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江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可以说语文是知识的起点,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纽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要知道语文既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呆板的教学方程,而是活的语言,是文化艺术。只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走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本文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浅析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我们初中语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以往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以往教学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化传承和文明传播纽带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改革和优化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而为了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逐渐完善和优化教学方式。
一、结合授课内容引入传统文化
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为活跃,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还能将学生课堂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传统文化是在不同情感以及人民风俗还有生活愉快信仰的传承下逐渐产生的,所以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更加直观的了解高原民族风情,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路资源搜集与整理与安塞腰鼓相关的视频表演,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創新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成效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和完善教学方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不断提升上去,同时将传统文化不断渗透进日常教学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讲授的语文内容,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能够确保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从而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切实提升上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摒弃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否则不但无法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不能使学生深入探究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当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因此,我们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日常教学中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此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利用故事或者音乐,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三、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因此他们对身边一些新奇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的探究欲,另外他们的情绪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而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教学大纲照本宣科,而是要将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实际需求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并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任务。比如,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祖国逐渐从苦难中脱离,一步一步获得新生的过程,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从而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能够将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上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纪录片,以此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很容易发现下一代熟悉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是谁,熟悉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是却忘记了我国文化背后的文化传承,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社会的接班人,传承历史传承传统文化是他们必然的使命,而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肩负起带领学生接受传承文化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只有这样下能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盛开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高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65.
[2]谢长生.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9(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