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洁
【摘 要】本文从课程游戏化理念核心导入思考,进而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分别从区域环境游戏化,激发游戏欲望;区域内容游戏化,促进探究兴趣;区域指导游戏化,促进主动学习等三大块面进行介绍,其中各部分还结合区域活动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游戏化滲透的部分实例进行进一步阐述,从而对于如何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具有实践和推荐价值。
【关键词】区域;课程;游戏化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游戏精神,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虞永平教授的观点不得不使我们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回顾与思考:我们现在的课程适合幼儿吗?长期以来,受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影响,无论是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均出现教师高控或者是规则性游戏过多,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确实存在弊端。因为幼儿具有成长个性化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其家庭环境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其自身遗传等因素都各不相同,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随着对于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进一步学习,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能发展幼儿的智力,能让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将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呢?幼儿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如何来引导幼儿呢?此时,区域活动这种更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课程中主题内容的需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出发,通过深入思考材料的准备、周围环境和游戏情境的创设等,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相对于集体教育而言,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不均衡性等特点,因此其活动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游戏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幼儿操作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发展。那么,如何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通过区域活动的方式予以实施呢?这就成为了我们探究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
一、区域环境游戏化,激发游戏欲望
(一)区域整体规划游戏化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育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幼儿的游戏水平与其发展水平是同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尊重、支持,且富有游戏趣味的活动环境,让幼儿乐于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去进行尝试与探究,建构相应的知识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区域活动的整体布局是宽松的,整个活动空间等整体环境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即类似于游戏场所的区域形式体现,教师在该活动时候就是一个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玩伴”。因此,在区域环境的规划和设置时候,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人翁”意识,引导幼儿共同商讨区域块面的选择与场地的规划,大班幼儿甚至可以在该区域自主布置相应区域环境。基于幼儿共同参与的区域环境,相信对幼儿们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幼儿进入区域游戏的欲望。另外,在区域规划中,还留有一个“百变区域”,即留白区域,该区域的活动内容则可以追随活动需求或者幼儿兴趣点来予以设置,旨在为幼儿随时提供探究与学习的支持与帮助。
(二)区域材料提供游戏化
在区域活动中,区域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对象。为了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欲望,在提供材料时更加要注意根据该区域活动内容和需要、幼儿发展水平等,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促进幼儿积极进行尝试,为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物质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日常使用的糖果盒配合密码锁制作成“糖果宝藏”游戏材料来进行数学领域的点数配对学习;用日常使用的色纸制作成“魔法地毯”游戏材料来进行科学领域的排序、分类;用养乐多瓶子贴上10以内数卡制作成“趣味保龄球”游戏材料来进行10以内数的分合学习等等……
二、区域内容游戏化,促进探究兴趣
(一)课程内容游戏化渗透区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知识的先导,是会学的先提条件,在幼儿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与内驱作用。因而作为教师在活动中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筛选,然后将课程内容游戏化后通过材料或环境的形式投放到区域之中去。例如:中班健康活动“我爱刷牙”,教师就可以将课程内容物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牙牙乐”——纸盒制作牙齿形状,自制牙刷。接着在旁边配以“刷牙歌”图谱等,投放入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探索区域中,该活动就远比以往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受幼儿欢迎与喜爱。又如:大班语言活动“乌鸦喝水”,教师除了在语言区增添相应故事盒、故事图谱外,还将课程内容在科学探索区利用透明玻璃瓶、大小不同的石子、夹子、吸管,再配以“乌鸦”图片,制作了“乌鸦喝水”的操作材料。该材料的投放不仅能帮助幼儿巩固课程中语言教学活动的理解与兴趣,更是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和丰富,深受幼儿喜爱,纷纷进入该区域去探究“乌鸦”如何才能喝到水。
(二)追随幼儿兴趣丰富区域内容
以往幼儿园课程预设较多,内容多为教师制定。但是区域活动中,一方面内容可以是教师根据年龄特点、课程主题目标、幼儿当前发展需要来创设和提供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幼儿当前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并提供相关操作材料。相信出于幼儿兴趣的内容更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从中评估出幼儿已有的相关经验。例如:梅雨季节的户外操场,由于闷热出现了很多蚯蚓,于是幼儿们纷纷三五成群围着蚯蚓议论纷纷,于是我们就将这些跑出来的蚯蚓请进区域,开设了蚯蚓养殖区,而随着蚯蚓养殖区的创建,幼儿们开始自发收集各种关于蚯蚓的知识和故事,于是蚯蚓故事区、蚯蚓探究区等随之产生……而伴随着幼儿兴趣点的蚯蚓系列区域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
(三)捕捉生活中信息拓展区域内容
幼儿一日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大量的言谈话语,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他们发展价值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观察幼儿的行为。如:由一名小班幼儿带来玩具电话放入娃娃家,其他幼兒纷纷争抢玩耍,于是区域活动中结合课程在数学探索区增添“打电话”游戏,即幼儿通过点数、一一对应等方法来玩打电话游戏。又如: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我发现一位幼儿带来了一只霸王龙玩具,于是好奇地问了一下:“这是什么龙?”“霸王龙”孩子骄傲地回答道“它最厉害了!”此时,周围孩子们都被吸引围拢过来。接着我进一步问道:“你们还认识什么别的恐龙?”“恐龙生活在哪里?”“它吃什么?”这些问题使孩子们的谈论进一步扩展开来。于是他们开始纷纷从家中带来了各种恐龙的玩具、模型、图书、杂志等各种资料来进行“恐龙研究”。于是,生成了科学探索“恐龙的种类”,建构游戏“恐龙园”、“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区域学习活动内容,给予幼儿园课程以新的“活力”。结合相关课程,我们进一步将课程内容物化为游戏操作材料投放入区域活动中,对此孩子们整天开心地玩着,谈论着各种“恐龙”沉醉在神秘的恐龙世界里……
三、区域指导游戏化,促进自主学习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指导方法。要幼儿主动地学习知识,关健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幼儿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观察,运用游戏化语言耐心指导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获得成功,但是教师不适宜的介入和指导只会剥夺幼儿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适时的等待必不可少。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把握区域活动,但是也不能急于了解所有的活动。如果教师援助指导一个区域自然就无法看到其他区域,如果教师过于在意所有的区域那么就会成为“巡视模式”,事实上对于各个区域内活动情况都没有深入观察与理解。较好的做法是教师对整体活动内容先根据难易及重点等进行统筹规划,然后保教人员分工关注各个区域内活动。而教师则通过某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特别是当你走近正在进行活动的幼儿时,不要急于打招呼,要留些时间观察幼儿、解读幼儿,了解幼儿“现在正对什么感兴趣”,“同伴之间的互动怎么样”等等。例如:在小班美术区域中,教师将课程中给水果涂色活动转变为“水果宝宝穿新衣”的游戏活动形式,结果发现一名幼儿拿起一支蓝色蜡笔就涂了起来,当时班级老师看到后立刻说:“你怎么涂蓝色?香蕉是什么颜色的?”接着拿了一支黄色的蜡笔放在该幼儿面前转身去其他区域……该幼儿听了老师的话后停了下来。我轻声问道:“你为什么涂蓝色的?”幼儿看了我一下说:“我的香蕉烂掉了!”接着该幼儿继续涂蓝色。当该幼儿涂完后,我拿起旁边语言区的小猴手偶,轻声问:“我是小猴子,我最爱吃香蕉了,你能给我一根大大的黄色香蕉吗?”他再次看了我一下,然后走进娃娃家拿了一根游戏的香蕉模型,然后把香蕉模型放在纸上,再用黄蜡笔沿着模型描了一遍,一根黄香蕉跃然纸上,孩子开心得的拿起黄蜡笔开始继续涂起来……可见,教师适时的介入和正确的引导,能够将幼儿适时地推向探索与发现之旅。
(二)开放提问,运用游戏化语言积极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重点在于进行“目的性推动”,通过提供资料、建议或暗示等手段来推动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发现、学习。引发他们将已有的技能运用出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例如:在“有趣的蛋宝宝”活动中,小问号区域内有名幼儿画了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和一只公鸡,公鸡身上打了个“╳”(为何母鸡会生蛋,公鸡不会)。于是我们请他向大家讲解他的疑问,并启发其他幼儿一起思考、解决。此时,一名幼儿解释道:“它们像人一样,妈妈会生孩子,爸爸就不会生”。对此,我立刻运用游戏化语言引导孩子们:“鸡妈妈和鸡爸爸遇到难题了,为什么鸡妈妈会生蛋宝宝?鸡爸爸不会呢?”“是不是所有动物宝宝都是妈妈生的呢?请各位‘小侦探者们赶紧去查一查吧!”于是,我们区域中又多了一个“小小侦探社”,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上网查相应资料,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信息、线索进行分享、交流等,从而使孩子们的学习成为了孩子积极自主的学习。
(三)尊重幼儿,运用游戏化方式适时指导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学前期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会问很多问题,做一些尝试。当然,孩子有这些表现是好事,问题是成人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介入“影响”他们。这样只会剥夺了他们探索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产生依赖而懒得自己动脑。因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当好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掌握好自己指导的“度”。
1.给予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
这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或串讲串问,而是运用区域活动方式,将课程内容转化入区域活动中,再努力把幼儿推到前面,尊重幼儿,让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方法、进行探究等,在幼儿进行了一定探索基础上,再将幼儿无法掌握的学习活动要点或方法经过共同讨论以及幼儿间介绍等方式“教”给幼儿,从而使幼儿学会自我学习、自主探究。
2.给予幼儿区域探究的时间
由于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幼儿间学习所需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而区域活动由于是开放式、延续性的活动,因此幼儿可以反复、长时间操作。该模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活动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幼儿感到困难的问题,应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思考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尽可能将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给予幼儿游戏式的积极评价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总习惯带着孩子“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考,评价时候习惯性以自我喜好为主,引领着孩子们评价,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现象,造成孩子们缺少自由表达的机会,创新行为受到扼制。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因为积极的评价是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内在动力,它会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活动有兴趣,并激发下次活动的积极欲望!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及结束时都允许幼儿发表各自意见,遇到矛盾、纠纷,便展开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如:在实施“昆虫世界”主题活动中,有一天幼儿们在草地上捕捉蚱蜢,突然他们发现了空中的蜻蜓,于是他们用手去捕捉蜻蜓,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无需干预,而应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尝试。虽然他们最终没能捕到蜻蜓,但是他们却获得了“蜻蜓飞行速度快”“蜻蜓反应敏捷”“小手不适于捕捉善于飞行的昆虫”等感性经验。又如:在开展“春天真美丽”为主题的区域学习活动,进入讲评环节时,教师正在对某位幼儿所绘画的蝴蝶风筝大加赞赏其色彩丰富时,有的幼儿就提出除了涂彩色的颜色还可以给蝴蝶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有的幼儿就提出可以在蝴蝶风筝最下面的翅膀下加两条长长的飘带;还有的幼儿则表示喜欢小狗想画小狗风筝……于是在后期该区域就增添了画花纹的勾线笔、各种花纹图案参考、彩纸、各种各样的风筝图案等等,于是该区域更加深受幼儿喜爱,同时各种各样灵动的风筝诞生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评价时候的方式方法,积极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幼儿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例如:美工区中的“美丽的花裙子”就可以运用角色进行游戏化的评价:“爱美的花孔雀可喜欢你设计的裙子了,里面的花纹就跟它的羽毛一样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哦!”又如:数学区中的“魔法地毯”也可以运用游戏化语言评价:你设计的地毯斑马一定很喜欢,它是一条一条的,跟斑马的花纹很像哦!相信在这类生动的评价下,幼儿对于活动将更加积极、主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方式对教师与幼儿的发展呈现出積极的意义,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主体作用,开始关注到儿童的需求和儿童视角,对于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起到了极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梅林.幼儿园工作规程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河边贵子.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建君.区域新视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6]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本要求[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