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芬
摘要: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强与否,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速度与答题速度。本文拟在探讨如何将计算能力灵活应用到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计算能力;中小学数学?
?
计算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数学能力,而实际上,真正集中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仅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会通过加大学生口算训练提升计算速度与能力。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基本能力与手段贯穿于数学教育学习的全过程,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在速度与质量两方面切实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并促进其将已得的计算能力灵活运用到每一个数学问题中。
一、提升计算能力,灵活运用计算
一种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往往需要漫长而刻苦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集中训练计算能力不过是小学一二年级,高年级学生不会集中花时间做口算题卡来培养计算能力,因此,便需要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灵活训练、应用、加强自己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树立计算意识,无论是基础运算、复杂运算还是多样化运算,都需要学生端正正确态度。当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手机、计算器等代算工具比比皆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传统的计算方式即人算不再具有实用性,孩子又很容易受到此类观点影响,对计算产生轻视厌烦态度。教师应讲解未来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无论对于计算过程还是检查过程都应抱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计算能力,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你和妈妈出去买菜,计算能力好的同学可以瞬间口算得出多种菜加在一起的价格?而计算能力不好的学生还要用计算器逐个加减”。对于高年级初中生而言,数学大题的计算过程一般都比较复杂,比如三角函数题,学生不仅要记住sin、cos和tan的转化关系,遇到复杂的函数体,计算量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告知学生,每算一步的结果就有一步的分数,但是一步错步步错,因此在一开始计算时就要摆正心态拒绝浮躁认真计算,根据个人能力与考试时间算到哪步算哪步,这样,在分数的激励下,学生更容易主动仔细严谨计算,潜移默化中提升计算能力。最后,要灵活应用计算能力,计算能力不等于单纯的算数,它需要学生认真审题、严谨考虑、仔细分析来寻找最简单的计算解题方式。例如对于高年级初中生而言,很多题目需要巧妙计算,而不是一上来就算,要尽量减少计算步骤,灵活运用计算能力,如“直角三角形直角边35厘米,一条斜边21厘米,求另一条斜边的长度”,直接算的话√352-212十分麻烦,但是转化为“勾三股四玄五”,则可直接得出答案是28,再比如小学五年级数学题“(1.25-0.125)×8=”,直接算的话,先算出1.25-0.125=1.125,1.125×8=9,而根据乘法分配律灵活计算即可直接得到1.25×8-0.125×8=10-1=9。如此灵活运用计算能力,不仅降低了计算难度,也降低了错误率。
二、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计算习惯
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升计算准确率的重要条件,也是灵活运用计算的基本前提,倘若缺乏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平时做题死板马虎,那何谈灵活运用计算。
近几年中小学生数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一定的变革,新课程规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能力也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难点。一般来说,数学计算需要经过仔细观察、灵活想象、反复对此、认真检查等多种思维与行为过程,教师应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认真计算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主动發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遇到难题可以在自己充分考虑无果的情况下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而不是依赖于“作业帮”等软件。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鼓励其学会总结反思,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每次计算出错时,要充分总结是哪里出了问题,应当如何改正,多总结多反思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思维惯性,看到一道题就可以想到最为灵活的解题方法,少走弯路。对于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侧重培养四个方面的计算习惯:一是仔细审题,清楚题意,充分分析,有无特殊条件与切入口;二是检查和验算,端正计算态度与学习态度;三是养成使用草稿纸的习惯,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很多数学题尤其是初中高年级数学题,难度较大,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即使学生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也很难一眼看出最灵活的计算方式,而通过使用草稿纸,不仅使自己的计算思路清晰可见,也可能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正确思路,灵活使用计算,快速得出正解;四是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使用一些计算思路较为灵活的数学题训练学生,例如“15×28/29”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先算15×28,再÷29,得到结果,但其实可以发现,28/29很接近1,可以将原式转化为15×(1-1/29),即“15-15/29”,直接得出十四又二十九分之十四。由此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计算的乐趣,形成灵活计算的兴趣,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主动寻求灵活计算方式,促进计算能力在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应用。
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在实践中灵活使用计算?更非易事。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水平与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技能训练,提高其计算能力,养成良好计算习惯,促使学生树立灵活计算的意识,培养灵活计算的兴趣,真正做到将计算能力灵活应用到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丽霞.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247+249.
[2]崔天文.初中数学计算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