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德育

2020-08-19 12:56唐传昕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价值观核心素养

唐传昕

【摘 要】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我国一直是一个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家。如今,德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人,培育拥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在本文中,笔者在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德育的内涵及其作用,探讨核心素养理论与德育的联系。得出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德育是德育素养为先、多重素养并举的德育。由此通过直观讲授和知行合一这两种模式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小学德育建设的实施措施:打牢人文素养德育基础;强化科学素养德育体制;优化创新素养德育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价值观

一、核心素养理论与德育

(一)核心素养理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备受瞩目。所以中国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今这个社会形式下,我国的教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需要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初步的学习与认知,即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二是在学习中不限制学生的自我长处的发展,即让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而第三是最重要的,即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实践活动,因为将来学生最终都是需要走向社会的,即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这三个部分囊括了几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学习技能知识是学生们提高核心素养的前提。一个好的学习素养可以表现这个学生从内到外所具有的超脱气质。良好的学习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后发展有着巨大的联系,良好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造就学生未来成功的强有力武器。对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需要为个体追求个人的生活目标提供助力,为个人的兴趣、梦想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助力。

(二)德育的内涵

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德育建设。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德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加强德育人文素养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德育人文素养的核心功能[2]。德育建设始终围绕着人文素养,人体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是虚化缥缈的,这就决定德育建设是一项动静结合的事业。“动”是指德育建设正在呈阶梯上升的一个趋势,“静”则是指德育建设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以科学素养为指导的德育建设。科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研究挖掘的一个课题,在浩瀚的的知识宝库中,科学占据了大量的比率,科学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而这些必然需要科学素养做铺垫。任何技术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理论知识的引导以及科学素养的铺垫。21世纪是发展迅速的全球化时代,科学发展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桥梁。小学生科学教育我们则更应该重视,德育工作始终要以渗透科学知识为使命,不断的提升教师及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理念,真正将科技强国这一口号放在心里,并将其传递下去。

以创新素养为方针的德育建设。我国始终将创新发展作为一个号召,创新是一个国家永久前进的动力,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创新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保障。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猛,创新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教育水平、科研事业,哪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扶持,我们从贫苦的农耕时代到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所走过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的助力。

(三)德育的作用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学校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是神圣的地方,学生在学校的时光是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的教育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德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注重内隐学习,即无意识的学习[3]。其根本是文化作用于个人品德的发展,即古人常说的耳濡目染。当德育作为一种主要力量使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他的氛围之下时,每个个体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和奉行其中传达的价值观,最后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

德育是优秀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把以往的传统文化观念打破了,建立了一套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因为在其看来,随着社会的改革,我国封建时代下的传统观念并不适合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所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与当代新文化碰撞的时段。对于学校而言,这是加强道德建设的好机会,顺应时代需求,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新文化,我们文化中优秀的一部分一向与美德相连,自然也和德育建设紧密相关。所以德育建设要以传承优秀文化为目的,将优秀文化从云端收到课堂上,送进学生心底里。

德育是学生成才的前提。“子欲为事,先为人圣”,欣赏一个人,其本质就是在于欣赏这个人的人品。由此可以看出人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以及一个人的成功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好的人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把金钥匙,带你打开成功的大门,它也是一把刻度尺测出了你的未来人生路。著名學者白岩松曾经说过“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可见,人品何等重要!人品才是最高的证明书,德与才的统一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由此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人才。

(四)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德育

1.德育素养为先

核心素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可或缺,但在众多必备素养中德育素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德育不是人才的必修课,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应该接受德育。因为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成为人才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端端正正的人、帮助我们形成优良的品格。

2.多重素养并举

如果说我们只重视德育素养,而忽视了其他素养,是不是就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呢?答案当然是不能。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4],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要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因此小学阶段不仅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需要形成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以及乐观向上的品质,从而为孩子们的未来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未来幸福的生活做准备。

二、德育建设中的基本模式

(一)直观讲授模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真正的良师不仅给予我们学术方面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答疑解惑。这些疑惑是不仅仅限于书本的。在所有科目中,对于语文的掌握通常不能完全以成绩评断,而且从来没有人敢声称自己把语文掌握得炉火纯青。语文向我们传达的知识更多的是隐性的,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教育换一种说法便是人文教育。它把人们的生活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把人脑海中的思想在生活中具现化,从而促进人的道德发展。

(二)知行合一模式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直戳中国人或者说中国青年的痛点。每年高考我们会都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都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名校的大门。但是细看我们的科技领域,却始终人才匮乏。拿着高分只能说明我们理论知识掌握的好,但是纸上谈兵都是无用功。我们只有弄清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中国毫不动摇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但是如果不是中国将理论联系本国国情,不断实践,而是每天向马克思祈祷那还能让中国走向世界吗?显然是痴人说梦。可见,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德育建设更是如此,如果只谈论理念而不运用于实践的话,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小学德育建设的实施措施

(一)打牢人文素养德育基础

完善图书设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打开知识的钥匙,也是提升文化素养的不二法门。德育不仅是教育还要落实于行动,德育建设应该将图书设施纳入工作日程中。扩大图书馆规模,增加关于德育内容的书籍,鼓励孩子阅读此类书籍,并且优化图书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借阅条件。

开展读书习惯的宣讲会。小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养成学习的习惯。所以适当开展一些阅读习惯的宣讲极有好处。并且宣讲人最好就是本校学生,这样就能让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有了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样,孩子在阅读德育类书籍时所获取的内容和知识也就大大扩展了。

(二)强化科学素养德育体制

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课本里面所涵盖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学生也都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取思考问题,但是从知识的把握度方向来考虑,孩子们自主学习领会,才会收获的更多。学校要适当的增加孩子们的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孩子们自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要勤于动脑动手[5]。小学德育中应该把科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科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各种感官的配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动力。

(三)优化创新素养德育实践

开展小发明的比赛。学校统一购买原材料,鼓励同学们自由组队,自由发挥,集体协作。用空闲时间制作自己的科技产品。产品做成后,各小组进行评比,评选出更优秀的作品,并予以奖励。这既是与科技的近距离接触,也是动手实践的机会。锻炼实践的机会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多动手,勤思考对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开展课堂讨论。讨论是最容易产生新思想的方式,也就是现在连面试都会用到的头脑风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组织小学生在一起讨论,表达个人的看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比较不错的方式。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简单,想法可能不够成熟,所以营造思维发散的氛围,引导小学生正确发散思考及其重要。通过展開课堂讨论,加强学生辩证思考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己明辨是非的准则体系就会慢慢完善。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2]王东莉.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J].中国德育,2008(05).

[3]董烈霞.内隐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安徽教育科研,2003(05).

[4]刘勋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哲学思考[J].教师,2018(20).

[5]王丽群.聚焦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探究小学品德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小学德育,2016(05).

[6]王风宸.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浅析[J].才智,2019(10).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价值观核心素养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