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兰,林垦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惠州516200
防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我国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乙肝疫苗接种为防控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国乙肝疫苗普遍接种率不断上升,人群抗-HBs阳性率也逐年提高[1]。因IgG型抗-HBs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故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HBs阳性率也逐渐提升。有研究表示,母亲抗-HBs可对新生儿感染HBV发挥保护及预防作用,但可一定程度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应答[2]。该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单胎妊娠孕妇95例进行研究,分析母亲抗-HBs阳性对新生儿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5例单胎妊娠孕妇,其中35例孕妇血清抗-HBs阳性为A组,年龄21~33岁,平均(28.41±3.62)岁,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75~4.6 kg,平均(3.52±0.48)kg,新生儿出生1 min的Apgar评分为8.5~9.2分,平均(8.85±0.27)分。60例血清抗-HBs阴性为B组,年龄22~34岁,平均(28.45±3.59)岁;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82~4.7 kg,平均(3.55±0.46)kg,新生儿出生1 min的Apgar评分为8.3~9.3分,平均(8.87±0.25)分。各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孕妇均为单胎妊娠,年龄>18岁;所有新生儿出生体重均≥2.75 kg;新生儿出生后1 min的Apgar评分均>8分;孕妇及家属均知情。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畸形的新生儿;合并胆道疾病、肝硬化疾病的孕妇;HIV、HCV、梅毒等其他传染疾病检查结果呈阳性者;合并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的孕妇。
乙肝疫苗接种:分别于新生儿出生1 d内、出生后1个月、出生后6个月在右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肝疫苗10μg。若新生儿应答后血清抗-HBs下降或接种不成功,则再次注射10μg,或按上述方案重新接种。
抽取新生儿12个月后血液3 mL,将血液标本置于促凝真空采血管内,摇匀后等血液充分凝固,随后以3 500 r/min进行离心操作10 min,离心后取血清并置于-20℃的冰箱内储存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试剂盒对血清HBV标志物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微粒子酶联免疫法对血清抗-HBs进行检测。若母体外周血或脐血抗HBs≥1 000 mIU/mL,则应用20%小牛血清稀释并重新检测。阳性判定标准:血清抗HBs≥10 mIU/mL;若血清HBsAg阳性,则提示HBV感染,若HBsAg呈阴性,血清抗-HBs呈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过HBV。以几何平均浓度(GMC)表示抗-HBs水平。
对两组新生儿免疫应答情况进行比较,以血清抗-HBs定量对免疫应答情况进行表示,无应答:抗-HBs不超过10 mIU/mL,并且HBsAg呈阴性;低应答:抗-HBs在10~99.9 mIU/mL之 间;正 常 应 答:抗-HBs在100~999.9 mIU/mL之间;高应答:抗-HBs>1 000 mIU/mL。比较两组新生儿1年后抗-HBs水平(GMC)差异。
研究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无应答率为17.14%、低应答率为22.86%、正常应答率28.57%、高应答率31.43%,与B组20.00%、18.33%、28.33%、3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免疫应答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e response between two groups of newborns[n(%)]
A组幼儿1年后血清-抗HBs水平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幼儿血清抗-HBs水平比较[(±s),mIU/m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anti-HBs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s),mIU/mL]
表2两组幼儿血清抗-HBs水平比较[(±s),mIU/m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anti-HBs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s),mIU/mL]
组别 GMC A组(n=35)B组(n=60)t值P值1 163.51±185.21 1 159.98±185.62 0.089 0.929
HBV感染可通过母婴传播,常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期,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慢性HBV感染者约9 286万人,其中约2 003万人为慢性乙肝[4]。乙肝疫苗接种为当前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手段,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其在全球各地广泛应用,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普遍推广,孕妇抗-HBs阳性率也不断提高,新生儿可通过胎盘获取母亲抗-HBs,近年来我国婴幼儿血清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母亲抗-HBs对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是否会产生影响成为临床热门研究[5]。
国外针对HBV高流行区的相关研究表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其HBV感染率会相应下降,提示乙肝疫苗接种对预防乙肝有重要意义[6]。虽然母亲抗体可对新生儿感染病毒进行预防及保护,但有学者认为,甲肝病毒或破伤风等来自母亲的病原抗体可对新生儿接种后免疫应答进行一定抑制,且对新生儿免疫应答的抑制程度存在差异,抑制程度与母亲抗体水平有呈正相关性,即抗体浓度越高,对免疫应答的抑制程度越高[7]。郭山春等[8]研究结果表示,于新生儿出生时、出生1个月后、出生6个月后分别对其进行1次乙肝疫苗接种为最佳接种方案,且三针接种1个月后高滴度母亲抗-HBs水平与低滴度母亲的幼儿相比相对更低,表明母亲抗-HBs可短时间内对幼儿免疫应答造成不良影响。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母亲血清抗-HBs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远期影响。
有研究表示,新生儿在接种3次HepB后,约19.86%幼儿会出现无应答或低应答的现象,3次疫苗接种完成后,若患儿抗-HBs滴度越高其抗-HBs阳性率相应越高,且母亲血清HBsAg呈阴性的幼儿特征会更明显[9]。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血清抗-HBs阳性组与血清抗-HBs阴性组的幼儿免疫应答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母亲抗体-HBs水平不会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应答造成影响,包括增强或减弱免疫效果。该次研究结果显示,1年后阴性组与阳性组幼儿血清-抗HBs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母亲血清抗-HBs书评不会对幼儿体内抗-HBs的产生造成影响。亦有研究表明,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幼儿抗-HBs滴度可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临床应加强监测,必要时给予乙肝疫苗加强注射[10]。
综上所述,依照国家推荐的3针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新生儿HBV感染,母亲血清抗-HBs阳性不会对新生儿乙肝疫苗应答造成影响,但由于该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可能对结果客观性造成一定影响,今后还需进行更大样本更大范围的研究,才能为临床防治HBV感染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