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观察发现,我园教师的共性问题还是对儿童的认识存在误区,诸如包办代替过多、不信任儿童、关注教多于关注学等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上是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工作相对比较主观。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借助教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如何通过教研实现教师对儿童的客观认识,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并指导今后的工作?我园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探索。
回味童年故事 反思成长关键因素
追忆往昔,唤醒童年的自己
鼓励教师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并由此将自己置身于幼儿角度, 分析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都是什么。这个回味童年的故事活动,一下子让时空回到了老师们的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有快乐的记忆、有伤心的往事、有难忘的经历、有惊险的实践……
老师们说起记忆犹新的故事滔滔不绝,韩老师说:“当时因为自己体胖,幼儿园老师带有取笑的口吻说‘少吃点吧,看你这身肉,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而今自己当老师了,理解了这只是老师的一句玩笑,可是我当时真的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想让我吃。”李老师说:“小时候和同龄的小伙伴儿一起捉鱼、爬树、打鸟……游戏材料都取之于大自然,游戏内容都是自己安排的。那时候自由洒脱,太快乐了。”刘老师说:“语文课上,该我读短文了。我读得不是很熟练,但是老师却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告诉同学安静听。我读完后老师说我读‘哦的声音很好听,还请其他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我的声音像记者、播音员一样好听,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移情思考,规范今日老师的言行
童年故事的回忆带给老师深深的思考,每个班组内进行了分享交流,之后选择代表进行了全园交流,分享影响童年成长的关键要素。当老师把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和感觉唤醒,忽然觉得班上的孩子就是当年的自己。“我喜欢老师的拥抱,那个感觉很温暖。”“老师的鼓励让我充满自信。”“老师陪伴我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数数。”“不能吓唬小孩子,他们会把老师的话当真,会很害怕的。”“假如班上的孩子是我,我需要老师喜欢我、接纳我、理解我、帮助我、支持我。”……
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教师的行为,如何做适宜?怎样做孩子喜欢?老师们自己找到了答案,也意识到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谨言慎行、以爱心温暖儿童成为老师的自觉认知。
缝制童年玩具 自主创新游戏玩法
制作沙包,感悟做中学的理念
沙包是传统的儿时游戏玩具,每个孩子都有玩沙包的经历。但是做沙包不是每个人都会,特别是九零后的年轻教师。想玩沙包游戏,必须自制沙包,每人两个。操作性的任务让老师们觉得很有趣味。寻找工具、寻找布料、研究制作工艺流程,老师们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视频记录老师自己的操作过程,有的老师想办法搜集漂亮的花布缝制大小不同的沙包,有的老师买来小型缝纫机上手操作,有一位小老师居然蹬起传统的脚踏缝纫机,唯一的男老师也盘腿而坐,一针一针地缝制……真是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
操作活动不仅不枯燥,还很有新意。教师亲自体会了“做中学”的道理:选择并操作工具、选择制作的布料、选择沙包的内芯材料。老师们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对工具的了解和使用,对材料的了解(什么样的布料更结实,适合缝制沙包;什么样的材料当内芯更适宜),剪、拼布块时图形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小肌肉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发展,耐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发展,等等,年轻老师感叹,自己在这个操作任务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沙包游戏,体会一物多玩之趣
沙包做好是为了玩的,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玩得要有新意、玩得要快乐。老师们积极投入,有的觉得最有意思的玩法还是传统的“打鸭子”,規则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和互动很充分,投掷、跑、躲闪等各种身体运动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扔”“躲”的人员更换中又制造了动静交替的空间,参与“打鸭子”游戏的,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快乐无比。有的老师推荐“脚掷沙包”的游戏,双脚夹住沙包,然后双脚跳起用收腹向前摆腿的力量用力将沙包掷出去。还有“夹包跳”(双脚夹住沙包,向前跳)、“沙包投准”(将沙包投进箱子里)、“沙包双人抛接”“头顶沙包走”“双人背夹沙包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孩子们的兴趣,找到了很多沙包玩法,一时间,沙包游戏成了大家最热衷的游戏,从幼儿园到家庭,纷纷开展起来。很多家长也在家带着孩子缝沙包、玩沙包。
缝沙包玩沙包的活动,实际上仍然让老师们有一种童年带入感。他们在活动中像孩子一样去创新游戏,体会游戏自主自由带来的快乐。
创意作品 体会自主创作的乐趣
主题宽泛,自主选材
为了让教师体会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我们开展了主题艺术创作“守望春天”的教研活动,请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宽泛的主题是想给教师的自主创意留有空间。今年的这个春天来之不易,这个春天有太多英雄,这个春天无比珍贵,请老师通过对春天的观察、欣赏、思考,选择自然界真实的材料进行有感情、有创意的表达。材料可以是自然材料,也可以是废旧材料。希望教师在创意表达的过程中,体会艺术表达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春天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的。
大胆表达,情感各异
交流分享的时候,发现宽泛的艺术主题确实给了老师自主创意表达的机会。老师的作品精彩纷呈,比如,有的老师创意制作钟南山院士头像表达对春天的守望,有的老师用水果蔬菜的艳丽色彩造型美丽的春天景色,还有的老师用柳枝编制花篮,寓意春天的中国梦等等。无论是对春天内涵的理解还是表现手法和方式都充满了个性。
这次特别的艺术创作体验活动,让教师不仅感受到春天弥足珍贵,应该守望,同时感受到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去体验世间美好的时候,发现的美、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在看待幼儿作品的时候,也不能用简单的“好看”来要求。
临摹儿童绘画 反思实践指导问题
临摹儿童绘画,仔细审视儿童
要实现老师真正地转变自身的工作习惯, 实现基于儿童立场去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 需要老师俯下身来向儿童学习。临摹儿童绘画的尝试,就是想让教师以儿童为师,在临摹儿童绘画的过程中,细细品读儿童作品,仔仔细细去观察儿童的作品。
我们为教师推荐了二十几幅我园幼儿创作的人物画作品。之所以选择人物画,是希望老师能透过儿童的表达试着理解作者绘画时候的心理状态。老师们有的选择线条简单的作品,有的选择动态活泼的作品,还有的选择“无法读懂为什么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涂黑”的作品……每个人都虔诚地选择了一副儿童绘画作品,将其作为自己的临摹对象。
真的开始临摹作画的时候,老师们一边观察一边揣测、分析孩子创作的意图:眼神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头发稀疏的分布是基于对谁的观察?有的老师甚至会数一数孩子画了几根头发。如此细微的观察,就是为了能和孩子的画多一点形似,临摹得更接近儿童的作品。然而,老师发现临摹这件事很难。李老师说:“我在临摹小女孩的头发时,尤其是小画者所表现的麻花辫,感觉太难了,她能把麻花辫表现得如此自然、活泼,一定是一位细心的女孩子,而我真的没有小朋友观察得仔细。”
交流绘画感受,向儿童致敬
简单的模仿却很不简单,让老师对儿童心生敬意,对儿童细腻的笔触、大胆的用色、流畅的线条以及生动的眼神都充满了钦佩。“之前并没有很认真欣赏过,我只能说看过儿童绘画作品,看他的画面、色彩,但并沒有这次这么认真地琢磨过幼儿绘画作品。”临摹后的交流中,老师们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对儿童绘画观察不细心,没有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和赞美儿童。“孩子的画可能是夸张的,可能是与现实不符的,但是正是这些不同,让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事物的创造者。”“孩子的画可能不是成人眼中‘完美的作品,但却能生动直观地表达每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与理解,每个孩子的画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感知到的人、事、物都是不同的。”……老师们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几次尝试的实操性体验式教研活动,老师们的参与度都非常高,因为实际操作活动不枯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这也印证了一点:不仅孩子们要在操作中学习,即使是教师也需要在“做中学”“做中研”。
教师专业成长的路还很长,园本教研是一条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