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中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际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规则形成的界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人际边界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对“人际边界意识”有怎样的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例文评析】
《刺猬如何相拥》行文自然流畅。由一则事例引出现代社会人际边界产生的缘由,即人们既要重视人性有着对于孤独和隐蔽的需要,也应协调自身去适应社会对运转规则的需要,之后重点阐发人际边界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意义。作者思维细腻绵密,结构严谨,既体现出较为深入的洞察和思考,也显露出作者突出的表达能力。稍有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对人性、规则,及人际边界的影响,做出批判性的思考。
相较《刺猬如何相拥》作者擅长抽象推理演绎,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思考现代文明中的人际边界,《边界内外有自由》则植根于具体的现实,尤其是结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来探讨“人际边界”的意义,这种思考由于紧密贴近现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富有生活气息,但过多事例的列举,也冲淡了文章应有的思维密度,影响了论证的层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敏锐地指出了人们易于忽略的“思想的边界”,无论是出自亲朋好友的批判教导,抑或键盘侠的党同伐异,他们似乎都以自己的思想为终极真理,最终势必对对方产生或大或小的伤害。针对这种边界,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也应“不插手”。这种认知丰富和深化了“人际边界”的内涵。文章第二段如果压缩一些笔墨,在后文再做些思维的推进似乎会更好。
【例文】
刺猬如何相拥
□上海一考生
纽约的地铁站台里有一块著名的告示牌,上面写着:请不要与陌生者对视超过两秒,请尊重人们的孤独。
这里的“孤独”未必是某种强烈的情感,而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即人际边界。纽约这座超级城市的繁忙地铁站,其实恰是这个复杂,仓促,人来人往的现代社会的缩影。
人性深处本有着对于孤独和隐蔽的需求,这是人性安享心灵自由的本能,是人们面对现代社会多重现实多重角色所做的自我保护。越是喧嚣的现代社会,人们越需要在精神上沉静放松,与自己对话,否则便会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可是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运转的规则又要求人们协作,生活与工作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基于规则的协同与合作。人们在会议室交流,在酒桌上交谈,交际能力是在当今社会必备的生存技能。人性对孤独的渴望与规则对协调的要求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对冲,这二者的交接处形成了一道所有人心照不宣的红线,即人际的边界。
人际边界在保存了个人有专属的私密空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协调井然有序地进行,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与个人的必备素养,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建立,对于不同个体价值与诉求的包容以构建和谐社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际边界是对于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保护机制。人是一种对认同与理解有着强烈渴望的动物,绝对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苦闷会在内心被放大,引起过激行为;而一旦与人相处,过于敞开了自己,将脆弱情绪流全部倾泄而出,则是一种对界限的无视,冲破距离感后,也许会换来他人的疏离,或增加了身边人的情绪负担。人际边界则可抑制这种无视他人感受的极端表达欲。人与人有分寸感的交流,尊重彼此内心的隐秘,并逐步确认双方观点的同异,逐步建立起信任,进而调整彼此的人际界限。人际界限不是牢笼,它并不是让人永远封闭疏离,它是增加了人之间的一层保护层。让人慢慢地、谨慎地建立联结,避免两只刺猬由互相吸引到彼此碰撞,身上的刺扎进彼此的身体。
这种个体间心照不宣的适度疏离,构建了文明社会尊重人、包容人的空间。我们懂得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陌生之隅,便能够在群体合作时,将群体的共同信念与每个个体的精神世界彼此相融。不会如加缪的《异乡人》中那样,整个社会自以为是地对主角心中每一丝一缕個人的情感作审判,甚至施以刑罚,人际边界意识让社会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个体自由意识获得保障。
其实人都像刺猬。我们既想要彼此靠近,享受人际之间的温情,又害怕互相刺痛。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中都藏有一根根刺,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两只刺猬注定无法相拥吗?不是的,只要他们起初间隔一定距离,让每根刺有舒展的空间,然后在缓慢地彼此靠近中,各自一点点调整每根刺的位置,最终便可紧密相融而不扎伤彼此。人之相与,也如刺猬相拥,人之间的边界不仅是一个机制安排,更多是一种文明。恰如有界,方能无界;恰如有间,方可无间。
刺猬尚可相拥,何况是人。
边界内外有自由
□上海一考生
曾有人形容社会是一张网,种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将人与人联结为一体。诚然,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但人际关系需要分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孤独自处的安全距离,对于外界而言,这便是人际的边界。
中国人是人际关系比较紧密的民族,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却忽略了人际边界的存在。如今的年轻人常被批评冷漠,与父母长辈等上一代人的处世观念产生了很大冲突。但其实,这种特定于人际关系上的“冷漠”,从一方面来看恰恰印证了现代人对于人际边界意识的建立与需求。不仅仅是年轻人开始抱怨逢年过节时亲戚朋友家的“熊孩子”在自己家中“大闹天宫”,更多的人都开始意识到“人际边界”的意义。当安坐餐厅愉快用餐时,旁桌“高谈阔论”的喧哗声会令你皱起眉头,这是个人言行失了边界;当无意中听到别人谈论你的家长里短时,你会暗自气愤,这是信息交换失了边界;当一个交情不深的朋友来找你托关系帮忙时,你会烦闷不已,这是利益索取失了边界……人际边界之重要,可见一斑。
然而还有一种边界,即是思想的边界,更易受到忽略。朋友对朋友的批判,父母对儿女的教导,都可能在无意中超越了思想上的人际边界。我们或许会认同人各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却会在看到他人行为,听闻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忍不住用一根自己心中的标尺加以衡量,从而对是非好坏下一个定义。往往,一些键盘侠便是以此逻辑对他人展开党同伐异的。但思想是否有一个唯一的评判标准呢?“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假如无谓对错,那么最容易客观理性的方法就是告诫自己:“他与我无关,我无权评判。”须知,人际边界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而是在隐私、个人的小区域上保持“不插手”原则,不探寻人际边界,便是给予他人最大的自由。
究其本质,人际边界所维护的自由正是基于尊重。尊重的实质,并不落在口头,而在于某些方面周全的考虑与小心翼翼的行动。如梁晓声所言:“教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在人际关系中,人际边界正是自由的限制,同时也是自由的保障。边界内外,方有自由闪耀。
(评点: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