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任务,也应该注重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对于一些经典的名著对于初中生价值观有着巩固和十分深远的意义。阅读经典名著对于我们任何一个时期,都会让我们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得到提升。阅读经典名著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视野的开阔有着很大的帮助,初中生通过阅读经典去认识和感悟世界,认识生活中人性的真善美和人性中较为丑恶的一面。所以在初中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精神方面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名著导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名著经典是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的考验的,所以对于一些情感的表达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名著导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现在初中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情况却不太理想,一些由于教师名著阅读巨大的阅读量和时间的投入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只是流于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讲名著一概而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名著导读”的过程中,要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下文是我针对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采取外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还处在好奇阶段的初中生来讲,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还处在青春期躁动的 初中生来讲他们没有耐性去品读一本厚厚的名著作品,如果学生在不认真发现名著中故事情节,学生就无法对这本名著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且过程比较乏味的,名著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设立专门的名著阅读课,给学生阅读时间并且营造合适的气氛,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来进行名著阅读。
例,教师可以在每周给学生安排几节“名著导读课”学生在这节课上要进行相应的名著阅读,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先对我国的名著进行必要的理解,在名著的阅读中,逐渐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逐渐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在名著阅读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名著,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著交流,或者让学生课下写一篇关于名著的读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渐喜欢上名著阅读。
二、教师进行名著引读,帮助学生进行名著理解
教师进行名著导读时,应该尽量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不能选择过于难理解的名著进行解读,初中生文化积累不多,对于名著的阅读来说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进行名著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时,慢慢减少对名著的讲解慢慢放手,让学生慢慢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名著的阅读习惯。
例,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篇纪实性的阅读,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1963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的形象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坚定的斗争。这本书收集并且记录了与革命将领的谈话,通过谈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这一支神奇的队伍,是怎样一路拼搏,给予了人民和国家以及民族真正的希望。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名著引读时,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解放军乐于吃苦,不惧怕艰难的乐观主义,让我们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胆识和谋略。
三、建立名著交流小组促进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名著导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相互交流,为名著导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小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搭建起名著交流和交流一些读后感并且分享一些阅读经验。
例,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根據学生正在阅读的名著给学生进行分组,把那些阅读名著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尽量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读完一本阅读,把阅读相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阅读书目的不同,对小组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兴趣相同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激励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名著阅读,把名著阅读,引入语文课堂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和课下阅读的相互结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改变名著阅读的现状,慢慢改变学生对名著的认知和看法。让名著可以拨云见日,重新获得教师的重视和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马弛.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