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贝贝
摘 要:建立语素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语素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词汇,扩大词汇量以及辨析同义词,又有助于其记忆字词,是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重视语素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本文从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以及词义抽象度来决定是否采用语素法,也提出了语素教学法面临的困难,相应地提出了语素教学的对策。我们应将语素教学的重点放在语义透明度高、构词能力强的语素上,只有重点研究外国学生的语素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语素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编写者也应在汉语课本练习中增加语素练习,使学生更好地形成语素意识。
关键词:语素;合成词;语义透明度;释义
一、引言
汉语主要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单音节语素数量多,因此语素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适用于汉语教学,有利于学生记住字词,扩大词汇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词义。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在语素教学领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實践,但并未转化成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因此语素教学并未受到重视。一方面,教师一味地解释词汇的整体含义,却忽视了词中的各个语素义。例如:学生知道鸡蛋的意义,却不知道鸡的意义,甚至有些留学生将鸡描述成了鸡蛋的妈妈。另一方面,教材中的生词注释只给出词义,并未解释语素义,因此学生不知道每个语素的意义。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语素的含义,不了解语素与词的关系,不利于推进语素教学法,更无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语素的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提出的,我国的语言学家对语素也作出了界定。黄廖的《现代汉语》认为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盛炎(1990)最早提出语素教学法,他认为学生如果有语素意识,看见了新出现的词可以猜测词义,如果老把眼睛盯在词上,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汉语的词义,因此,要大力提倡适合汉语特点的语素法。他还认为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语素上来,学生可凭借语素的知识去猜测词义,同时他提倡语素法与构词法结合,但并没有指出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语素教学法。王又民(1994)是这种教学方法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吕文华,1994)全面分析了对外汉语的语法体系,提出了“建立语素教学”的建议。随后,吕文华(1999)发表了《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构想了语素教学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肖贤彬(2002)将语素法定义为:“语素法应称为语素扩展法,即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练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陆俭明(2009)认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的特点是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上述研究者都明确地提出了语素的概念,即必须有音又有义,无法再进行分割,但并未有人将语素当做一种教学方法。
重视语素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汉语中,单音节的语素大约占97%,很多语素与汉字是一对一的关系。语素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词汇、扩大词汇量以及辨析同义词,又有助于其记忆字词,是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重视语素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三、语素教学的内容
语素法实际上就是语素扩展法,即讲解词义,然后将词语中的语素离析开来,再以词中的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起来,从而巩固学生所学词语并扩大其词汇量。王丽(2011)提出这种方法,强调语素义和构词法知识的讲解对外籍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作用,并且主张通过对合成词中的语素进行合成和分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运用词语,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语素教学首先要把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区分开,这样留学生才知道哪些字可以单独使用,哪些字必须和别的字组合使用。还要将常用语素纳入语素教学,重点讲解语素构词的规律。
四、语素教学的适用范围
语素教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的合成词可以直接使用语素教学,有的只能间接采用语素教学。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包括联合式、偏正式、中补式、主谓式等。语言学家通过语境法、举例法研究出哪些词适合语素法,哪些词不适合语素法。学者多使用语境法,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教学本位观,而且他们提供的词汇知识类型不同。本文从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以及词义抽象度来决定是否采用语素法。
符淮清(1981)将复合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为五类:语素义可以直接完全地表示词义、语素义直接部分地表示词义、语素间接地表示词义、一个语素义失落和所有语素义都不显示词义。郭胜春(2004)将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分为加合型和融合型两类,加合型是指词义是语素义的加合,直接可以从字面理解词的意思。例如,偏正式:死因,是由死亡和原因构成的词,所以它的词义是死亡的原因。动宾式:无声,指没有声音。融合型是指词义在语素义加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必要成分,如“反话”。而赵玮(2016)将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分为三类:加合型、补充型、引申型,引申型是指词义等于加合后的引申义,如“碰壁”是指碰到墙壁,引申为受阻碍和遭到拒绝。语素教学的适用范围如下。
(一)以加合型双音节复合词为主
研究表明,加合型词语更适合使用语素法,即AB=A=B,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词义。有些具体词语也适合语素法,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介绍语素义,使学生将语素义自觉地运用到别的词语中去。对于补充型词语,要谨慎使用语素法,要防止学生将语素义理解为词义。对于引申型词语,也要防止使用语素法,教师可以提供合适的句子语境,学生才能更好地明白引申型词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构成语义场
许多语言学家指出应建立相关义的词汇聚合体,这个词汇类聚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汇的一个系统性架构。许多汉语教科书在每一课都设置了“语素扩展练习”,就是将构词能力强的语素与别的语素重组。例如:“画家”里面的词缀为“家”,将“家”分解出来,再由“家”扩展为“书法家”“文学家”“歌唱家”等,构成人的语义场。
(三)名动形适合语素法
苑春法和黄昌宁(1998)研究表明,语素在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时保持原来意义的比例分别为87.8%、93.2%、87.0%,而且它们在构词时基本保持原来的意义,如“清贫”“患难”等。
(四)语义透明度高的复合词适合语素法
干红梅(2008)、张江丽(2010)提出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与词义透明度密切相关。许艳华(2014)提出语素义和词义联系越直接、越密切,复合词透明度越高。高语义透明度的双音复合词的词义是两个语素义的直接加合,如“气球”;低语义透明度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直接加合,语素义可能是词的部分义,也可能是词义的引申义,有时还附带文化特征。因此,语义透明度也影响能否使用语素法教学,我们需区别对待“高透词”和“低透词”。
五、语素法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课堂。运用语素法讲词,学生能够明白语素的意义和构词能力,降低学习难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第二,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词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素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对陌生词语进行推敲,学生学会一些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将词语中的语素分析出来再去组合新词,就能运用基本义去猜测词义。但解永俊(2004)指出语素教学法虽可以使学生通过已知语素、词语推及未知词语,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注意方法实施的阶段性与所适用教学客体的选择性。
第三,有利于对词汇进行分类。梁蕾(2011)指出语素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掌握语素义和构词方法,扩大词汇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义场,有助于划分词类和词义。例如:学习“钢笔”时,用类推的办法学习“铅笔”“毛笔”等,培养学生的语素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语义场的概念。孙辉(2011)根据语素自身的特点及词义透明度的不同,把语素教学法与整词教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词汇教学中。
第四,有利于学习语法和避免语法偏误。例如:学生学习了中补型词语“花朵”,理解了这类词是由名词加量词构成,就不会在前面加数量短语。
第五,提高阅读能力。朱文文、程璐璐、陈天序(2018)指出同形语素意识对学习者的汉语阅读能力有显著贡献。因此,初级阶段汉语教学应加强学习者同形语素意识的培养。
第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例如:“狗”语素,在中国多用于不好的方面,如“走狗”“狼心狗肺”,但在许多国家具有积极意义,如“a lucky dog”是指“幸运儿”。
六、语素教学的困难
汉语中语素数量过多,种类丰富,语素组合成词的位置也复杂多样,而且语素在构词时的意义有时候会出现变异。符淮青(1981)指出,语素在词义中有意义的变异和作用的变异,有的词是语素义的比喻义或借代义,例如:“眉目”是眉毛和眼睛,它指的是人的容貌。有的词中的语素义已经模糊,如“忘记”。有些词和语素义看不出其中的关系,如“二百五”。语素法最大的困难是难处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由于借代和比喻,有些词单靠语素并不能猜测出词义,需要进一步解说,有些语素具有多个义项,学生可能只记得常用的义项。
七、语素教学的对策
(一)开展语素研究
柯彼德(2017)提出开展语素研究,分析各种语素的特征、类别、构词能力、语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引导学习者关注语素的多义性,不能只靠最常用的义项去推测词义,还要了解别的义项。朱志平(2006)指出使多义语素的义项层级化,使学习者准确地把握语素的意义。
(二)分阶段侧重
初级词汇教学以整词为中心,中高级阶段要加强使用语素义,并将词汇拆分,解释各个语素的含义,并用词中的语素与别的语素组合起来。王周炎、卿雪华(2004)建议语素教学时应先教一些构词能力强的单音节语素,语素与复合词教学同步进行。在教学中教使用频率高的语素,并与其他语素组合造词,让学生不断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掌握别的义项。
(三)掌握词汇的构词方式
让学生明确复合式合成词的可分解性,利用扩展法把词扩大,可使用添加法、替换法等。例如:“汽车”有“汽”“车”两个语素,在学生知道了车的含义之后,将“汽”用别的语素进行替换,使学生认识“火车”“自行车”等,这样的语素教学能够在学生的脑中建立一个庞大的词汇系统。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扩展时最好在同一个语义场中进行替换,有效扩展语素。比如:我们不能根据“花”这个义素用“花朵”去替换“花钱”,因为替换时要保持语素的同义性。
(四)结合具体语境
赵玮(2016)提出补充型、引申型词语,在语素项常用度较高的词语及具体性较低的词语的教学中,语境法更具优势,利用语素法教授上述类别词语时,应尽量结合语境。
(五)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测语素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调动學生的积极性。
(六)教材词语释义要完整
教材词语释义要完整,解释完词义之后,若词义不是语素义的加合,最好补充词的语素义。谭丽芝(2014)指出在教材的安排上多加入一些构词能力强的单音节语素,让学生由一个语素推断出更多词的含义。课后练习多设计语素替换和扩展的训练,教师要创造性地补充教学内容,多进行词汇理解和练习活动。
(七)引导学习者了解汉语词语中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代表着民族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为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词语,了解词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了解汉语词语中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性。
八、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语素教学的思路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可以运用语素教学。语素教学具有适用性,适合语义透明度高、构词能力强的词语,因此,语义透明度高、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才是语素教学的重点,而构词能力弱、语义透明度低的语素就不宜使用语素教学。同时,我们要重点研究外国学生的语素形成过程,更好地了解外国学生的语素意识和语素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采用语素教学。教材编写者也应有意识地在汉语课本练习中增加语素练习,使学生更好地形成语素意识。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J].辞书研究,1981(1):98-110.
[2]干红梅.语义透明度对中级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08(1):82-90.
[3]郭胜春.汉语语素义在留学生词义获得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27-36.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解永俊.“语素教学法”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6]柯彼德.以“语素”为基础的汉语词法教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1):23-30.
[7]梁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素教学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2):71-72.
[8]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0]吕文华.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2]孙辉.语素教学法与整词教学相结合加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合肥:安徽大学,2011.
[13]谭丽芝.凸显语素义注释模式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初探[J].语文学刊,2014(22):14-15.
[14]王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素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5]王又民.汉语常用词分析及词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4(2):58-62.
[16]王周炎,卿雪华.语素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39-42.
[17]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2(6):68-73.
[18]许艳华.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常用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4.
[19]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2):8-13.
[20]张江丽.詞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对词义猜测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16-22.
[21]赵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语素法”适用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6(2):276-288.
[22]朱文文,程璐璐,陈天序.初级汉语学习者同形语素意识与词义推测、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8(2):270-279.
[23]朱志平.双音节复合词语素结合理据的分析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6(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