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千“思”万“虑”磨出来
——谈如何提高日常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2020-08-19 11:39朱静瑜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20年18期
关键词:手电筒乌龟影子

文/ 朱静瑜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对全班幼儿实施教学过程的活动。集体教学是目前幼儿园常用的传统教学活动形式,它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能抹杀的。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一直在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着,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以下,笔者就以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为例开始谈起。

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是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来发现“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遮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这一科学现象,并获得一些感性经验,如“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那么,如何从幼儿出发,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做中学,学中乐呢?笔者认为,好课是要“磨”出来的,从导入部分,到教师的介入、放手,以及教学细节,都需要千“思”和万“虑”。下面,笔者就结合本次活动实例谈谈如何“磨”好课。

一、“思”导入——巧妙导入,唤起幼儿探究的欲望,为集体活动打开大门

“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幼儿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幼儿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一步,一位善教的教师,必定善导。开展活动时,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导入形式,一开始就能抓住幼儿的心,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种教艺的展示。一个活动可以有多种导入方式,教师只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选择最佳导入方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实例:哇,真的动了!

活动开始了,“宝贝们,我能让这只纸乌龟在手电筒的帮助下,在白纸上跳舞,你们相信吗?”我故作神秘地问。幼儿歪着脑袋:“不信!”“那就试试吧。”说完,我把教室里的电灯关了,早已拉上窗帘的教室里一片昏暗。幼儿左看右看,发出“呀呀”声。这时,我打开手电筒将光对着纸乌龟,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上下左右地舞动手电筒。顿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惊讶声——“动了!”嘉贤激动地跑到前面来,指着“乌龟”喊:“哇,真的动了!”大家一下子都开心地笑起来。晨旭还迫不及待地问:“太有趣了!是怎么做的呀?”

分析:活动导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是决定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作用是调整幼儿的学习状态,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一段精彩的活动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更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因此,设计好教学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在探究影子的活动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手影游戏开始,而本次活动中我突破旧方式,利用幼儿熟悉又喜欢的憨态可掬的乌龟形象,设计了逼真的皮影戏情境——“会跳舞的乌龟”。电影的情境,活灵活现的乌龟,加上音乐的烘托,为活动增添了一丝神秘,幼儿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设计激趣环节,旨在为幼儿搭建学习的支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会跳舞的乌龟”正是幼儿感悟的一个支点,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集体活动打开了一扇通向探索之路的大门。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是围绕“乌龟跳舞”来开展,使得整个活动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二、“虑”介入——适时介入,支起幼儿的探究支架,为集体活动添砖加瓦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中有句名言:“接住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在科学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把握幼儿探究的方向,及时捕捉支持点,适时介入,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为幼儿提供探究的“支架”,才能准确接住并有效地回应幼儿“抛”来的“球”,从而真正促使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处。

1.幼儿出现错误时巧妙地“引一下”。

活动实例:有失败就有成功

在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这一环节,教师问:“你们想不想让自己的小乌龟也跳舞呢?”

幼儿答:“想!”

教师启发幼儿:“在做之前先想一想,乌龟该怎么贴才会活动?”

幼儿开始操作。玺玺用手指蘸了糨糊在乌龟的正面开始涂沫,三两下就把乌龟全身涂满了,然后将乌龟贴在了白纸的中间,只见一只白白的乌龟被牢牢地粘在纸上。他打开手电筒,对着乌龟照,可乌龟就是不动。这时有小朋友开心地喊:“我的乌龟动了!”玺玺左看右看,看见旁边的小朋友都成功了,开始着急起来,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眼光。我没有马上告诉他原因,而是示意他:“你看看旁边的伙伴是怎么做的吧。”当璟涛在表演时,玺玺就凑过去问:“你的乌龟怎么会动的?我的乌龟怎么不会动?”璟涛告诉他:“我把乌龟的四条腿向上翘……”“啊呀!我把乌龟全贴住了。”沈玺再一次看着我。这时,我鼓励他:“你再去试一试,看看结果到底怎么样。”这次玺玺把糨糊涂在乌龟反面的身体中间,贴好后还将四条腿、头和尾巴向上折一折,当手电筒的光照到乌龟身上时,这只漂亮的乌龟跳起了“舞”,玺玺开心地说:“我也成功了!”

分析:“做中学”活动提倡培养幼儿的“行前思”,就是要让幼儿在做事之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设想,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教师应该让幼儿学会完善自己的思维。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时,若教师直接进行纠正,则会阻碍幼儿的深入探究。在本案例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追求的不是给幼儿传授知识,而是期待幼儿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深入探索,获得茅塞顿开的惊喜和快感。当发现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没有马上告诉他,而是让他自己去看、去想、去比较,当幼儿表现出对原先的观点产生疑惑时,教师用语言鼓励,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继续深入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现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如果每次总是教师在不停地提醒该怎么做,幼儿就永远不会思考,不会真正体会“做前先想”的道理。集体教学活动也就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2.幼儿的探究卡壳时巧妙地“推一把”。

活动实例:到底如何记录

在进一步探究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的环节,我出示并介绍记录表:“这儿有张记录表,看看上面有些什么?”(乌龟、手电筒)“我们来试试看手电筒是怎么动的?乌龟的影子又是怎么动的?然后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幼儿玩弄起手电筒和乌龟,大家只顾着看乌龟“跳舞”的样子,却没有一个人去拿记录表。过了一会,几个幼儿拿出了记录表,但是握着笔的手却迟迟不动。我走过去问道:“怎么啦?”幼儿答:“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把乌龟跳的舞记下来。”于是,我加入了幼儿的行列,与一位幼儿合作、示范,并组织大家一同商量:“手电筒往左,影子就往哪里呢?我们应该怎么记呢?想想看,我们学过一些什么符号?可以用哪些符号?”(引导幼儿回忆经验:↑↓←→↖↗↘↙)然后请一名幼儿用大家想的方法记录一次操作结果,最后请大家再次尝试:“请你们动动手、动动脑,仔细观察,然后用你们想的方法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两人合作,一个操作,一个观察记录,共同完成。”

幼儿再次投入操作活动,有的自己探索,有的两两结伴合作,并用箭头符号记录下了操作结果。

“你的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我的问题一出,幼儿就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分析:当幼儿在活动中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出现思维卡壳,探究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推”他们“一把”,否则会使幼儿放弃探究,或降低探究的兴趣、失去探究的自信。而适时地介入点拨,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关键处点拨能让幼儿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暗区,获得知识和情感的高峰体验。在本案例中,我及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适时的点拨,采用有效的示范,引导幼儿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经验,运用箭头符号来记录,及时帮助幼儿厘清了思路。教师巧妙地“推一把”, 使幼儿们的探究意识再一次得到了发挥,潜在的智慧得到了有效激发,燃起了幼儿思维的火花,增强了自信,难点迎刃而解。

三、“虑”放手——有效放手,互动交流,享受自主探究的快乐,为集体活动注入活力

“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产物,相反,它更多地归因于儿童自己在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我们要试着大胆放手,把机会留给幼儿,把问题留给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幼儿由此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知识,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的学习的发展。

活动实例:“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

在幼儿两两结伴合作探索的时候,这边的行健和定妤搭档,行健演示,定妤观察记录,一会儿交换。操作结束后,两人对照记录表,发现手电筒往右上角,影子的移动位置出现了不同的记录结果。行健的记录是“手电筒↗,影子↘”,定妤的记录是“手电筒↗,影子↖”,两人开始争执起来。我请他们一个一个说,行健说:“手电筒往上,影子就是往下的。”定妤说:“手电筒往左,影子就是往右的。”“没事,你们再去好好地看看,不过这次示范的人动作慢点,观察的人看仔细一点,肯定能得出结果的。”两名幼儿马上行动,一个拿着手电筒,慢慢地移动,另一个则目不转睛地看着影子的变化,然后两人交换,最后交流结果:“我看到了,影子到左边下面的角上去了。”说完开心地修改起记录——手电筒↗,影子↙。

分析:交流、互动在探究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位法国的同行曾说过:“知识是幼儿在实验之后的讨论中形成的。在这个阶段,幼儿要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幼儿虽小但思想不小,不是我们想他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有自己的发展水平。交流、互动为幼儿展示自我探究成果搭建了互动的舞台。同伴间对问题的相互分享补充又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所以当幼儿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时,教师不必马上包办代替,纠正错误,而是应鼓励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描绘自己的操作探究过程,无论他们的观点对或错,放手让他们自己再去发现,再去体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倾听、鼓励,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更仔细地观察,发现同伴间的差异,提出置疑,深入思考。教师的有效放手,再次激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积极有效的互动再一次激起了智慧的火花。

四、“思”细节——不露痕迹的关爱,激起幼儿天性中的表现欲望,为集体活动增色添彩

教育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幼儿对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么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温暖的话语,看似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关注课堂活动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幼儿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活动实例:纯真,演绎精彩

活动到了最后,孩子们小手不停地贴呀、折呀,一会儿这边高兴地喊:“老师,我的尼莫鱼跳舞了!”那边说:“我的水在旋转!”……我微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做得真棒!爸爸妈妈也想看你们精彩的表演,已经等了很久了,快去吧!他们会为你们骄傲的!”唐行健第一个蹦到妈妈面前:“妈妈,你帮我拿好,我要表演啦!”还学着我的样子说:“不要眨眼睛啊!”孙菱艺比较胆小害羞,还是不敢走向妈妈。我轻轻地问她:“怎么啦?”“我不小心把小鱼的鳍弄断了,妈妈会骂的。”我摸摸她的头:“妈妈会理解的。你很棒,去吧,宝贝!”并且握起右拳做了个加油的动作。孙菱艺脸上露出了笑容,勇敢地走向妈妈。宝贝的动作虽然有点拙,但她表演得很认真,妈妈看得也非常认真。

幼儿纯真的表演激起了爸爸妈妈们的好奇与探究欲望,他们也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一个个从孩子手中拿过手电筒认真地探究起来。曹瑜辰的爸爸一边做一边说:“嘿!真的动了!”旁边的曹瑜辰还当起了小老师:“爸爸,往左……”教室里笑声一片!

分析:亲子活动能有效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不公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有限,难以给每个幼儿足够的操作、体验,特别是表现的机会。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公平”,我们可以开展有效的亲子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结束,同时也是活动的又一个高潮,承接了上一个环节,教师提出让大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由于有前面自我表演的铺垫基础,加上音乐的渲染,能激起每个幼儿天性中的表现欲望。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这种不露痕迹的关爱,让每一个幼儿都勇敢地在爸爸妈妈面前展现自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能感受到幼儿那一份真挚、那一份不加掩饰的纯真。同时,这一环节为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制造了机会,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还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活动细节,从点滴做起。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希望我们这些实践者能够多“思”多“虑”,磨出更多的好课!

猜你喜欢
手电筒乌龟影子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时间手电筒
乌龟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和乌龟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