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

(四)做好四个保障:持续资助、个别帮扶、人格尊重、跟踪服务

该院按照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的要求和规律,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且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1.在资金上持续资助

该院在组织助学金评审等资助活动时,把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予以资助适当倾向,同时在医药费、困难补助等方面,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给予救助,确保他们既能够及时治疗、恢复健康,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2.采取个别帮扶

该院将这些学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在系根据学生的情况,遵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共同商定帮扶办法,确定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予以个别帮扶,同时培训和指导学生干部在生活、学习上默默帮助他们,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3.始终尊重学生人格

考虑到这些学生比较敏感,在进行人文关怀时,注意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保密,不公开学生家庭困难信息,不在公开场合找学生谈话等。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他们,同时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时时处处在别人的注目和监视下,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和打击。

4.做好跟踪服务

该院根据近几年来资助工作的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学生入学直到学生的毕业,始终跟踪做好家庭经济困难且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他们成长成才。期间,做到严把“四关”。即入学筛查关,主要是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重点人群关,主要是对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实施重点管理和跟踪服务;重点时段关,主要在学生入学、考试、离校之际、重大选择等敏感期、问题多发期等重要时间段,采面询、辅导、跟踪回访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干预关,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该院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执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方案,实行院、系联动机制,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有效预防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思考和建议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异常学生是做好服务的基础。传统的方法是学生本人提供相关资料,由辅导员和同班同学进行观察后,进行认定。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可以借助智慧资助管理平台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智慧”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他们必要的经济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可以借助“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筛查出心理异常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帮扶。

(二)加强教育

近年来,全国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面向的主要是全体大学生,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为此,高校应通过资助政策宣传、励志人物的事迹、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輔导等方式,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多方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乐观向上,自尊自强。

(三)个性服务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的症状多种多样。因此,高校为该群体的学生服务在方法上也应该灵活多样,即提供个性化服务。要为他们建立档案,从资助、心理帮扶、个人成长、就业等方面予以跟踪指导,及时提供服务,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0-03-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卢锴锋,董雅洁,尚文晶,李宝芬,李晓敏,何雪娟.承德市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6(3):268-270.

[3]李清敏.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浅析[J].社科纵横,2019(3):275-276.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三全育人贫困生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