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020-08-19 12:53周雪琴
教育界·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计算能力应对策略

周雪琴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关键的数学能力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词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教学存在淡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有小学生计算态度不端正,知识负迁移等。对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对症下药,采用让学生明晰算理、优化算法、加强练习等措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是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导致失分过多,成绩无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知识的负迁移。计算法则掌握得不够准确,容易张冠李戴。比如整数加法要求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小数加法要求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开始相加,很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

2.知识缺乏系统性。数学运算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知识内容及学习难度在不断变化。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前面的知识没有完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后期学习的难度将会增大。

3.感知不准确(对数据的整体感知能力弱)。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审题时不够仔细,经常将字形相近的数字看错或写错。例如将69看成96,9写成6,乘号看成加号,减法当作除法。

4.情绪不稳。小学生在计算时要么容易贪功冒进,计算不规范,要么不够重视,比如计算加法时忘了进位,计算减法时忘了退位。

5.字迹潦草。学生没有养成规范书写的意识,不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经常将6写成0,4写得和9一样。

6.轻视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算法轻算理,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做题,总结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具体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计算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计算能力是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公式的推导、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计算。据初步统计,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涉及计算的题目占一份试卷的70%左右,可以说拿下了计算题的分数,试卷整体分数不会偏低。如果学生经常因为计算失分过多,导致成绩无法提高,会逐步丧失信心,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不利于后期的学习。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针对学生计算能力低的原因,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1.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计算可以分为口算、估算、笔算三大类,无论哪—种计算都离不开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和使用。比如教学整数加法时,计算“123+45”,根据数的组成,123是由1个百、2个十、3个一组成的,45由4个十、5个一组成,先把3个一和5个一相加是8个一,然后把2个十和4个十相加是6个十,最后把P个百、6个十、8个一相加得168,这是该题的算理。通过大量的整数加法练习,学生可发现这样的计算规律:计算整数加法时,个位只能和个位相加,十位只能和十位相加,百位只能和百位相加。然后概括出整数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教学小数加法时,教师要通过多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算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开始相加,满十向前—位进一。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熟练掌握了计算法则,有效避免了计算上的错误,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2.算法多样,优化算法

算法多样化之后,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推动对于算法的深入理解。比如教学“两位数减—位数”时,要计算“27-8”,笔者引导学生拿出小棒,提出要求: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想一想,分一分,摆一摆,怎样从27支小棒中拿走8支?全班汇报时,出现了以下不同的算法:(1)先算17-8=9,再算10+9=19;(2)先算20-8=12,再算12+7=19;(3)先算7-7=0,再算20-1=19;(4)先算10-8=2,再算17+2=19;(5)先算27-7=20,再算20-1=19。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口算,提倡估算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口算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口算一般采用凑十法、凑百法或计算口诀等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口诀计算,激发其口算兴趣。此外,笔者课后会布置一项家庭作业:每位同学准备10组口算练习。上课之前,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对答,锻炼口算能力。同时,笔者每天还准备几组典型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通过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和掌握,为快速、正确地口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估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途径之一。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有利于数学直观思维的培养,而且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解题时出现的偏差,重新梳理演算思路,减少差错的产生,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4.加强练习,培养意志

计算是—种技能训练,需要一定的训练量。本班学生每天坚持练一练,完成《计算能手》上的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提高正确率。另外,学生还能坚持每天做10道口算小练习加上几道竖式计算,通过这样长期的計算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5.优化教法,激发兴趣

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a(b+c)=ab+ac,笔者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这样理解公式的含义:a是老师,b和c两位同学在一起玩,老师让他们放学后打扫卫生,怕他们忘了,老师又分别和b、c同学说了一次。在这个独特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用死记硬背,理解起来容易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内课外,利用有趣的数据,设计形式新奇、算法巧妙的计算练习,不断变换练习形式,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6.字迹工整,重视书写

数学书写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小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写错数字、运算符号,有时还会漏写数字,因此引导学生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完整性是非常必要的。规范的书写格式能直观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比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明确题意,首先根据题意设出未知量,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再按步骤解方程,保证解题的完整性。学生思路清晰,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成绩自然不会太差。另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板书的设计、书写要能直观反映解题思路,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打草稿时的规范性,打草稿时字迹工整,在草稿纸上注明是哪—题,方便检验,重点表扬书写规范的同学。

7.认真校对,重视检验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很多学生做计算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是题目还没看清目就开始动笔做,注意力不集中,题目、运算符号抄错,没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比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时,笔者要求学生将组合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做上记号,先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边,依次计算出每一条边的长度,然后将所有边的长度相加,计算出的结果就是组合图形的周长。思路如此清晰的题目,很多同学还是会出现不同方面的错误,比如数图形边的条数时丢三落四,不是数多了就是数少了,计算组合图形周长时还用减法,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再比如,计算圆柱形水池里可以养殖多少条鱼,有学生计算结果居然是小数,这是缺乏估算意识和生活常识的表现。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策略和技巧,增强学生计算时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书写、自觉估算和验算等良好的计算习惯。

8.师生融洽,教学相长

“亲其师然后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丰富学生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的计算训练不枯燥。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激励、表扬为主,付出耐心和爱心,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补缺补差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9.强化错题,对症下药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错题资源。每学期笔者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学生需按照模板总结错题:把每次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分析错误原因,写出该题的计算法则、计算思路,再重新做一遍,后期如有同一类型的题目出现计算错误,将错题写在同一板块,再次分析,方便整理和复习。小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将错题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不断进行知识点强化。教学中,教师可多收集些典型的计算改错题,先让学生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再分析错误原因,最后改正,通過不断地强化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化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态度和技能的培养,要推动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要让学生的计算训练成为常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计算摆脱机械重复,才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计算正确率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计算能力应对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