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提出以及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热度持续升温。文化产业与遗产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原本文化衰微、经济活力不足的遗产地再度恢复生机。尤其就线性文化遗产而言,作为跨越漫长历史时空的遗产巨系统,对联结区域文脉、整合旅游资源、共铸地方身份、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铁路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具有明确的端点和重要节点,遗产线路清晰,遗产资源多围绕工业化发展和民族自觉进程表现为工程技术遗存、铁路文物、特殊生活方式、民族记忆等物化或精神层面内容。从国际视角看,奥地利塞默林铁路、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瑞士雷蒂亚铁路以其工程技术难度、社会经济贡献、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等先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著名遗产旅游地和高品质旅游线路。这三条铁路遗产为我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滇越铁路提供了发展思路。
滇越铁路是法国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物。一方面,通过滇越铁路,法国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并向中国倾销商品;另一方面,滇越铁路的开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化交通路网的发展,滇越铁路的交通和经济功能逐步退化,其正在旅游业发展浪潮中寻求遗产化转型之路。本文将从游客行为和感知视角探索滇越铁路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助力滇越铁路遗产功能发挥和沿线旅游经济发展。
对铁路建筑设施和轨道线路的遗产价值认知始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1],当时由于技术革命带来了铁路系统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老铁路的怀旧情绪。铁路遗产并不单指铁路线或火车本身,还包括铁路沿线的车站、山峦、村镇、文化景观等,是一个宽泛概念[2]。Conlin和Bird从全球视角研究了铁路遗产与旅游的关系[3],案例选自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欧洲和大洋洲等地,探索铁路遗产地开发者和经营者所面临的挑战。Halsall以荷兰霍伦-梅德布雷克观光铁路为例研究铁路遗产与旅游者凝视之间的关系[4]。Ruocco等研究了意大利废弃铁路再利用问题,认为旅游业是铁路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5]。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高速铁路的发展,国内多条铁路从工业资产变成文化遗产,其遗产保护、价值重构、旅游利用已经成为铁路遗产活化与复兴的主要路径。
在对铁路遗产的概念与保护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6-7],有学者对铁路遗产价值体系进行了构建并将铁路遗产价值细化,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8-12];还有的学者从文化角度研究了铁路遗产的转型与复兴,如吴杰以南京铁路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文化探讨了铁路遗产的保护与转型。大多关于铁路遗产转型的研究与旅游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李沁从历史感重构与补全式开发角度研究了滇越铁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3];唐岳兴等从铁路沿线节点城镇为研究出发点对中东铁路旅游开发潜力给予评价[14];宋鑫从建筑遗产的角度对铁路遗产旅游价值进行货币化核算[15]。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将滇越铁路遗产分置于物化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铁路的“遗产化”过程及其实践路径[16-17]。这种讨论超越了旅游和经济范畴,是对滇越铁路遗产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入思考。
遗产地游客行为研究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遗产地文化空间功能,从供给角度不断调整文化产品与环境氛围;二是了解不同文化群体对遗产地文化意义的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带来的行为结果。Carol Boone Chui Teo以世界遗产马六甲古城为例深入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者行为[18],调查发现,游客对遗产建筑和当地文化表现出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关注。游客行为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19]。目前游客行为研究包括旅游动机、购买能力、消费决策、空间行为等。韦传慧等以南京四处文化遗产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游客在出游方式、解说方式、遗产类型的选择偏好[20]。周伟伟调查了龙门石窟的游客行为特征,以此作为市场开拓和提升管理水平的依据[21]。王文彬和邹宏霞解析了曲阜的游客消费行为,为当地旅游产品设计提出建议[22]。随着近年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有的学者致力于游客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23],还有人利用游客行为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解析文化遗产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应对策[24-25]。
在游客遗产感知研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原真性感知、价值感知和形象感知。林涛和胡佳凌对上海九个工业遗产点进行了原真性游客感知调查[26];陈享尔、蔡建明等研究了游客原真性感知与世界遗产资源原真性内涵的集合式关系[27];关巧玉从游客真实性感知对怀旧影响进行阐述[28];王博杰以宏村为例研究了原真性视角下游客体验质量感知[29]。游客感知价值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已经得到旅游学者的广泛重视[30]。游客感知价值是游客在感知利得和利失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在一定的旅游情境中满足其旅游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31]。世界遗产地的价值感知是研究较多的一类,如钟士恩等探讨了游客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感知[32]、刘娟等基于网络信息分析研究了遗产旅游价值游客感知的提升策略[33]。有学者认为进行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作用路径研究,首先需要厘清感知价值、满意度的测度维度。目前学者对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的测度内容因人因地而异。国外学者对旅游形象、价值与满意度等理论及其作用路径验证研究较多,他们认为价值感知来自旅游者在目的地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34],也可被视作目的地感知质量和相应价格的组合,游客将这种组合综合后形成感知价值[35]。
遗产形象感知研究样本多来源于解说与评论,早期有研究人员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来解释形象形成过程,而近期的研究则更多从游客感知角度来理解形象形成过程。从游客最初基础资料的收集、外界媒体因素刺激,到旅游地实地游览以及旅游之后回到居住地,游客对旅游目的印象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感知形象[36]。杨永德等回顾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成果, 认为旅游形象是游客对目的地认知而形成的印象[37]。姚长宏等认为旅游形象狭义上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认识,广义上应该是游客、政府、专家、媒体、社区及企业等群体对旅游地整体客观存在的感觉、印象和认知[38]。而对于遗产地而言,游客感知主要源于遗产地的旅游情境设计[39]。欧文仪和贾亮结合携程网数据分析了中国游客对布拉格的形象感知[40]、吴筝通过网络评论内容研究中外游客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形象感知[41]、潘植强和梁保尔基于数字足迹对新疆天山自然遗产的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42]。
从以上研究回顾来看,目前对遗产地游客行为和感知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滇越铁路的研究中,从游客行为和感知视角研究的成果还相对缺乏。滇越铁路在过去110年时间里对云南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沿途经过12个民族聚集地,数十个大小站点把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和外界联系在一起,使滇南地区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前沿。近年,滇越铁路客货列车停运(客运全线停运、货运区间停运),使先前兴盛的村镇面临衰落,当地人生活、就业、出行均受到不利影响。铁路遗产正待向文化遗产转向,以遗产的名义复兴滇越铁路,以遗产旅游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惠及民生、唤醒民族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两轮专家赋值,选出28项涉及游客行为和感知的问题作为调查题目。专家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民族学、地理学、旅游学、人类学等领域的12位教授和研究员。在最终产生的问题中,调查游客行为的问题有13项(包括停留天数、旅游方式、旅游目的、获取旅游信息渠道、旅游花费、交通方式、食住选择、支出项目以及旅游动机等),调查游客感知的问题有15项(包括交通便捷性、景观观赏性、文化体验性、对各项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对目的地的期望以及他直观感受等)。问卷发放地点选在滇越铁路沿线的车站、景区、博物馆以及体现滇越铁路文化的餐厅和酒店。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8%。每份问卷有28题,其中单选题21项,多选题7项,并且有16项单选题涉及李克特量表法,五个维度分别为:1.非常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利用因子分析、描述统计频率等工具进行检验分析(表1)。
表1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表
从总体调查情况看,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总受访人数的56.4%;青年受访者最多,占44.9%,中年占30.8%,青少年和老年受访人数较少。来滇越铁路沿线旅游的大多数是云南本地人,占62.6%;民族构成以汉族游客占比最大,为89.9%;受访者学历水平比较高,大专和本科学历占到71.8%。受访游客职业比较分散,学生、企业员工、事业单位职员、个体经营者比例在20%左右,此外还有当地农民和铁路职工(表2)。
基于完整的游客行为逻辑,从游客行为调查统计中抽取4项单选题和3项多选题进行分析。游客行为逻辑环节如下:
从游客获取滇越铁路旅游信息渠道来看,有96名受访者在亲友推荐下前来旅行,79人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滇越铁路,通过网络媒体和依靠自己旅行经验的受访者分别为74人和62人,从书报杂志上得到相关旅游信息的人最少,只有26人。通过深入访谈得知,很多游客在探亲访友过程中,由亲友陪同来到滇越铁路车站和景区旅游观光。在电影《芳华》上映后,寻迹而来的人不在少数。网络宣传力度明显强于纸质媒体,受到摄影美图、朋友圈晒图的启发而来旅游的人明显多于受到书报杂志影响的游客。
表2 游客基本情况表
在受访者中对滇越铁路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最多152人,其次对铁路遗产本身感兴趣的游客有79人,以纯粹休闲目的来旅游的人有43名,还有21人是到其他地方旅游顺便游览滇越铁路。由此可见,滇越铁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旅游影响力,尤其铁路的历史以及所依托的地域文化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从消费意愿来看,人们来滇越铁路沿线旅游更愿意购买一些特色商品,包括工艺品、首饰挂件、土特产、特色小食品等,而对生活、服装、文具、家居类旅游商品的购买兴趣不大(图1、图2)。
基于旅游信息收集和旅行动机产生的旅游行为,不仅反映了目前滇越铁路旅游现状,而且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商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行为统计包括同行者的选择、交通选择、停留天数、铁路沿线旅行支出占比四个方面。
图1 游客行为逻辑链图
在同行者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是与朋友、同学、同事结伴前来滇越铁路旅游的。亲子和敬老旅游占19%,与伴侣一起旅游占16%,此两者可视为家庭出游。独自一人旅游占受访者的12%,还有少数游客参加旅行团。从调查结果可知,目前滇越铁路旅游与传统旅游目的地有较大区别,由于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行团和家庭出游还没有成为绝对主力市场。从交通方式选择看,私家车自驾游方式占55%,说明客源市场以近程为主(云南省内游客占大多数)。部分远程游客到达云南省会昆明后,选择租车自驾或火车方式前往滇越铁路沿线旅游(如河口、蒙自等地),这一方面体现了云南交通路网建设日益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滇越铁路客运停运后目前以“多节点、不连通”的旅游空间组织形式出现(图3)。
有38%的游客在滇越铁路沿线游玩1 d,逗留3 d以内的游客占80%,在漫长的滇越铁路沿线散落着无数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历史古城、民族风韵,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表明旅游产品吸引力和营销力度有待加强,应在丰富旅游供给的同时开发契合游客品位的旅游产品与项目。从滇越铁路旅游支出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可以辅证以上观点,45%的受访者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旅游花费不到此次出游总花费的20%,另有36%的游客支出不到总支出的40%,可见滇越铁路并非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大多游客属于其他著名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的溢出市场,而且这部分游客市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动力均不足。
图3 旅游同行者、交通方式、旅行天数和支出比例图
对于游客感知,本研究选取2项多选题(铁路沿线吸引物印象、住宿偏好)和9项单选题进行分析,以了解游客对滇越铁路沿线包括住宿设施在内的各种旅游吸引物的主观态度,以及对目前滇越铁路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满意程度。
通过对滇越铁路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印象进行频率分布统计,结果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法式建筑/铁路文物(25.5%)、铁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19.8%)、桥梁隧道(17.9%)、自然风光(14.6%)、民族风情(8.9%)、当地人好客热情(7.6%)、特色饮食(5.8%)。可见,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法式建筑、铁路文物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的欣赏和追忆,滇越铁路对云南和外省游客来说有着普遍的吸引力。桥梁隧道以及周围秀美的滇南风光也是吸引游客并为其留下美好印象的旅游吸引物(表3)。
游客住宿偏好频率分布结果为:精品民宿客栈占47.6%,经济型连锁酒店占25.1%,青年旅舍占15.5%,星级酒店占10.5%,家庭旅馆占9.8%。观察值百分比更能够直观看出,选择兼有品质与品位的民宿客栈的受访者占到67.1%(表4)。他们预期这类住宿设施是个性化的,他们将获得特殊的住宿体验,这一点区别于星级酒店的标准化;而且精品民宿客栈的环境更优雅、管理更规范、设施更现代、床品更舒适,这些方面又极大地区别于传统家庭旅馆。这种游客感知和市场趋势将为旅游开发政策导向和旅游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
表3 游客对滇越铁路旅游吸引物的印象感知表
表4 游客对滇越铁路沿线住宿设施的偏好表
—S代表“平均满意度”,S代表“满意度”,E代表“游客评价”,i表示满意度级别,包括从1到5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的数字为分值。
受访者对9项关系到滇越铁路旅游发展的要素进行了评价,从总体情况看,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滇越铁路开行观光列车”一事,游客普遍给予了支持态度,而且对于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观光火车项目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九成以上,平均满意值为4.48。对于旅游业发展给滇越铁路沿线带来了积极变化的总体感知,多数认为这种变化是令人满意的,其中一半以上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满意”,没有人流露出不满意的态度(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为0)。在铁路沿线治安情况和当地居民态度方面,游客也给出了较高的分值(同为3.94分),他们认为,在滇越铁路沿线旅游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当地人大多表现出了热情友好的态度(表5)。
但是调查发现,在食、住、行、购四个旅游关键要素评价中,游客的满意度并不高,均值介于3.29-3.7之间。这表明,滇越铁路目前整体旅游环境较之其他优秀旅游目的地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提供给游客的旅游设施、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都没有达到游客“满意”水平,旅游业者和管理部门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满意值最低的是游客对居民生活状况的感知(2.3分),受访者对地处滇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现状并不满意。原因出自主客观两方面,主观上,游客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城镇,他们的生活标准和经济条件要普遍优于当地居民;客观上,在亲身感受当地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物资丰富度、交通便捷度等现实情况后,受访者给出了较为真实的评价。同时在访谈中,人们也表示,“希望滇越铁路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表5 游客对滇越铁路旅游要素的满意度表
调查发现,游客对滇越铁路的历史文化表达了深厚的兴趣,铁路遗产(包括建筑、桥梁、轨道、站房等)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旅游印象,这说明滇越铁路拥有特殊的文化魅力,且这种文化魅力应当在更高的遗产层面进行提升。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来衡量,滇越铁路与现行六项标准均具有一定关联(如表6)。
基于世界遗产委员会限项申报规定和我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拥有众多候选者的现实情况,我国应与越南和法国合作联合申遗,一来恰当反映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特点,二来可以缩短申报时间、增加成功概率。申遗的过程就是滇越铁路历史文化脉络的整理过程,同时也是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民族自觉意识唤醒的过程。通过申报世界遗产,提高滇越铁路的知名度和各级政府对其投入力度,以开展遗产旅游的方式带动铁路沿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表6)。
表6 滇越铁路遗产状况与世界遗产标准对照表
目前游客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旅游时间较短,顺访现象较为普遍,这从一个侧面看出,滇越铁路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主题和体系化的旅游产品。在滇越铁路的重要节点(如河口、蒙自、开远、宜良、昆明等地)打造能够体现滇越铁路主题文化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风格特点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有所不同,但一定要统一于滇越铁路文化遗产主题之下。要实现此目标,需从省级层面协调各地和铁路部门利益,成立滇越铁路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滇越铁路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统一的开发行动应从滇越铁路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基础导览系统、旅游区与外部交通联结系统、旅游纪念品供应链、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培训环节等做到专业化和标准化,从源头上防止各地利用相似的旅游资源开发雷同旅游产品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在滇越铁路统一主题和分区段特色产品的吸引下,使游客在河口和昆明之间的“滇越铁路游”成为可能,从而延长游客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游览时间,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使用价值,提高当地旅游经济活力。
游客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要素的满意度均处于中间值,这说明滇越铁路旅游发展在产业链条打造和品质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旅游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个系统化的建设工程,而旅游对于游客来说是一个系统化的体验过程,建设工程要注意贯穿并服务于体验过程。一般来说,游客对于某一程旅游活动的体验分为身体体验和心灵体验两部分。身体体验较为具体,可能通过五观、肢体进行传导式和接触式感知,比如对某地气候和温度的感觉,对当地景观留下的印象,对地方特色菜肴的评价等。心灵体验较为抽象,它可能来自身体体验之后的持久作用,也可能是对旅游过程中场所感、文化氛围、友好态度的感知或回味。
游客体验无所不在,滇越铁路在遗产旅游开发伊始就应当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切不可只注重景区开发,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而要引导社区居民和民间资本参与到食、住、购、娱等产业发展中。一方面可以在不牺牲供给质量的情况下,加快旅游开发建设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旅游经营,形成良好的旅游气氛和好客精神,为游客提供更加完好的旅游身心体验。
滇越铁路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铁路资产在向文化遗产转型的过程中,遗产旅游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滇越铁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对游客行为与感知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管理者和开发者对市场需求的准备把握,及时发现滇越铁路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对游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旅游动机主要来自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对铁路遗产本身的兴趣,而且在实际旅游过程中,铁路文化遗产和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给他们留下的旅游印象最为深刻。但是,游客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游览时间较短,支出占比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游客感知调查中找到答案。游客对滇越铁路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的感知均处于中间值,没有达到“满意”,说明在以上环节尚需不断改进。基于行为和感知的调查,提出了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系列化打造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全产业链三项旅游发展建议。期望滇越铁路在高层协调、全民参与、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成为国际铁路遗产和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