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阳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若要有所突破,改变学生对数学单调、乏味的固有认知,美育的作用不容小觑。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不仅高度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及影响,然后探讨了当前美育渗透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有效地渗透美育提出了几点策略,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的特殊学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门枯燥而又单调的学科。但是,很多数学家都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蕴含着美妙和奇趣,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美的事物是非常容易接受的,而数学与美的事物联系又十分密切,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美育,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義
所谓的“美育”,就是指教师使用审美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数学美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发挥数学“于无声处润物”的美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数学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数学教师更加专注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发展,而对美学则较少涉及或缺乏专业学习,更加谈不上掌握和熟练地运用,这就使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薄弱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分析和理解等能力并不强,在面对美育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想象力也不够丰富,在面对教师所渗透的美育内容时,可能无法有效理解和内化。
(三)美育受到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制约
学者张奇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审美欣赏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是审美水平却仍然一般。”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评判指标,而美育因素则几乎没有在评价标准中出现,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渗透美育,因而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从学生口中听到对数学的赞美。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一)以教学内容为本,展现数学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特点,把数学美融入教材当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鲜明的色彩和图画都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展现数学美,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美。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一数》一课当中,教材中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图画,里面物体多样、个数不一。这样的图片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多样美,就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和乏味的了。又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一课之后,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教师可以安排“动手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图形拼接出形状各异的图案,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简单的数学图形也是可以拼接成美丽的图案的,帮助学生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直观美,同时唤醒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使用教材当中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炼美,从而为学生展现数学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以教学方法为介,渗透数学美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入门钥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让学生爱上数学、感受数学美,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渗透数学美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挖掘一切蕴含在数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数学教学方法众多,有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富有美感的学习情境,将数学教学活动转变为综合审美活动,以便于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这种求知欲望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从而让学生喜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感受图形的拼接美,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致的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转化之美。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样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数学之美。
(三)以教学手段为辅,突出数学美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技术,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技术有效融合了文本、声音和图像,可以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更加直观地将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让原本静态的审美对象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美的情境当中学习数学知识、陶冶性情。
例如,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当中,因而计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轻视算理的情况,并且计算练习也是比较枯燥的,导致部分孩子在刚接触计算时正确率比较低,而到了高年级更是会时常出现计算错误。那么,教师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创设美感,以激发孩子对计算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设计“小猴跳树桩”的游戏,每个树桩上写着 “11、13、15、17,19 ”等数字,用这些数减去小猴身上的 “9”,每正确计算一道题,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声音中感受数学的计算之美,也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进而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内化于心。可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数学美育渗透相结合,做到“锦上添花”,才能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数学活动为主,延伸数学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和引领,而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验证数学之美,就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小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并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将数学美进一步放大。
例如,在讲解《认识几何图形》时,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课本内容将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个边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拼拼搭搭真有趣”的活动课,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物品,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或者是圆柱体的纸杯等,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活动课上,有的学生可能会将纸盒拆开,观察几何体到底有几个面;有的学生会使用白纸折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总结出内在的规律。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和思考,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美,并且在活动中获得不一样的成功体验。就这样,数学的美就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达到了“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渗透美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美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从而将数学美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子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价值与体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2]王飞.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情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新课程导学,2013(06).
[3]高少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