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艳雯
【摘 要】游学是一种有主题、有目标的校外实践活动,是整合了课程的系统与活动的自由等特点的综合性学习形式。其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本文就依托学校主题课程资源,以能力为导向,回归生活环境,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游学课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游学;主动体验;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76-02
“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游学课程指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游学,不仅要游历、欣赏,还要亲自经历、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游”是“学”的方式,“学”是“游”的目的,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游学之“学”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吸纳关于游学景点的普适性知识,更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1]。
一、发现——立足学校主题课程选材
要向学生传达的理念和目标,是开展游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本学期,常州市延陵小学(下文简称该校)以“苏东坡的常州情缘”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包括“舌尖上的东坡味”、诗词中的常州风光等。学生讲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故事,体会苏轼和常州的情缘;诵读苏东坡的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查阅文献资料,绘制苏东坡在常州的足迹图。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该校确定了“跟着东坡去游学”这一主题游学活动,并结合学生年段发展目标和地域资源特点选择游学线路、制定安全预案、与家长志愿者进行有效沟通。出行前的准备是格外重要的,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该校毗邻东坡公园、红梅公园、苏东坡纪念馆等,为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提供了学习资源,选择了本地区的文化景点资源作为此次游学的地点。为制订游学路线,笔者设计了“跟着东坡去游学——路线设计”这一方法指导课,旨在通过游学活动中的路线设计这一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学习资料、策划学习活动的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基于生活经验,综合运用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实地考察活动或者个人、家庭出行提供方法指导[2]。
二、实施——让“游”与“学”深度融合
(一)比较分析中筛选合适景点
说到游学的地点,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好多主意:东坡公园、红梅公园、苏东坡纪念馆、常州图书馆……根据学生的推荐,笔者将这些地点全都标注在了地图上,询问学生:“这些地点你们是否都要去呢?” 为确定游学景点,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查询景点游玩内容、地理位置、交通方式等,制作了表格。
通过两组学生制作的表格,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整合图片、文字资源,进行分析、整理,还根据本小组实际情况,多角度地筛选景点,最后总结经验,得出主要从研究主题、兴趣爱好、消费水平三方面进行比较选择。
(二)合作绘制中寻找最优路线
确定好游学地点,便开始策划路线。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路线案例图;通过“找茬”,引发学生对交通工具选择、景点先后顺序安排等方面的思考,从中得出路线规划的方法。以下是案例及教学片段。
师:瞧!我们班的小明已经迫不及待地画好了路线图,里面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呢?
生:时间、游览顺序、交通方式。
师:你喜欢他的设计吗?请你帮他“找找茬”。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生:苏东坡纪念馆九点钟才开馆,把时间浪费在等待开馆上可不太合适。
师:我们早晨八点钟从学校出发,可以先去哪些地方呢?
生:我们可以先选择公园,因为开放时间比较早,或者也可以选择较远的博物馆,避开早高峰交通的
拥堵。
师:是啊,游览顺序的选择也蕴含着智慧呢!还有什么地方,你想给他提出建议呢?
生:九点钟的时候延陵路较为拥堵,从文化宫出发打车费用有点高,时间还长,建议选择公共交通。
师:在交通拥堵的路段,我们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你们有什么推荐
的吗?
生:路程较近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选择骑共享单车,既实惠,又便捷。
师:大家可以根据行程选择,但要统一行动,注意安全。
生:我们在画路线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重复,节省了时间,就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务了。
师:下面就请大家带着锦囊,根据任务单,合作画出你们的游学路线图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设计“大家来找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在规划路线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且在自由讨论和交流补充中,提炼出最佳方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介入,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由绘制路线图到小组优选最佳路线,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游学地点,画出了“私人定制”的路线图。
三、评价——互动中促进提升发展
策划活动结束之后,看着每组交上来的路线规划图,笔者又陷入沉思。有的小組在交通方式上选择较为单一,一味考虑省钱,而没有考虑路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有的小组并没有仔细阅读景点的开放时间,在先后顺序的安排上并不合理;有的小组在人员分工上不合理,无法高效地完成游学任务。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又开设了一节主题为“我为你点赞,小小策划师”的活动方案评价课。课上,每组的组长上台展示并介绍本组设计的游学方案。之后让每位学生上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案,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评价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路线安排、游览顺序、人员分工等。
为了促进游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必要设置评价环节,以评价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游学课程的学习。游学课程学习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具体围绕游学课程的活动目标展开。
四、思考——让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游学是一种有主题有目标的校外实践活动,是一种整合了课程的系统与活动的自由等特点的综合性学习形式。本次游学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体验类活动”。本课属于整个活动的第一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利用学校主题课程资源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进程,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数学、地理等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了综合素质,发展了核心素养,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无论是游学的过程,还是游学前后的准备和拓展,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由于活动开放、主体多元、个体自由、平台丰富,而且教师事前进行了充分的指导铺垫,所以学生往往能在丰富的体验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理性的学习与思考。这样的游学活动学生会觉得有意义、有收获,游而有学,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恩茂,吴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批判与价值澄清[J].教育科学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