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故事建构创造型数学课堂

2020-08-19 09:13班燕翔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故事情境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插入故事情节的策略,建议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在新知探究时、在遇上学习瓶颈时和在练习枯燥时穿插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构创造型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故事情境 小学数学 创造型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4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数学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构建创造型数学课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创造型课堂呢?笔者认为,插入故事情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建构创造型课堂。在此,笔者谈谈如何在新课导入时、探究新知时、遇上瓶颈时、练习枯燥时插入故事,创建创造型数学课堂。

一、导入时,激活内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故事这一趣味元素导入新课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讲解《克和千克》一课时,笔者把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开展教学,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而是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来导入所学内容:叔叔今天要到小明家做客,小明的妈妈让小明去附近的粮油店买2千克面粉,准备中午包饺子用。不一会儿,小明拿着面粉回来了,一进屋小明就问妈妈买这点面粉够用吗。妈妈接过面粉,笑着说我让你买2千克面粉,你买了多少啊?小明低着头说,妈妈,我搞错了,只买了2克,难怪粮油店阿姨问我买这么一丁点面粉做什么用。然后小明又去了一趟粮油店把2千克面粉买了回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故事讲完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妈妈说的哪一句话小明听错了,哪两个关键词语是不能混淆的?”小红同学说:“小明把妈妈让自己买2千克面粉错听成买2克面粉,千克和克是不能混淆的。”于是,笔者顺势导入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重点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学习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时插入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这种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故事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二、探究时,漫溯深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插入故事,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有关内容时,笔者在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讲述了妞妞分橘子的故事:妞妞妈妈从超市买回20个橘子,让6个孩子自己分着吃,这时妞妞抢上前说,我来给大家分橘子吧。一开始,每人分4个橘子,可是妞妞发现5个人就把橘子分完了,沒有自己的那份,然后赶紧把分给哥哥姐姐的橘子收回来重新再分。这次妞妞可小心了,她首先把筐里的橘子数了数一共20个,然后把橘子分成6份,每份2个,数了数筐里还剩8个,每份又添上1个,再看看筐里还剩2个橘子,这可把妞妞难住了,分又没法继续分,自己吃了又不公平。忽然她灵机一动,大声说,我们姐弟6人每人3个橘子,把剩下的2个给妈妈。妈妈看到这一幕,立刻走过来笑着说,妞妞真棒。故事讲到这里,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妞妞分橘子一开始不是直接每人分3个?”丽丽同学说:“妞妞一开始不知道筐里总共有多少橘子,6个人分每人4个不够分。第一次分橘子失败后,妞妞学聪明了,首先数了数筐里的橘子,然后开始每份先分2个试探性地分,最后剩下2个橘子不够分,聪明的妞妞送给了妈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除法的余数这一概念。

通过在“有余数的除法”新知探究时插入故事,不仅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深入地探究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知识点,从而对该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瓶颈时,启动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学习上的瓶颈,导致新知学习受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插入故事情境,通过故事的引入来启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创造型课堂。

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其分数值越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其分数值越大,然后通过出示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接着在黑板上写出[1/3]、[1/4]、[1/6]三个分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由于初次接触分数,有的学生认为,[1/3]比[1/4]小,[1/4]比[1/6]小。由此可见,学生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遇到了瓶颈,怎么办呢?笔者借助学生喜欢的《西游记》里的人物,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孙悟空从一片西瓜地里抱回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高兴地抢着分西瓜。悟空说,师傅要西瓜的[13],是最大的,我和沙师弟要西瓜的[1/4],是最小的,你要西瓜的[16]。虽然说你分到的西瓜比师傅的小,但是比我和沙师弟的大,你看如何?八戒一听自己分到的西瓜比悟空和沙师弟的大就同意了,但是他不知道[1/3],[1/4]和[1/6]哪个数最大。忽然,八戒想出了好主意,先把西瓜分出来,就知道它的大小了。于是,他把西瓜一切两半,把其中的一半又切成两块,每一块是西瓜的[1/4],可是西瓜的[13]和[16]怎样切呢?八戒开动脑筋使劲地想:西瓜切成两半,每半是西瓜的[1/2],[1/2]的西瓜再切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6],还剩两个[1/6],而这两个[16]的西瓜拼在一起正好是西瓜的[1/3]。西瓜分好后八戒发现,师傅的[1/3]最大,自己的[1/6]最小,大师兄和沙师弟的[1/4]虽然比师父的小,但是比自己的大,这时八戒不同意这样分了。通过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插入故事,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使得比较分数大小这一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瓶颈,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建构创造型课堂。

四、练习时,优化品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在练习时积极插入故事,将故事内容与所练习内容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在教学小数的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然后让学生练习习题,不一会儿学生便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笔者看到这种情况便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练习的故事。从前,有个少年想跟师傅学武艺,可师傅从来不教他武功,而是每天早晨让他抱着木头爬到山上,晚上再从山上把木头抱下来。上山的路要爬坡过沟很是难走,少年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他知道这是师傅考验自己,于是每天照着师傅的要求做。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师傅对少年说,你今天不用抱着木头上山,自己到山上转转去吧!少年第一次不抱木头上山,不一会儿就跑到了山顶,这时他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而且臂力如牛。忽然看到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他两腿叉开,两手一用力竟然把这块好几百斤的石头举了起来。此刻,少年才意识到师傅让自己抱着木头上山的良苦用心。故事讲到这里,笔者提出问题:“师傅为什么让少年每天抱着木头上山下山?”磊磊同学回答道:“抱着木头上山是让少年练腿上的功夫和臂力。”然后笔者又问道:“为什么两年后少年上山身轻如燕?”小明同学回答道:“是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最后笔者对全班学生说:“现在大家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了吧!”之后学生非常认真地继续开始练习。通过这个故事很好地优化了学生的品质,有效提升了课堂整体效率,建构创造型课堂。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多样化的故事插入课堂中,把故事和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建构创造型课堂。

作者简介:班燕翔(1980—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故事情境小学数学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巧设情境,让思想品德课堂有滋有味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谈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