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航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普雷马克心理学原理,能帮助老师比较准确地了解数学教学中某种问题所在,为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手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可以帮助教师特别是经验不足的老师预测和干预学生各种学习行为,让数学教学效果更具实效。
关键词:普雷马雷克原理;数学教学;应用
普雷马克原理是来源于普雷马克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两个事情(一件为孩子喜欢且愿意做的事,另一件就是不喜欢且不想做的事),假如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另一件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就会被搁置;假设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做完自己不喜欢的事之后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孩子就会完成好两件事情。在教学上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教师利用孩子喜欢的那件事情作为强化物,先让他们做一些教师已经安排好的事情(通常孩子是不愿做的事),等到做完后再完成下一项,这样可以用来强化孩子不太喜欢的活动的发生频率。
倘若这一原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得当,不仅会让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让学生们的行为早日达到教师的预期标准。就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规则都是刚开始建立的,但孩子毕竟太小,在实行规矩时经常会对学校、老师的要求心不在焉,对老师所发出的指令总是完成得拖拖拉拉,做事行为也是比较拖延的。除此之外,由于这些孩子的年龄和行为特征,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和持久性都不高,对事情的执行力也不强,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其他小朋友随意讲话,思想容易开小差和搞小动作等等。学生们存在的这些问题时常都会令老师非常苦恼,但如果我们发现孩子们普遍的爱好,就可以利用孩子的爱好让孩子去完成另外的任务,这是一件很好很愉快的事情,与此同时也能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们一些问题,学生若能准确回答,教师就可以奖励给他一朵小红花或是给他一个棒棒糖;课堂上做练习的时候,学生们如果能老老实实地完成习题,老师就可以让他们提前下课玩游戏;他们若能熟练计算的话,在做完练习题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地画画;每一个组的小朋友能上课管住嘴巴、守纪律、积极发言可以获得十分,而且整个小组当天可以免作业、回家能看30分钟的电视;在家里能保证不用家长监督就能自己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成为这周表现最好的学生等等。学生们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会非常努力和刻意去完成老师的任务,并达成老师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意识。等下回老师下达任务时,他们的意识就会告诉他们,完成老师的要求,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他们就会形成听取老师意见的习惯。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表现出高度的热情,这也会助推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原理实施过程当中,对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不能颠倒顺序,例如老师说,如果你们能保证认真完成练习题的话,那么现在可以先玩10分钟或20分钟的游戏。一年级的孩子自觉性本来就很低,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也不强,而在听到老师的话后,认为老师会允许他们先玩游戏,那么,在诱人的玩耍面前,枯燥的练习很容易让他们抛之脑后,缺乏自制力的一年级孩子们会一直玩游戏,不会想要完成练习题。而在玩游戏的同时,他们也会产生不安,稍微懂事的小孩子还会有内疚的心理,因为他们答应了老师会做好数学练习题的要求。但答应做好某件事和内疚并不能让孩子们立即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有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工作后再给予孩子们某些特定的奖励,才能让那些自觉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孩子拥有自己完成作业任务的动力,如果颠倒了普雷马克原则的顺序,在课堂上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去完成某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放弃完成任务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利用普雷马雷克原理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设置好做事顺序,要靠着孩子们喜欢的事物来吸引他们去尝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这样的吸引下孩子们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支持动力。
为了能发挥好强化作用,教师要懂得选用学生最爱的东西做奖励,这样学生们才有动力来完成任务,也能快速达到教师的期望值。我们来看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例子:有画画、玩游戏和做数学练习三项活动,一般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这三项活动的喜爱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的话,是玩游戏、画画、做练习。按照普雷马克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指数较高的活动,来作为最终的奖品奖励,用这样的奖励来吸引学生们进行做练习的行为,让孩子们必须先认真完成数学练习,然后才能得到玩游戏或画画的奖励。在进行练习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们说:“你们想不想玩游戏和画画啊?咱们要先做完这些数学练习题才能玩游戏和画画,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快开始做练习吧。”一年级的学生听到这样的话后,很容易听取教师的要求立即进入数学练习环节,也会为了喜欢的事物一鼓作气完成练习题,很少会放弃。而如果颠倒了做数学练习和获取奖励的顺序,即先玩游戏再做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不可能有认真做数学练习的行为,他们只会一心全在游戏上,进而导致课堂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对数学教学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
有时候我们的确花了很多心思,只是为了能向学生们提供数学知识,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并没有收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选取不恰当的强化物所造成的。在运用普雷马克原理之前必须要懂得一些具体的操作,要先观察,然后排序,紧接着与学生们商量,商量之后再适时调整并确定方案。首先老师要成为一名有心人,可以利用平常与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在观察之后,找到一些孩子会选择的活动或行为,然后按着学生们会选择的可能性将这些活动或行为进行排序,看看什么活动或行力是孩子所最爱的。除了观察孩子们的生活行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尝试与孩子们聊天,从聊天的话语中了解孩子所喜爱的活动与行为。由于时移世易,人和世界都不停地发生变化,人的喜好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孩子的最爱和排序不会一成不变,任何的强化物都不能经常使用相同的一个,如果经常使用,孩子也会厌倦,这会让喜爱物影响的可能性有所下降。所以老师需要定期观察和与孩子开启聊天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了解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爱好行为有何变化,进而根据他们的喜好进行重新排序,以便更有效地强化对他们的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最关键就是预选确定在设定的情境中哪个强化物可能最有效。下一步就是与学生们商量,商量的过程中教师态度要温和,不能太过刻板,要留一定的空间并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比如:“同学们,想不想要自由活动啊?你们如果想要自由活动的话就先要完成老师留的任务哦,听话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加分奖励,想要的话大家快点跟着老师的指示走喽。”诸如此类的话语。最后一步的调整主要是针对突发状况而提出的,课堂活动安排则需要根据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学习任务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来调整,如果在学习任务少且学生接受速度快的情况下,教師就可以按照原计划进行练习;若学生学习任务多且学生接受速度慢,数学教师就要调整安排,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
总之,把普雷马雷克原理运用至数学教学中的选择是值得信赖的,也需要教师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