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

2020-08-19 12:53李佳鱼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常人入世红尘

李佳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描写诗词写作的境界,也包含了他关于人生的思考与体会,遂被广为传颂。入乎其内,所以入世体会红尘;出乎其外,所以超乎于世领悟。而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入世历浮沉,更需要出世寻超脱。

何为入世,为何入世?入世即体味真情实感,真切地体会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真正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何许滋味,拥有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经历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真正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是为入世。入世者于是有了为人的根本,会哭会笑,会嗔会怒,会喜会悲,在每一件所历之事中表达出最恰当的感情,方可称人。孔夫子怀不世之才却四处碰壁,看遍人生百态仍周游讲学,践行自己的儒道。或言,“为何一定为人,为佛为神,看透凡尘,岂不妙哉?”佛祖先渡红尘,大彻大悟方为真佛;方士游历世间,知世间疾苦才可成神。所谓神佛,也不过是先入世后出世的凡夫俗子罢了。

何为出世,为何出世?超然俗世之外,以世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可谓出世。出世者往往拥有一颗冷静理智的心,一双洞明世事的眼,辨人之不能辨,察人之不能察。李叔同东渡西归,剪去三千烦恼丝,留下“长亭送别”的名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扔掉了官帽,留在了田野里,不喜不惧。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俗世之中,难免被情感和各种束缚迷住了眼睛,看不清来路,更不知去处,只能迷茫地前行。而出世者往往能理智地抽身于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来龙去脉,于是可以冲破重重枷锁——不止情感和思维的角度,甚至是世俗伦理。

当一个素描画家想要描绘众生画像时,他必定会混入人群,又与人群保持距离,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观察、了解所绘之人,又能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勾勒人像,这是绘画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写作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世以体会人生,明白喜怒哀乐,人生起伏;出世以領悟哲理,理智规划人生,这是人生态度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此三者,可见入世与出世之相融共通、对立统一,更可见此理之妙用无穷也。

然入世与出世也有常人、聪明人与智者的区别。智者听上去高高在上,思维处在人类甚至宇宙的高度之上,遥不可攀,其实也并非无心无情,未曾入世。颜回家贫,却乐在其中,不是他不会饥饿、不会寒冷、不会难过,只是他恰到好处,选择超脱于此事之外,选择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所历之事,再回到生活,享受生活;苏格拉底被诬蔑囚于牢狱将被处斩,不是不会愤怒,不会渴望自由与生命,只是他超然于世的理性告诉他,法律的威严应高于一切,所以他从容赴死。出世者不应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更应说是能看透本质的入世者,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完全置身于俗世之外,生于俗世,必定会与俗事打交道。

所以那些自视甚高,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出世者,因为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渺小,自然多么伟大,也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需要团结和平。所以他们往往是谦逊的、包容的。也许这世间绝大多数劳苦大众终其一生也无法打破常人的桎梏,踏入智者的殿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立足红尘俗世,仰望浩渺星空——为寻得那份宝贵的超脱孜孜以求。

脱离了地心引力,才看清这方天地的沧海桑田;跳出了人海茫茫,才看透这片江海的潮起潮落。绝不畏惧入世的道路是泥泞还是坦途,却也更渴望拥有一双洞明人情世事“出世”的眼睛。

入世以锤炼完整的人,出世以追求人的升华。

(编辑:王莹)

评点:罗洪眉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中主体部分由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样的逻辑思维来展开行文思路:先说何为入世,为何入世,接着说何为出世,为何出世,再从绘画、写作、人生态度三个方面论述入世与出世之相融共通、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以常人、聪明人与智者对待入世与出世的区别来论述真正的入世与出世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却不刻板,逻辑谨严而又笔法灵动。素材丰富,论证方法多样。

猜你喜欢
常人入世红尘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渡红尘
红尘一丈 浮生若梦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红尘千错恍如初
冷热红尘
THE BEAST IS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